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英街1號》導演趙崇基:是歷史推動他們,人很少會自主走出來反抗

參與六七的都是暴徒,他們卻自覺英雄?現在的抗爭青年是理想主義者?導演說:我在戲中沒下定論。
《中英街一號》導演趙崇基。
風物

繼去年《一念無明》後,大阪亞洲電視節「The Grand Prix最優秀作品大賞」今年再度由港產片奪得,獲此最高殊榮的是香港導演趙崇基執導的《中英街1號》。電影題材觸及六七暴動與雨傘運動,描述了6個年輕人於兩個時代下作出的抉擇及不同命運。因題材重大,趙崇基明言此片是其創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希望它不會如電影《十年》般,因題材敏感而影響在港公映安排。

將六七與傘運並置,趙崇基說:「有人認為參與六七的都是暴徒,他們卻自覺是英雄;亦有人說現在的抗爭青年是理想主義者。我心中有數,但在戲中沒下定論。」由此,電影《中英街1號》分為兩部分,前半部講述3個年輕人捲入六七暴動漩渦,對這場席捲全港的運動各有取態;後半部分設定於2019年、一場大型社運的兩年後,在政權打壓下,3個抗爭大學生思索前路,戲中雖沒點明是雨傘運動,但流露着一種沉重的傘後氛圍。

不同年代,相近畫面

生於1961年的趙崇基於台大外文系畢業,拍過17齣電影,較為人熟知的有《三個相愛的少年》(1994)、《三個受傷的警察》(1996)、《天有眼》(2000)、《兄弟》(2007)等,作品具娛樂性之餘亦關注社會。他自言石中英(六七少年犯楊宇杰的筆名)可能是看過其作品才會找他拍關於六七暴動的電影。「2010年認識他,他是YP仔(Young Prisoner),1967年他16歲,在天台印傳單,被警察拘捕,坐了18個月監獄。他一直不明白反英抗暴為何要入獄,想讓更多人了解六七。」石中英覺得中港政府不願重提舊事,便成立「火石文化」出版公司,聯同學者及文化人搞研究、舞台劇、紀錄片及電影。後來趙崇基跟「六七動力研究社」(註:成員多為67風暴參與者,成立目的是「還67歷史一個真相,給數十年被污衊的參與者一個公道」)成員見面,發現不少六七參與者都憤憤不平,認為被中國、香港及英國政府「遺棄」。

他們大談當年的鐵窗經歷,但趙崇基無意拍攝暴動過程,或六七版《監獄風雲》,他跟出任編劇的作家謝傲霜一起構思劇本,正是在這期間,香港出現了一波又一波社會運動。「看着守護菜園村、保衛皇后碼頭到雨傘運動,都讓人覺得似曾相識。」揭開劇本《中英街1號》,頭幾頁是六七與雨傘的新聞照,催淚彈、市民被捕、警察舉旗,不同年代,相近畫面。「兩個運動的參與者都被警察打、被拘捕,亦被人指是暴徒。」於是他決定講六七也講當下,「大家都經歷過雨傘,再講沒意思」,於是講傘後,社運份子坐牢的坐牢,逃避的逃避,像今日香港的一面鏡子。

「封殺就封殺吧,我只是想拍我所相信的事。」

《中英街一號》全片拍成黑白,趙崇基解釋︰「我覺得現在香港一方面是非黑即白般分化,另一方面就是社會黑白不分。」
《中英街一號》全片拍成黑白,趙崇基解釋︰「我覺得現在香港一方面是非黑即白般分化,另一方面就是社會黑白不分。」

現代那部分曾打算談港獨,但趙崇基覺得「議題太大」,會喧賓奪主,遂決定講近年吵得鬧哄哄的收地發展問題,並將全戲背景定於鄰近中港邊境的沙頭角。「2010年我們去勘景時,深圳那邊有個樓盤地盤叫『中英街1號』,4年後再去,大廈建成,我們覺得切合電影內容,戲名就由此而來。」戲中講沙頭角農地面臨被改建為購物城,幾個抗爭青年走出傘後陰霾,跟農民聯手對抗發展商。同一個地方,在1967年7月8日就發生過中國民兵衝過邊界、中英發生槍戰等衝突,電影亦有重現此幕。導演以小見大,從沙頭角見證中港分隔到兩地磨合。

