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頗具爭議的台灣著名作家李敖在台北榮總因腦瘤不治病逝。一個前半生在台灣成名,然後又逐漸被邊緣化的作家,後半生在大陸繼續聲名鵲起,他的離世恰逢美國《台灣旅行法》落地生效,因此也註定在台陸兩岸會掀起了不一樣的波瀾。
在百度百科「李敖」的條目裏,「人物評價」一欄排名最前面的兩位評價人,第一是趙洪祝,中共十九大代表,曾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他對李敖的評價是:「我覺的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堅持我們祖國的和平統一,反對『台獨』,這是我們特別令人尊敬的事,因為我們的祖國確實要走向統一,特別是和平統一的道路,大師的主張我是非常贊同的。」
排名第二的評價人是宋楚瑜,曾經的國民黨中央秘書長,台灣第一位民選省長,親民黨黨主席,四度參選台灣地區領導人,屢敗屢戰,他對李敖的評價是「他有一句話對我來講印象很深刻,他說天下沒有退休的戰士,只有戰歿的將軍。也就是將軍是戰死在沙場。他為他的理念,他會有相當的執着。所以很多人說李敖先生是一位俠骨柔腸的好朋友也是最難纏的敵人。」
大陸60、70後知識人的啟蒙導師
陸台兩岸政治人物對李敖的不同評價,「大師」或者「朋友」/「敵人」或許代表了他在兩岸的尷尬。「大師」是對他者的敬謂,「朋友」/「敵人」才是「我們」的人。在社會面,大陸知識界對李敖的評價就沒有趙洪祝那樣敬謂,曾任《南國早報》副總編輯的媒體人劉原的一篇紀念李敖的文章可能代表了大陸知識界的一般看法,《曾為人傑,終成小丑》。
對大陸像劉原這樣的70後、60後知識人來說,台灣李敖儼然是代表了自由啟蒙的導師。他在台灣塑造的形象,無論是對抗專制的坐牢鬥士、還是睡遍紅顏的情場浪子,自1990年代開始引入大陸閲讀,曾經令一代大陸知識人眼睛一亮,有驚豔的感覺。
李敖的前半生,獨有的狂狷氣質,反傳統的自由主義立場以及公開的反蔣姿態,兩度坐牢的浪漫化加持等等,在1990年代初被介紹進大陸知識界,正好接上一度被89事件中斷的啟蒙思潮。大陸知識界在1980年代開啟並加熱的啟蒙思潮,在89事件後遭到全面的整肅,而李敖作品的引進恰好填補了這一沉悶的空白。儘管李敖在書中痛罵的是國民黨,但在一些大陸知識人的自我捲入中,被無形中替換成共產黨。正如劉原在文章中所述,「他對黨國文化的憎惡,我是感同身受的」。
反蔣未必就是反專制
客觀地說,大陸自由知識人對李敖多有誤讀。李敖反蔣是沒錯,但未必就是反專制,他反的是蔣氏國民黨的專制,甚至把「專制」拿掉,說他反的是國民黨也不會差到哪裏。他對大陸的共產黨不但沒有惡感,反而是有所向往。
李敖1935年出生在日滿治下的哈爾濱,2歲時隨家人遷居北平,殊不料到北平後又逢七七盧溝橋事變,國民政府敗走,再次成為「遺民」。他10歲前接受的是日偽治下的小學教育,9歲時小學3年級開始學日語;次年日本投降,又停學日語。又過了4年,李敖從入讀的北京市立第四中學轉入上海市立緝槼中學,1949年1月25日入讀,4月10日便離開上海,隨着戰敗的國民政府一起遷台。
2004年底,李敖接受大陸《人民日報》的記者採訪時,談到了他從小對國民黨的憎惡。他在回答記者提問為什麼「對我們黨蠻友好」時坦言:「這跟小的時候有關,我在北京時就痛恨國民黨,嚮往共產黨,對左派刊物比較感興趣。」
