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傳》低開高走突破100億單平台網播量時,香妃在劇中已經「上線」,亦標誌著全劇開始進入「帝后不睦」的苦澀尾段。與遲來的收視率逆襲相伴的,是該劇在初播時只有6.5的豆瓣評分如今攀升到了7.4,實現了觀眾口碑的翻盤。而談《如懿傳》自然就很難繞開與它同期的另一部乾隆後宮劇《延禧攻略》,這兩部劇可謂「一個後宮,兩種表述」——分別以乾隆繼后和令妃為主角去鋪展不同版本的宮鬥情仇,且曾被觀眾多番比較。
已經迎來大結局的《如懿傳》截至10月21日,網路播放量突破150億,卻仍然落後《延禧攻略》30幾億。知名公眾號「風流豬狗」曾指出:《如懿傳》不夠討觀眾喜歡的原因在於其不符合「此時此刻此地」年輕人非黑即白、要求及時反饋的「求爽」標準。相形之下,《延禧攻略》就顯得更佔優勢。但不論孰優孰劣,這兩部劇的先後播出,都帶動起了今年下半年整個大陸影劇新一輪的「後宮熱」。而相比當年紅極一時的《甄嬛傳》,今時今日,「後宮女人戲」從宮鬥套路、劇集看點到傳播平台,都早已天差地別。
「後宮」情境裏的反叛精神
《延禧攻略》可以找來《金枝慾孽》的配樂師舊瓶新酒再譜一曲詠歎調,卻不可能複製得出《金枝慾孽》女主們充滿勇氣的選擇:逃出後宮,去追尋自由。
一位向來討厭宮鬥戲的朋友對兩劇一語作結:《如懿傳》是相信愛情的女人的悲劇一生;《延禧攻略》是暴脾氣瑪麗蘇開掛上位全記錄。這評價雖然兩劇的粉絲恐難認同,卻多少也代表了一種直觀印象。《如懿傳》裏,周迅詮釋流瀲紫小說中「在兩難之地不能做到兩全之美」的乾隆繼后渾然天成,皇帝請她去勸服香妃,儘管情理上她懂得「皇后不僅是妻子,更多的是服從和責任」,背地裏卻會暗自淒然:「那我和皇上的曾經算什麼?」求仁未必能得仁,反而《延禧攻略》裏的魏瓔珞懟天懟地懟皇帝,一路忙著升級打怪愛自己,不執著於愛情最後卻成了贏家,直到劇終,她還在吐槽皇上「把江山放在第一位卻要求妃子最愛他」不合理。如果比較兩位女主的情感態度,魏瓔珞的人設自然要比如懿瀟灑許多。
《如懿傳》開播時,《延禧攻略》的風頭正勁,不少評論認為兩相對比,《如懿傳》是一板一眼的正統後宮戲,而《延禧攻略》則靠充滿現代感的「反套路」顛覆了後宮規則,讓觀眾爽點爆棚,且又戳中了大眾的潛在幻想:誰不想自帶魏瓔珞那種神擋殺神、披荊斬棘的主角光環呢?但事實上《延禧攻略》真的比《如懿傳》更反套路、更顛覆嗎?這恐怕就牽涉到人們如何理解在「後宮」的規定情境裏表達反叛精神。
十餘年前,《金枝慾孽》締造過宮鬥劇的經典模板,更直接成為流瀲紫寫甄嬛這個人物時的靈感來源。《金》的服化道以及製作之精良自不必說,但論外在層面,其後的劇集做得更加考究;真正難以被超越的,則是其內在精神——《延禧攻略》可以找來《金枝慾孽》的配樂師舊瓶新酒再譜一曲詠歎調,卻不可能複製得出《金枝慾孽》女主們充滿勇氣的選擇:逃出後宮,去追尋自由。
如懿的精神逆襲
開了金手指外掛的魏瓔珞,一路有人保駕護航,所以能手撕仇人,這就叫「反套路」了嗎?她「提高業務能力」晉級上位最後當上皇貴妃的全過程,其實完全符合後宮的權力運作規則。有仇必報的確讓不少觀眾看得痛快解氣,但那不是「顛覆」,只是美好的意淫。我不覺得魏瓔珞這樣的女孩可以代表今時今日所向披靡的現代女性,因為她們的職場比她的後宮現實得多。魏瓔珞身上頂多有一些窮家機智女攻克豪門高富帥的「現代感」,但她其實毫無現代性:她很清楚何時該順服權力、何時該高喊平等,所以《延禧攻略》依然是一齣將「從底層爬到頂層」視為終極目標的、絕對服膺於皇權結構叢林法則的劇集——甚至還對這種結構的悲劇性全無自省。
相比以成功上位為歡喜結局的《延禧攻略》,《如懿傳》裏如懿被冊封皇后時,劇情卻只進展到三分之二。在以往所有的後宮劇中,爬上權力之巔就意味著修成正果,但如懿在經歷了「當上皇后」的高光時刻後,人生卻並未止於此。她的終點不是封后,不是「皇帝與皇后幸福生活在一起」,而是一路走到了「婚姻的盡頭」。這位繼后命運的結局在歷史上留下了頗多謎團,而人們有限的線索也只有「斷髮」、「打入冷宮」、「死後連畫像都未留下」等片語。這些也當然足以支撐起一部戲說乾隆後宮的補白。
《金枝慾孽》衝破宮規體制與權力結構的超前觀念,大陸宮鬥劇後來始終未曾超越。《如懿傳》也許是第一次嘗試了去表達相仿的「追求自由的精神」。
早有不少評論指出該劇的與眾不同,是為一位後宮「失敗者」立傳。但導演汪俊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卻認為如懿「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逆襲」,他指出,如懿到最後是「拒絕紫禁城的」。「她是一個自由的靈魂,她要的是她自己內心的解放。」
而讀這篇採訪時,這個「拒絕紫禁城」的表述讓我立刻想到《金枝慾孽》裏那個「逃出紫禁城」的結局:不愛宮墻柳的女性,敢於逃去宮外追尋自由,也才能成為後宮戲裏真正的贏家——不可否認,《金枝慾孽》衝破宮規體制與權力結構的超前觀念,大陸宮鬥劇後來始終未曾超越。《如懿傳》也許是第一次嘗試了去表達相仿的「追求自由的精神」:一個女人在皇權結構內能做的最決絕反抗就是「斷髮」,而如懿最終獲得自由的方式,是用死亡去解脫——這種後宮女主的人設,才真的「反套路」不是嗎?