誰是暴徒

電影有趣之處,是由同一批演員(游學修、盧鎮業及廖子妤)飾演兩個年代的3位年輕人。角色上,兩者並無關連,但游學修演完六七示威者又化身當下的社運學生,難免令觀眾有所聯想。導演有其考慮︰「有人擔心會兩邊不討好,但我就是想迫大家思考。六七那部分是事件陳述,現代那段戲則想令人思考,為何那兩個年代的人會做那些事?他們的心態是甚麼?」加入現代的部分,令觀眾不能隔岸觀火,六七變得沒想像中那麼遙遠。

不少港人一直將六七參與者標籤為「暴徒」、「死左仔」,趙崇基則呈現了另一角度︰「很多人罵他們是暴徒,我覺得不能一概而論,難道當中沒有一些滿腔熱血的人?正如文革時上街的,可能都有熱血的人,問題是他們做了甚麼?是否被洗腦?我沒下定論,留待觀眾判斷。」

游學修在戲中於左派學校讀書,父親擁護共產黨,參與示威是為了被港英政府壓迫的香港市民爭取合理權益。但將左派示威者刻劃成愛國愛港份子,可能惹來「美化六七」的猜疑,導演其實無意判斷功過,而是思考人的命運︰「我並非在講一個關於六七的故事,而是講幾個年輕人在歷史洪流下的選擇,是歷史推動他們,人很少會自主走出來反抗。游學修那角色是受國內文革思潮,或上一代的潛移默化和愛國情懷影響;今日,年輕人因社會不公而上街,如果沒有『7‧31』(人大落閘限制普選),怎會有雨傘運動?」對於六七,電影沒有定論,但趙崇基在接觸過多位六七參與者及翻查資料後,感受操控事件背後的勢力︰「為何在國內文革最高峰時,香港會出現六七?」

電影《中英街一號》劇照。
電影《中英街一號》劇照。

諷刺的是,曾參與六七暴動的左派,狠批佔中及近年的示威暴力違法,趙崇基反問他們︰「『你們當年是以愛港之名站出來,現在的人也是以愛港之名抗爭,爭取公平選舉有錯嗎?』他們都自覺愛國,卻認為現在的抗爭者是反中國,背後有外國勢力,思想開明的是少數。」戲中有個扣連起兩部分的角色叫永權,他偷渡來港,胡裏胡塗參與了六七示威,其後在港落地生根成了農夫,跟大學生一起守衛農地;曾經放「菠蘿」的志忠,卻勸他不要跟政府對抗。何謂愛港?誰是暴徒?導演留下反思空間。

「他們都自覺愛國,卻認為現在的抗爭者是反中國,背後有外國勢力,思想開明的是少數。」

各方的自我審查

由2010年構思,到2017年完成(擬於6月在香港上映),《中英街》是趙崇基創作生涯中製作期最長的一部作品,他形容猶如8年抗戰,可以將過程寫成一本書。首先是集資一波三折,原本石中英及趙崇基的圈內朋友打算分別斥資300萬港幣,加上申請電影發展基金300萬港幣︰「我們滿懷信心申請卻不獲批,原因之一是『商業元素不足』!若有商業元素,我不如找姓林的(註,林建岳,近年主力投資娛樂事業的港商及政協委員)?後來一位相熟評委告訴我,有位評委是藍絲,他給我的劇本零分!」兩位投資者因此信心動搖,原本900萬資金最後卻只有300萬。為控制開支,只能省人工(酬勞)︰「我找來很多圈中好友幫忙,很多演員如林漪娸只是收封利市,我自己當然也沒人工。我亦找了很多學生,他們來幫忙一定要給酬勞,雖然只是很少錢。」

找演員又是另一難關,趙明言被不少TVB的舊拍擋拒絕︰「起初說沒錢都願意幫我拍,但聽完故事便用盡理由推卻,如說『不想牽涉政治』、『要上大陸搵食(找飯吃)』,有人更引用聖經說不應與當權者對抗,荒謬到極點!」杜汶澤、廖啟智等藝人相繼被大陸封殺,令影視界充斥一片白色恐怖。