他說從小就嚮往共產黨可能有迎合大陸媒體的嫌疑,但他從小痛恨國民黨卻應該是出自真心。遷台後他入讀國立台中第一中學,師從嚴僑。嚴僑是嚴復的長孫,同時也是中共在台灣的地下黨員。多年後,李敖撰文《我的導師嚴僑》直言在高中時嚴僑是他最難忘的一位老師。他與嚴僑一起曾密謀逃離台灣回到大陸,當時大陸已經確立了共產黨政權的絕對統治地位。1953年,李敖18歲,嚴僑被捕入獄,關押在火燒島,這事對少年李敖的打擊很大,他餓早飯不吃,存錢義助嚴師母以及三個小孩。

從知識界到官方的雙重誤讀
李敖對共產黨的嚮往一方面受到恩師嚴僑的薰陶和影響,在李敖接受《人民日報》採訪的第二年,嚴僑就被共產黨正式追認為「烈士」。另一方面則是痛恨和反對國民黨,那麼就挺國民黨的敵人,共產黨是其中之一。其實,他不僅支持國民黨的敵人共產黨,他也同樣支持國民黨的敵人台灣本省的「台獨」人士。他第一次入獄的罪名就是「台獨」,因為資助有「台獨教父」之稱的朋友彭明敏。後來他還曾經與陳水扁一起合辦過刊物,《爭取百分百言論自由》,李敖做主編,陳水扁做發行人。
所以,不僅大陸的知識人誤讀了李敖,錯誤的認為李敖是反對專制的鬥士,他反的是國民黨,而不是專制;而且大陸的官方也同樣誤讀了李敖,李敖後來對台灣民進黨政權不留情面的批評不過是大陸遷台外省人的精英傲慢情結蔓延,對蕞爾小島不放在眼裏罷了。
這也就能夠理解和解釋為什麼當初受李敖啟蒙的大陸知識人會對他後半生的作為失望甚至厭惡,「曾為人傑,終為小丑」。1988年台灣第六任總統蔣經國逝世,同時台灣也開啟了民主化的進程,國民黨的威權統治時代也告結束。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了敵人的李敖在台灣也開始了逐漸的邊緣化。旅台的大陸知識人莫之許認為,1980年代中後期,李敖與李筱峰等人論戰,主要圍繞台灣本土論述;同時他也反對費希平等人的温和路線,這是李敖在台灣走向邊緣化的開始。
如果李敖曾成功離台回陸?
可以這麼說,李敖在台灣的逐漸邊緣化與他在大陸的逐漸聲名鵲起是大體同步的。大陸沒有他一生的「敵人」國民黨,也沒有他眼中蕞爾小島的本土心態,再加上對共產黨的嚮往,一向以不留情面痛罵對手的李敖,轉身變為了擁護祖國和平統一,熱情支持共產黨的統戰人士。以至於連《人民日報》記者也不禁感到詫異,問出這樣的話:「李先生俠骨柔情,多年來寫文章批評人家不留情面,不手軟,包括美國,但從未批評過我們共產黨,可以感覺你對我們黨蠻友好」。
從1990年開始,李敖在大陸開始聲名鵲起,從最初自由派知識人的追捧,到共產黨統戰部門的追捧,90後的小粉紅也就自然而然地對李敖表示出推崇。這樣李敖在大陸的影響就呈現出光怪陸離的「一李兩表」來。
自由派知識人對李敖從最初的熱烈追捧到失望以至憎惡,認為他是一個精緻的投機分子,虛張聲勢的小丑,劉原的看法還算是較為温和的代表。
共產黨官方對李敖則是喜出望外的推崇,趙洪祝的「大師」敬謂可以看作一斑。如果說當初大陸知識人誤讀李敖,一廂情願地以為李敖反對專制的國民黨就是反對國民黨的專制,那麼後來始亂終棄的失望也同樣是一廂情願的誤讀,把李敖一生從小就對共產黨的嚮往看作是對強權的諂媚和跪舔。共產黨官方對李敖則是精心籌劃為我所用的「誤讀」,為了樹立李敖這名令人喜出望外的統戰標杆,不惜忽略他早年與「台獨」交往甚深的歷史,精心塑造成擁護祖國統一,反對「台獨」的一面旗幟。
2011年,在一次台灣時政類綜藝節目《新聞面對面》中李敖「挺身護宋」,在回應嘉賓「李敖要生在大陸」的問題時談到,「我跟四人幫的王洪文同罪。我可能當了國家領導人」。王洪文與李敖同年出生,前者在大陸最高做到中共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無論這是一次調侃,還是一次真情流露,如果李敖在1953年與嚴僑一起成功離台回到大陸,他的前半生還會像他後半生一樣噤若寒蟬,對共產黨從未批評嗎?他的後半生還會像現在一樣對共產黨從未批評嗎?
