評論深度金庸逝世

黎蝸藤:在國家與民族敘事中,反「民族主義」的金庸小説

作為小說,金庸沒有通過說教把反民族主義、反大漢族主義明確點出,但通過故事,無疑能讓讀者感受到其用心。

2018年11月12日,金庸的私人喪禮於香港殯儀館舉行,靈堂佈滿白花,金庸的遺照置中,兩旁輓聯寫上「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2018年11月12日,金庸的私人喪禮於香港殯儀館舉行,靈堂佈滿白花,金庸的遺照置中,兩旁輓聯寫上「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攝:端傳媒

刊登於 2018-11-13

#金庸逝世#金庸#評論#黎蝸藤#中國大陸

10月30日香港作家金庸逝世,引發了全球華人的哀悼與紀念。作為文學家的金庸,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十幾部沉甸甸的小說,還在潛移默化間影響全球華人對人生與世界的思考。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是華語世界的重要思想塑造者。

本文筆者將從民族與國家構建的角度闡述金庸的貢獻。這可從三個方面理解:第一,金庸小說的流行度本身;第二,金庸小說中藴藏著的濃厚中國文化;第三,金庸小說中的不斷演變的民族觀,帶給讀者的深入思考。

金庸寫作的年代,面對「中國」、「中國人」、「中華民族」的難題

金庸寫作的年代實乃中國「民族國家」構建的關鍵年代。

儘管中國歷史悠久,基本奠定中國現在疆界(除了蒙古後來獨立)還是18世紀中期的事,而且還是在一個人數極少的「滿洲利亞」(Manchuria)通古斯民族的一支——滿族的征服和統治之下才形成的。滿洲利亞是滿人以外族統治者的身份,作為龍興之地帶入的「嫁粧」(明朝在「東北」的穩定統治區域一般只到達遼寧);蒙古(包括內蒙古)、新疆、西藏(包括青海)都是滿人入主後才納入清朝版圖。

如果歷史再重演一次,現在被視為中國「傳統疆界」的領土很可能根本與現代中國拉不上關係。在18世紀中期之前的一千多年,蒙古曾經是中國的征服者,與明朝又互相攻打;西藏從未屬於中國;「新疆」的歷史在此前,已和中國上千年沒有關係。放在歷史長河的角度,那些地方能被勉強稱為「自古以來」的領土是一件偶然的事。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