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一念无明》后,大阪亚洲电视节“The Grand Prix最优秀作品大赏”今年再度由港产片夺得,获此最高殊荣的是香港导演赵崇基执导的《中英街1号》。电影题材触及六七暴动与雨伞运动,描述了6个年轻人于两个时代下作出的抉择及不同命运。因题材重大,赵崇基明言此片是其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希望它不会如电影《十年》般,因题材敏感而影响在港公映安排。
将六七与伞运并置,赵崇基说:“有人认为参与六七的都是暴徒,他们却自觉是英雄;亦有人说现在的抗争青年是理想主义者。我心中有数,但在戏中没下定论。”由此,电影《中英街1号》分为两部分,前半部讲述3个年轻人卷入六七暴动漩涡,对这场席卷全港的运动各有取态;后半部分设定于2019年、一场大型社运的两年后,在政权打压下,3个抗争大学生思索前路,戏中虽没点明是雨伞运动,但流露着一种沉重的伞后氛围。
不同年代,相近画面
生于1961年的赵崇基于台大外文系毕业,拍过17出电影,较为人熟知的有《三个相爱的少年》(1994)、《三个受伤的警察》(1996)、《天有眼》(2000)、《兄弟》(2007)等,作品具娱乐性之余亦关注社会。他自言石中英(六七少年犯杨宇杰的笔名)可能是看过其作品才会找他拍关于六七暴动的电影。“2010年认识他,他是YP仔(Young Prisoner),1967年他16岁,在天台印传单,被警察拘捕,坐了18个月监狱。他一直不明白反英抗暴为何要入狱,想让更多人了解六七。”石中英觉得中港政府不愿重提旧事,便成立“火石文化”出版公司,联同学者及文化人搞研究、舞台剧、纪录片及电影。后来赵崇基跟“六七动力研究社”(注:成员多为67风暴参与者,成立目的是“还67历史一个真相,给数十年被污蔑的参与者一个公道”)成员见面,发现不少六七参与者都愤愤不平,认为被中国、香港及英国政府“遗弃”。
他们大谈当年的铁窗经历,但赵崇基无意拍摄暴动过程,或六七版《监狱风云》,他跟出任编剧的作家谢傲霜一起构思剧本,正是在这期间,香港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社会运动。“看着守护菜园村、保卫皇后码头到雨伞运动,都让人觉得似曾相识。”揭开剧本《中英街1号》,头几页是六七与雨伞的新闻照,催泪弹、市民被捕、警察举旗,不同年代,相近画面。“两个运动的参与者都被警察打、被拘捕,亦被人指是暴徒。”于是他决定讲六七也讲当下,“大家都经历过雨伞,再讲没意思”,于是讲伞后,社运份子坐牢的坐牢,逃避的逃避,像今日香港的一面镜子。
“封杀就封杀吧,我只是想拍我所相信的事。”
现代那部分曾打算谈港独,但赵崇基觉得“议题太大”,会喧宾夺主,遂决定讲近年吵得闹哄哄的收地发展问题,并将全戏背景定于邻近中港边境的沙头角。“2010年我们去勘景时,深圳那边有个楼盘地盘叫‘中英街1号’,4年后再去,大厦建成,我们觉得切合电影内容,戏名就由此而来。”戏中讲沙头角农地面临被改建为购物城,几个抗争青年走出伞后阴霾,跟农民联手对抗发展商。同一个地方,在1967年7月8日就发生过中国民兵冲过边界、中英发生枪战等冲突,电影亦有重现此幕。导演以小见大,从沙头角见证中港分隔到两地磨合。
谁是暴徒