《如懿傳》也比一般的宮鬥劇更像現實倫理劇。以往的後宮戲基本都是「任務模式」:打BOSS一路打通關就算贏。但「通關」之後的如懿發現她的婚姻愈加艱難,完全就是「相愛的人結婚卻不一定幸福」的戲碼。如懿最終選擇了忠於「自我」,而非忠於她所從屬的「皇權結構」,至少在我看來,這個角色的現代性遠遠高於魏瓔珞。魏瓔珞實現的只是「底層」的逆襲,而如懿則完成了「皇后的出走」。《如懿傳》在這個意義上顛覆了觀眾對宮鬥劇的認知,也成了「勝者為王」的強權結構下的逃逸者。
流水的套路與反套路
不過將兩部現象級的大劇放在一起看,我們也會發現這一波「後宮熱」與當初《甄嬛傳》所引領的宮鬥熱潮之區別。首先當然是女主們的「不走尋常路」:魏瓔珞是一上場就在體制內拼命折騰,同為皇貴妃上位記,卻沒有甄嬛那種前期處處受氣、要步步為營自保的攻防——當然于正毫不遮掩地用「爽文」套路迎合觀眾也是主因。生活壓力已經山大,看個宮鬥必須快意恩仇,那種女主一被陷害就是七八九十集的節奏已經落伍,瑪麗蘇勢必強力打雞血升級。至於《如懿傳》裏的如懿,則乾脆否定了遊戲規則——體制、皇權以及這整個結構加之於她的榮寵。
於是,這屆後宮的女主,看起來好像多了些路可以走。不但「成功」的模式不再只有一種,「成功」之後的路也依然有得選。
魏瓔珞實現的只是「底層」的逆襲,而如懿則完成了「皇后的出走」。《如懿傳》在這個意義上顛覆了觀眾對宮鬥劇的認知,也成了「勝者為王」的強權結構下的逃逸者。
其次則是由播出平台所帶來的觀看方式與輿論風向的轉變。六、七年前《甄嬛傳》的追劇熱潮還是透過「上星衛視」這種如今聽來很前現代的播出方式所帶動的。而《延禧攻略》和《如懿傳》都是網路單平台獨播,不少觀眾還為搶先追劇買了愛奇藝或騰訊的VIP。兩劇對比來看,《延禧攻略》搶佔先機的播出時間配合強大的花式「造梗能力」,使其創下2018年大陸全網電視劇+網劇收視的最高紀錄(破130億播放量),氣勢上就先贏了《如懿傳》。再加上微博熱搜和微信公號追求短平快效應,自然會聚焦於「大豬蹄子」、莫蘭迪色、百合CP這些看點。反觀《如》剛上線時的差評一片,主要也是集中在調色、妝容等細部問題上,但輿論往往就是這樣:只要有人跳出來說「周迅的臉老了」,全網的焦點也就基本不在劇情了,至於在劇情全面展開後所收穫的好評,相較之下則顯得潤物無聲。
《延禧攻略》大獲成功後在大陸國慶期間登陸浙江衛視,成為又一個「網劇反哺衛視」的案例。網劇上星播出是中國影劇產業2016年後的大趨勢,而《延禧攻略》的出品方本身就是按電視劇標準打造作品,自然不會放過衛視平台。但不知是否為拉抬收視率,浙江衛視在長假期間晝夜輪番播出該劇,被觀眾吐槽簡直「恨不得全天候插播《延》。」
《延》的「二輪」雖播出得緊鑼密鼓,卻也未見能再刷屏的潛力。可以想見的是,無論《延禧攻略》還是《如懿傳》,未來即使被各大衛視購入後輪番重播,都再難企及《甄嬛傳》所開創的宮鬥劇高峰。原因在於人們對「宮鬥IP」的耳目一新感已不復當年,後宮戲長做長有,卻越來越難推陳出新。所謂鐵打的宮鬥,流水的套路,即使創作者絞盡腦汁「反套路」,卻到底也要在千篇一律被框死的宮墻裏悲歡戲謔,大眾一朝消費過了,也就散了,沒有當成常青劇反芻的必要。畢竟後宮戲最微妙之處始終是「架空」現實,主角光環也好,快速晉升也罷,甚至就連如懿對「白首不相離」的執著,也都很難讓人有興趣坐下來看劇中人再演一遍。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