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TIDF 東南亞紀錄片大盤點:為什麼我們有共同的恐懼和憂傷

看似共享著區域的統稱「東南亞」,實際上其中的多元樣貌卻遠遠豐富於此……

《瞎豬想要飛》劇照。

《瞎豬想要飛》劇照。圖片來源:TIDF提供

特约撰稿人 謝以萱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18-05-30

#TIDF

「憂傷似海」,是今年剛過去的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中「東南亞單元」的專題名稱。「因為沒有一個東南亞國家的政經現況令人樂觀,也之所以『憂傷似海』。」單元策展人葛江・祝鴻(Gertjan ZUILHOF)曾說。確實,此區域電影具有一些共通的調性與題材,雖然並非是說這些作品都是悲情滿溢,但作品中確有一些共通的恐懼與傷痛,如同盤旋不散的夢靨,其間也顯示了創作者對家園心心念念的關懷,善感的凝視與回望。

菲律賓《輪迴》:東南亞縮影

攤開東南亞各國的近代史,各自有不同的難題需要面對。本次影展放映的菲律賓女導演米娜.克魯茲(Mina CRUZ)的短片《輪迴》(Recurrencia,2016)就彷彿是多數東南亞社會的縮影:菲律賓從16世紀被西班牙殖民至 1898 年美西戰爭簽署「巴黎和約」,主權被殖民國割讓移交給美國,二戰時又被日本入侵佔領,其間人類悲劇一再重複搬演,是為歷史的悲哀。

而印尼、馬來西亞、緬甸,歷史遭遇也頗相似。泰國雖未曾正式被歐美殖民,但其作為被包夾的勢力,亦被當作談判的籌碼與棋子。二戰後為了脫離殖民束縛,民族主義在現代國家形塑的過程中,更加被激化與強化,或也顯得更加脆弱,一群歷史、族群、宗教、經濟能力等背景互異的人,成為一個被想像、被建構出的共同體;然而內部的矛盾與衝突,卻始終未解。在反共的框架底下,東南亞諸國裏受到不同外部勢力扶持的派系為爭奪權力與資源互相角力;「民主制度」以各種不成熟、不完全的姿態興起,濫用民主來扼制民主,制度改革的不完善,讓獨裁統治依然當道,國家暴力直接加諸在人民身上;再加上高速的都市化過程拉大貧富差距,受苦的始終是平民大眾。

《輪迴》劇照。
《輪迴》劇照。圖片來源:TIDF提供

電影中所指涉的社會集體「眼盲」或「黑暗」狀態,一種注定要在黑暗中度過,尚未見到光明的光景,而這正是印尼華人當時的寫照。

印尼作品:歷史傷痛未被正視

諸多作品風格各異,都皆觸及的母題則是對來自國家機器或體制的暴力與自由的箝制,其中印尼導演艾德溫的《瞎豬想要飛》(Blind Pig Who Wants to Fly,2008)和《花園》(Hortus,2014),以及柴魯恩.尼薩(Chairun NISSA)的《電影剪查》(Cuts,2016)皆從不同面向切入來自統治者的暴力。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