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專訪《中英街1號》導演趙崇基:是歷史推動他們,人很少會自主走出來反抗

參與六七的都是暴徒,他們卻自覺英雄?現在的抗爭青年是理想主義者?導演說:我在戲中沒下定論。

《中英街一號》導演趙崇基。

《中英街一號》導演趙崇基。攝:Stanley Leung/端傳媒

特約記者 黃詠欣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8-03-23

繼去年《一念無明》後,大阪亞洲電視節「The Grand Prix最優秀作品大賞」今年再度由港產片奪得,獲此最高殊榮的是香港導演趙崇基執導的《中英街1號》。電影題材觸及六七暴動與雨傘運動,描述了6個年輕人於兩個時代下作出的抉擇及不同命運。因題材重大,趙崇基明言此片是其創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希望它不會如電影《十年》般,因題材敏感而影響在港公映安排。

將六七與傘運並置,趙崇基說:「有人認為參與六七的都是暴徒,他們卻自覺是英雄;亦有人說現在的抗爭青年是理想主義者。我心中有數,但在戲中沒下定論。」由此,電影《中英街1號》分為兩部分,前半部講述3個年輕人捲入六七暴動漩渦,對這場席捲全港的運動各有取態;後半部分設定於2019年、一場大型社運的兩年後,在政權打壓下,3個抗爭大學生思索前路,戲中雖沒點明是雨傘運動,但流露着一種沉重的傘後氛圍。

不同年代,相近畫面

生於1961年的趙崇基於台大外文系畢業,拍過17齣電影,較為人熟知的有《三個相愛的少年》(1994)、《三個受傷的警察》(1996)、《天有眼》(2000)、《兄弟》(2007)等,作品具娛樂性之餘亦關注社會。他自言石中英(六七少年犯楊宇杰的筆名)可能是看過其作品才會找他拍關於六七暴動的電影。「2010年認識他,他是YP仔(Young Prisoner),1967年他16歲,在天台印傳單,被警察拘捕,坐了18個月監獄。他一直不明白反英抗暴為何要入獄,想讓更多人了解六七。」石中英覺得中港政府不願重提舊事,便成立「火石文化」出版公司,聯同學者及文化人搞研究、舞台劇、紀錄片及電影。後來趙崇基跟「六七動力研究社」(註:成員多為67風暴參與者,成立目的是「還67歷史一個真相,給數十年被污衊的參與者一個公道」)成員見面,發現不少六七參與者都憤憤不平,認為被中國、香港及英國政府「遺棄」。

他們大談當年的鐵窗經歷,但趙崇基無意拍攝暴動過程,或六七版《監獄風雲》,他跟出任編劇的作家謝傲霜一起構思劇本,正是在這期間,香港出現了一波又一波社會運動。「看着守護菜園村、保衛皇后碼頭到雨傘運動,都讓人覺得似曾相識。」揭開劇本《中英街1號》,頭幾頁是六七與雨傘的新聞照,催淚彈、市民被捕、警察舉旗,不同年代,相近畫面。「兩個運動的參與者都被警察打、被拘捕,亦被人指是暴徒。」於是他決定講六七也講當下,「大家都經歷過雨傘,再講沒意思」,於是講傘後,社運份子坐牢的坐牢,逃避的逃避,像今日香港的一面鏡子。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