电影有趣之处,是由同一批演员(游学修、卢镇业及廖子妤)饰演两个年代的3位年轻人。角色上,两者并无关连,但游学修演完六七示威者又化身当下的社运学生,难免令观众有所联想。导演有其考虑︰“有人担心会两边不讨好,但我就是想迫大家思考。六七那部分是事件陈述,现代那段戏则想令人思考,为何那两个年代的人会做那些事?他们的心态是甚么?”加入现代的部分,令观众不能隔岸观火,六七变得没想像中那么遥远。
不少港人一直将六七参与者标签为“暴徒”、“死左仔”,赵崇基则呈现了另一角度︰“很多人骂他们是暴徒,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难道当中没有一些满腔热血的人?正如文革时上街的,可能都有热血的人,问题是他们做了甚么?是否被洗脑?我没下定论,留待观众判断。”
游学修在戏中于左派学校读书,父亲拥护共产党,参与示威是为了被港英政府压迫的香港市民争取合理权益。但将左派示威者刻划成爱国爱港份子,可能惹来“美化六七”的猜疑,导演其实无意判断功过,而是思考人的命运︰“我并非在讲一个关于六七的故事,而是讲几个年轻人在历史洪流下的选择,是历史推动他们,人很少会自主走出来反抗。游学修那角色是受国内文革思潮,或上一代的潜移默化和爱国情怀影响;今日,年轻人因社会不公而上街,如果没有‘7‧31’(人大落闸限制普选),怎会有雨伞运动?”对于六七,电影没有定论,但赵崇基在接触过多位六七参与者及翻查资料后,感受操控事件背后的势力︰“为何在国内文革最高峰时,香港会出现六七?”
讽刺的是,曾参与六七暴动的左派,狠批占中及近年的示威暴力违法,赵崇基反问他们︰“‘你们当年是以爱港之名站出来,现在的人也是以爱港之名抗争,争取公平选举有错吗?’他们都自觉爱国,却认为现在的抗争者是反中国,背后有外国势力,思想开明的是少数。”戏中有个扣连起两部分的角色叫永权,他偷渡来港,胡里胡涂参与了六七示威,其后在港落地生根成了农夫,跟大学生一起守卫农地;曾经放“菠萝”的志忠,却劝他不要跟政府对抗。何谓爱港?谁是暴徒?导演留下反思空间。
“他们都自觉爱国,却认为现在的抗争者是反中国,背后有外国势力,思想开明的是少数。”
各方的自我审查
由2010年构思,到2017年完成(拟于6月在香港上映),《中英街》是赵崇基创作生涯中制作期最长的一部作品,他形容犹如8年抗战,可以将过程写成一本书。首先是集资一波三折,原本石中英及赵崇基的圈内朋友打算分别斥资300万港币,加上申请电影发展基金300万港币︰“我们满怀信心申请却不获批,原因之一是‘商业元素不足’!若有商业元素,我不如找姓林的(注,林建岳,近年主力投资娱乐事业的港商及政协委员)?后来一位相熟评委告诉我,有位评委是蓝丝,他给我的剧本零分!”两位投资者因此信心动摇,原本900万资金最后却只有300万。为控制开支,只能省人工(酬劳)︰“我找来很多圈中好友帮忙,很多演员如林漪娸只是收封利市,我自己当然也没人工。我亦找了很多学生,他们来帮忙一定要给酬劳,虽然只是很少钱。”
找演员又是另一难关,赵明言被不少TVB的旧拍挡拒绝︰“起初说没钱都愿意帮我拍,但听完故事便用尽理由推却,如说‘不想牵涉政治’、‘要上大陆揾食(找饭吃)’,有人更引用圣经说不应与当权者对抗,荒谬到极点!”杜汶泽、廖启智等艺人相继被大陆封杀,令影视界充斥一片白色恐怖。
“以前的香港电影多是喜剧或动作片,为何近年的“首部剧情电影计划”中那么多戏都是探讨社会问题?”
