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續作與粉絲的對話,延續經典還是情懷優先?

舞台劇英國大獲成功,移師百老匯繼續發光,商業化到極致之後,經典能否延續?

舞台劇《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劇照。

舞台劇《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劇照。網上圖片

特約撰稿人 楊不歡 發自倫敦

刊登於 2018-04-28

#文化觀察

「19年後」,我買了一張舞台劇前排票,來到倫敦西區的皇宮劇院。這座劇院建於1891年,如今稍作改造,在暫時可見的未來只會上演一部戲。劇場門口有大型一個雕塑:金色飛賊/金探子狀的鳥巢中,躲著一個男孩。雕塑下映著發光的話劇標題,供觀眾合照。我身邊的觀眾來自各個年齡層,有一家老小,有中年夫妻,有孩童,有人身著霍格沃茨/霍格華茲校袍,圍著各個學院的圍巾。這座戲院已經是哈利波特的專屬戲院。

這像是來自11年前的約定,全世界熱銷的幻想文學《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發佈了最後一本。據小說時間線,全書結尾一幕,則是最後一戰19年後的9月1日,長大後的主角們送孩子上學,從國王十字車站乘車前往魔法學校。最後一戰「霍格沃茨/霍格華茲保衛戰」,發生於1998年,以此推算,送孩子上學理應發生在2017年9月1日。

對於我,一個《哈利波特》迷來說,2017年是現實與魔幻交錯的一年。在現實世界的2017年9月1日當天,英國國王十字車站被來自全世界的無數粉絲擠滿,他們穿著魔法袍,一起送哈利的小兒子上學。消費集體回憶的生意,大概在「集體回憶」這個概念在19世紀被提出時就誕生了;而在信息爆炸時代,集體回憶的威力被放大了數倍,無死角四面轟炸消費者。我們的童年被冠以「懷舊」「情懷」之名遍地熱賣,影視作品中填滿了八九十年代流行文化元素博君一笑。而哈利波特19年後的話劇,就在這個背景下誕生。2016年,舞台劇《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問世,講述哈利小兒子的冒險故事。

話劇誕生以來,討論不斷。一開始原作者JK羅琳的名字赫然排在作者第三位,似乎已經宣告天下,本劇風格會有所不同;劇本問世後,故事質量又受到世界讀者的批評;演員定角時,大膽啟用黑人演員出演女主角赫敏/妙麗,也引起不少爭議。這一切,都沒有阻止舞台劇在2016年就把2017年整年的票賣光了。幸好英國朋友教我,每一個月,官網都會最後放些當月票,如果運氣好的話,你還可以碰到一些好座位以比正價便宜得多的低價出售。我得以親身到劇情與哈利父子重逢。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