電影《中英街一號》劇照。
電影《中英街一號》劇照。

「以前的香港電影多是喜劇或動作片,為何近年的「首部劇情電影計劃」中那麼多戲都是探討社會問題?」

此外,取景亦遇阻滯,申請到沙頭角禁區拍攝,「由拍攝前到拍完都未獲批,後來有人告訴我,我和拍攝團隊已被列入黑名單,不知以後能否再進入禁區,我曾找代表影視界的馬逢國議員幫忙,他最後也沒覆我。透過好友問官校校長借場地,對方考慮良久才回覆『不方便』。你說沒自我審查我也不信。」

其實,強權控制人心的終極武器叫「恐懼」,趙坦言︰「很多人都勸我不要拍,包括我家人,認為太冒險,但我不覺得,難道現在連拍電影都不可以?」問他會否擔心被封殺,他說得淡然︰「封殺就封殺吧,我只是想拍我所相信的事,若有日要因此入獄,便不會拍,始終要顧及家人,香港會否變成這樣?我覺得不出奇。」

新「港片」多探討社會問題?

影片中的現代篇裏,游學修最後悟出「行動」兩個字,決定留港面對司法裁決,盧鎮業則赴美升學,廖子妤則在兩者間猶疑。歷史下,每個人都有所抉擇,創作人亦然。「以前的香港電影多是喜劇或動作片,為何近年的「首部劇情電影計劃」(註,由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創意香港、香港電影發展局、香港電影發展基金所設立,志在為本地電影業培育人才的恆常資助計劃)中那麼多戲都是探討社會問題?」趙拍《中英街1號》也是一種回應時代的行動。對於成龍早前就「香港電影」的發言(見附註),他表示不能理解︰「藝術上,電影是無國界之分,我看玻利維亞片都可以很感動。不過創作人是要依賴對土地對社會的感覺去創作,你在香港生活,便會拍香港電影,為何要否定?」

對於香港前路,《中英街1號》沒交出明確答案,最後一組畫面是小朋友跟永權伯在農地上耕作,帶有一絲希望。「雨傘運動是一個大打擊,但我不覺得是失敗,正如李怡所說,所有運動都不是短時間成功爭取,命運掌握在香港人自己手中。有些人嘗試覺醒,被摑幾巴(扇幾巴掌)後便做回裝睡的人,這種人有很多,所以我對香港感到悲觀。但我們不能不顧下一代,他們要在一個怎樣的價值觀下生活?」

附註:詳見報道《稱再無中國與香港電影之分 成龍:只有一種電影叫做中國電影》

讀者評論 6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S_S
    还没有看电影,但有点觉得这样说有些狭隘。无论运动的发生是由“刻意的政治势力操控”还是“民众由衷自发”,前者也会吸引全然“自发”的运动素人,后者也会也可能会被伺机而动的既有政治势力中途入场完成收割。私以为在复杂的现实境遇里,“自发”和“被煽动”或者“拿钱办事”几乎必定混合存在,虽然这样会造成认识上的混淆(就像你所说的,两个运动被一概而论),但我认为这正是重新以这部电影再现历史的重要性所在,它再次打开以个人为基础的视角,为打破已经重度意识形态化了的分类意识(左/右,爱国/分裂,自发/指使……)提供了契机,这种反思的契机,抛弃意识形态从头重建认识的思考过程,应该就叫激活民智吧

  2. 回覆TranceLove
    應該說的就是這套電影。看訪談內容,確有投資人是懷著平反六七的目的,但製作人仍然有自己的獨立思考。拍攝過程遇到的種種,可能該慶幸香港還未到雞犬升天,什麼人都可以隻手遮天。
    我傾向相信電影主創的誠意和思考,但將中共出資、鬥委會指揮的六七暴動與香港的民間自發反抗運動平行而論,是很有問題的。如果製作人不知道當年中共曾通過中銀提供千萬資金供工會出糧給六七的罷工工人,那是被蒙蔽了的天真;假如他們知道,卻想不到拿這樣的六七和香港人自發捐款支持的民眾運動相提並論,是一種貶低甚至侮辱,從最良善的角度,也是愚蠢的盲目浪漫。

  3. 行動,時間到了。

  4. 記得去年《消失的檔案》巡迴上映之際,是有人說過有另一班人想拍替67暴動平反的電影,還找來游學修演出…不知道是不是就是這齣了。
    果真如此,各方面該都沒問題才是…是因為游學修?因為有雨傘運動的影子?還是羞愧到連替67暴動「說公道話」也不敢?

  5. 我是因為盧鎮業才知道這部電影的,期待!

  6. 很想看看電影中反應的這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