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去大館打卡?你闖入了香港保育官民之爭的艱難戰場

如果沒有抗爭,「維多利亞城」早已消失於地平線上。既然古蹟替代我們記憶,所以發展可以繼續向前⋯⋯

今年5月重新開放為古蹟美術館的中環「大館」,包括了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監獄三項法定古蹟,是香港最重要的歷史古蹟活化計劃之一。

今年5月重新開放為古蹟美術館的中環「大館」,包括了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監獄三項法定古蹟,是香港最重要的歷史古蹟活化計劃之一。攝:林振東/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梁寶山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8-07-10

作為香港最重要的歷史古蹟活化計劃之一,今年5月重新開放為古蹟美術館的中環「大館」,包括了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監獄三項法定古蹟。這建築群與香港市民闊別10年有餘,是次開放雖主打古蹟和藝術,對大家來說卻委實是故地重遊,正如資深保育人士黎廣德所說:感覺就像「回到舊日學校操場上舉行賣物會」。就是這樣,筆者站在原用作檢閱警隊的操場上觀看發光偶劇,跟下班的OL、啤酒型男、拖兒帶女小家庭一起,揮汗如雨——可見即使古蹟為原汁原味而未裝冷氣,各方觀者仍引頸以待。

綜合不同時空的總稱

大館是官民保育爭議的重要戰場;既是殖民的物證,也是社區的地標。活化之後,其殖民地身份在官方論述中洗刷一新,搖身變做林鄭口中改朝換代的賀禮。

特首林鄭月娥在開幕典禮上說:「中區警署建築群的保育,原是香港賽馬會為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10週年,送給香港人的禮物。」須知叫得「大館」,當然是全港最大古蹟群,佔地13,600平方米,經香港馬會投放38億活化,它由十多幢建築組成,不單曾是英國管治香港初期的警察、司法和監獄集中地;也是香港回歸至今,官民保育爭議的重要戰場;既是殖民的物證,也是社區的地標。

復修後的大館還加建了兩幢由著名建築師 Herzog & de Meuron 設計的現代化大樓:內含劇場、展覽廳、圖書館和餐飲設施,以回收廢鋁造成牆面,模仿歷史建築的磚塊特色。
復修後的大館還加建了兩幢由著名建築師 Herzog & de Meuron 設計的現代化大樓:內含劇場、展覽廳、圖書館和餐飲設施,以回收廢鋁造成牆面,模仿歷史建築的磚塊特色。攝:林振東/端傳媒

說起來,「大館」的歷史比港督府還要久遠,始建於英國殖民統治開始的1841年,是殖民地草創初期,英國人渡遠而來以中環一帶作為軍政基地(既可居高臨下、又臨近維多利亞港)的見證。三古蹟彰顯英殖民地建築風格,功能與樣態一直在變,越南船民、越共領導人胡志明、近代詩人戴望舒,都曾是這裡的羈押對象。只是這次活化之後,上述殖民地身份在官方論述中也被洗刷一新,搖身變做林鄭口中改朝換代的賀禮。並且今次為配合公眾用途,復修後的大館還加建了兩幢由著名建築師 Herzog & de Meuron 設計的現代化大樓:內含劇場、展覽廳、圖書館和餐飲設施,以回收廢鋁造成牆面,模仿歷史建築的磚塊特色。故此,今日「大館」之總稱,其實是包含着不同歷史時空的換喻。

大館的午間表演,Vivek Mahbubani and friends的棟篤笑。
大館的午間表演,Vivek Mahbubani and friends的棟篤笑。攝:林振東/端傳媒

古蹟活化 社區更新

「博物館會有自己的館藏,所以我們不是博物館,無意取代現有的警察博物館和懲教博物館。在這裏,環境本身和18 幢建築物才是主角,整個歷史場所都是真的⋯⋯我們的工作是要把非物質內容和故事帶給參觀者。」文物事務主管楊頴賢這樣說。大館中有8個歷史故事空間與20個故事片段,分散不同角落,參觀者要遊畢所有展廳,須自行按圖索驥,有網民說至少需要兩個半小時。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