一些著名人物去世後會引發對他的評價爭議,譬如李熬,余光中。我在想,如果趁他們生前要是有採訪,現身說法而不是事後猜測,也許爭議會少一些?
李敖手舉憲法, 說[你把它當真的, 它就是真的] (大意如此)...
從這篇文章,就知道政府也要逐利,也要追隨輿論大V,只不過政府逐的那個利不是一般大家說的錢而已了。
政府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要知道如何和政府權衡才能獲利。
@吉米多危機
但問題是,中國根本不存在「憲法」啊,這次不就是,說改就改~人家想怎麼改就怎麼改
李敖在大陆只是被用作一个符号而已,他也做好了符号的本份。倒是在台湾,无论行为有怎样的争议,是真正的做了一些有存在感的事情。
如果按照文中逻辑,为何李敖在1949不留在大陆?而是追随民国去了台湾?
作者有没有看过李敖在大陆高校的三篇演讲。李敖问在座的学生有人说李敖你骂国民党民进党,敢不敢骂共产党。李敖说我今天来不是为了骂共产党,我来是要告诉各位我要放弃自由主义追求宪法赋予我们的权力。因为宪法给人民的权力比自由主义更吸引人,其中自然包括批评共产党。
很多人看李敖只是看表象,追求事物的本质也最终只是追求表象。
好文,這篇文章 把脈絡梳理得很清晰,李敖人生的上半場精彩絕倫,下半場晚節不保,但有趣的是 他戰場的陡然轉變,從 反國民黨 到 反台獨 ,不變的是 那桀驁不馴的姿態,而不是追求自由的精神。
文章评价两极化?话说唐师这次为什么没用心理学分析李敖呢?
確實一擊中第
"对共产党从未批评",这才是误读。05年他在北大"金刚怒目",结果有人不能接受他的言论,所以他原本不打算在清华进行第二场演讲了。这是他在清华"菩萨低眉"的时候自己声明过的。同意其他读者的看法,这篇文章,有失端传媒的一贯水平。
李敖于台湾不是互相成就嘛,在台湾的地上骂台湾,换个地缘,李敖是怎样谁知道。李敖不一定喜欢共党,共党误读他很正常,但是他一生真真切切对大陆的民主做出什么了吗?反倒是在台湾,骂台湾,贡献也在台湾,可见都是用脚投票
作者收集材料的水平很成问题,大量事实依据都来自youtube上曹长青等人的播客节目,断章取义比比皆是。前段时间学习很忙没时间关注时事,今天再次打开端看到这篇报道,我只能说,这不能代表端传媒一贯的风格和水平。有点失望。
疑似錯字:嘬爾應該是「蕞爾」吧?
寫得太好。打臉朋友圈追悼會。
由大陆的双重误读,和作者本身对李敖肤浅的理解,推出了一个新的误读
胡说八道,这篇文章充斥着对李敖一生的误读。作者一点不了解台湾的政治现实吗?李敖的前半生的苦难和后半生的奇怪境遇都是台湾政治扭曲的结果,作者只看表面,只是将他一生的负面评价汇总罢了
本文作者用国名党白色恐怖时期给李敖罗织的罪名来给李敖先生盖棺论定,作者难道赞成白色恐怖?共产党知道李敖在骂他,作者难道看不出来吗?
很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