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藝術家張爽:走過再多路,如何向內看見透明的自己?

「生命裏面,你不一定要去討好別人,不一定要做什麼東西給別人看,而且是要將這種豐富性和能量性放出來。」

張爽執著「透明」,設法把內在的變得可觀(visible)。《透明體》拆開來看,會發現有兩個層面:一是「體」,一個物質性的、實在的、有生命的存在;二是「透明」,關乎內觀、自我認識、以及呈現。

張爽執著「透明」,設法把內在的變得可觀(visible)。《透明體》拆開來看,會發現有兩個層面:一是「體」,一個物質性的、實在的、有生命的存在;二是「透明」,關乎內觀、自我認識、以及呈現。攝:林振東/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Sonia Wong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8-10-18

#展覽

《透明體》,英文叫做「Translution」,是張爽在香港世界畫廊(Galerie du Monde)最新的展覽題目。這個她自己新創的詞,由英文的透明「transparent」,與進化「evolution」結合而成。單由作品來看,這組《透明體》的創作概念與其前作《0視點》在物料或維度上都有重大變化。她解釋說:「我的變化是從內到外的,作品裏面有evolution,一直變化流動,並非固態。」

她的生活也如此,由中國走到日本,再到美國;藝術上由傳統水墨出走到當代藝術;身分角色上,由年輕女孩蛻變成母親:「我不會在一個地點停留得太久。」

張爽個展《透明體》。
張爽個展《透明體》。攝:林振東/端傳媒

「鋁網這種物料是有基礎性的。它本身有硬的這種可能性,同時它也軟,但是它不是完全軟。」

離開家,就得不斷地出走了

張爽生於1965年,從北京中央美術附中考入中央美術學院。1980年代的中國,一切都在變化,1985年,「85新潮」美術運動給中國當代藝術帶來重要時刻,經過文化大革命和一連串政治社會運動,新一代藝術家都極其渴望新的衝擊和改變,20歲的張爽也不例外。

但社會整體氛圍依然相對封閉,教育領域也一樣:「我在中央美院學水墨,當時我們可以看到的很有限,也只能在比較傳統的板塊裏被訓練。老師強調功力、技術、寫實,他們不會首先想到你是『藝術家』。對他們來說,藝術訓練最重要的是技術。這樣的環境裏,學生可能很長時間都沒考慮到一些關於藝術的根本問題。」這種藝術教育基本上是走蘇聯模式,也夾雜了中國傳統學藝傳承的觀念:重技術訓練和基本功,但能夠接觸到的藝術資源卻有限,對現當代美術潮流、對關於藝術的根本性思考訓練、對「個人」的探究與討論,幾乎都是缺席的。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