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伍美琴:香港不缺土地和房屋,而是「患近視」、「患不均」

「土地和住房供應持續嚴重短缺」,是在香港深入民心的「常識」,但根據香港政府發表的數據和資料,這種說法卻值得商榷。

2017年6月,香港九龍一座工廠大廈的屋頂,20多戶市民居住在天台屋裏。

2017年6月,香港九龍一座工廠大廈的屋頂,20多戶市民居住在天台屋裏。攝:林振東/端傳媒

刊登於 2018-04-27

#土地大辯論#伍美琴#評論

「土地和住房供應持續嚴重短缺」,是在香港深入民心的「常識」,但根據香港政府發表的數據和資料,這種說法卻值得商榷。土地方面,香港發展的建成面積不到25%,其餘75%都是農地、灌叢、林地和草地(其中42%為郊野公園、特別地區和米埔濕地)。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好好規劃剩下33%的土地,便可以設計成香港人特別自豪的生態聚落,既環保又能讓人安居樂業。可是,這需要細心研究和作長期精緻的規劃,很多人會說,我們沒有時間好好規劃了,因為香港的房子太貴了,太多窮人住得水深火熱啊,一定要增加土地、增建房屋,以解燃眉之急。我們的房屋供應真是那麼緊張嗎?

香港真的缺房屋嗎?

根據2015年運輸及房屋局(運房局)有關房屋的資料(圖一),香港住宅單位的數目大約為267萬個,其中118萬是公營房屋單位(大約78萬公屋和39萬居屋單位)。私人永久性房屋單位為149萬,其中至少有110萬為私人房屋(註一),其餘的是其他類型房屋,如別墅、新型村屋、簡單磚石蓋的建築物 ,以及已經補地價可以在公開市場買賣的資助單位。

圖一:端傳媒設計部

因為未能找到準確的2016年全港單位數目數據, 這裏使用了2015年的單位數目與2016年的總戶數作比較。根據圖一,香港2016年的總戶數大約是250萬戶,也就是說,2015年全港房屋單位總數(約267萬)比2016年的全港總戶數要多出約17萬間。如果每戶以2.7人(2016年公屋每戶平均人數)計算,17萬個房屋單位就可以住大概46萬人。這兩年建設的房子更多,理論上可以容納更多人。

圖二:端傳媒設計部

香港的公屋和居屋單位數量,分別比戶數多了約1.8萬和2.1萬個(圖二)。至於私人房屋單位,則多了14.7萬個以上,如果以2016年公屋每戶人口2.7人(因為是最低)計算,最多可容納39萬多人。但是「屋多過戶」似乎未能解決香港人的「居住需要」,許多人仍需要居住在環境惡劣的分間單位(俗稱「劏房」)。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