此外,取景亦遇阻滞,申请到沙头角禁区拍摄,“由拍摄前到拍完都未获批,后来有人告诉我,我和拍摄团队已被列入黑名单,不知以后能否再进入禁区,我曾找代表影视界的马逢国议员帮忙,他最后也没覆我。透过好友问官校校长借场地,对方考虑良久才回复‘不方便’。你说没自我审查我也不信。”
其实,强权控制人心的终极武器叫“恐惧”,赵坦言︰“很多人都劝我不要拍,包括我家人,认为太冒险,但我不觉得,难道现在连拍电影都不可以?”问他会否担心被封杀,他说得淡然︰“封杀就封杀吧,我只是想拍我所相信的事,若有日要因此入狱,便不会拍,始终要顾及家人,香港会否变成这样?我觉得不出奇。”
新“港片”多探讨社会问题?
影片中的现代篇里,游学修最后悟出“行动”两个字,决定留港面对司法裁决,卢镇业则赴美升学,廖子妤则在两者间犹疑。历史下,每个人都有所抉择,创作人亦然。“以前的香港电影多是喜剧或动作片,为何近年的“首部剧情电影计划”(注,由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创意香港、香港电影发展局、香港电影发展基金所设立,志在为本地电影业培育人才的恒常资助计划)中那么多戏都是探讨社会问题?”赵拍《中英街1号》也是一种回应时代的行动。对于成龙早前就“香港电影”的发言(见附注),他表示不能理解︰“艺术上,电影是无国界之分,我看玻利维亚片都可以很感动。不过创作人是要依赖对土地对社会的感觉去创作,你在香港生活,便会拍香港电影,为何要否定?”
对于香港前路,《中英街1号》没交出明确答案,最后一组画面是小朋友跟永权伯在农地上耕作,带有一丝希望。“雨伞运动是一个大打击,但我不觉得是失败,正如李怡所说,所有运动都不是短时间成功争取,命运掌握在香港人自己手中。有些人尝试觉醒,被掴几巴(扇几巴掌)后便做回装睡的人,这种人有很多,所以我对香港感到悲观。但我们不能不顾下一代,他们要在一个怎样的价值观下生活?”
@S_S
还没有看电影,但有点觉得这样说有些狭隘。无论运动的发生是由“刻意的政治势力操控”还是“民众由衷自发”,前者也会吸引全然“自发”的运动素人,后者也会也可能会被伺机而动的既有政治势力中途入场完成收割。私以为在复杂的现实境遇里,“自发”和“被煽动”或者“拿钱办事”几乎必定混合存在,虽然这样会造成认识上的混淆(就像你所说的,两个运动被一概而论),但我认为这正是重新以这部电影再现历史的重要性所在,它再次打开以个人为基础的视角,为打破已经重度意识形态化了的分类意识(左/右,爱国/分裂,自发/指使……)提供了契机,这种反思的契机,抛弃意识形态从头重建认识的思考过程,应该就叫激活民智吧
回覆TranceLove
應該說的就是這套電影。看訪談內容,確有投資人是懷著平反六七的目的,但製作人仍然有自己的獨立思考。拍攝過程遇到的種種,可能該慶幸香港還未到雞犬升天,什麼人都可以隻手遮天。
我傾向相信電影主創的誠意和思考,但將中共出資、鬥委會指揮的六七暴動與香港的民間自發反抗運動平行而論,是很有問題的。如果製作人不知道當年中共曾通過中銀提供千萬資金供工會出糧給六七的罷工工人,那是被蒙蔽了的天真;假如他們知道,卻想不到拿這樣的六七和香港人自發捐款支持的民眾運動相提並論,是一種貶低甚至侮辱,從最良善的角度,也是愚蠢的盲目浪漫。
行動,時間到了。
記得去年《消失的檔案》巡迴上映之際,是有人說過有另一班人想拍替67暴動平反的電影,還找來游學修演出…不知道是不是就是這齣了。
果真如此,各方面該都沒問題才是…是因為游學修?因為有雨傘運動的影子?還是羞愧到連替67暴動「說公道話」也不敢?
我是因為盧鎮業才知道這部電影的,期待!
很想看看電影中反應的這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