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映红:一李两表,李敖在大陆的双重误读

陆台两岸政治人物对李敖的不同评价,“大师”或者“朋友”/“敌人”或许代表了他在两岸的尴尬。
2005年9月20日,李敖在北京故宫游览。
风物

3月18日,颇具争议的台湾著名作家李敖在台北荣总因脑瘤不治病逝。一个前半生在台湾成名,然后又逐渐被边缘化的作家,后半生在大陆继续声名鹊起,他的离世恰逢美国《台湾旅行法》落地生效,因此也注定在台陆两岸会掀起了不一样的波澜。

在百度百科“李敖”的条目里,“人物评价”一栏排名最前面的两位评价人,第一是赵洪祝,中共十九大代表,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他对李敖的评价是:“我觉的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坚持我们祖国的和平统一,反对‘台独’,这是我们特别令人尊敬的事,因为我们的祖国确实要走向统一,特别是和平统一的道路,大师的主张我是非常赞同的。”

排名第二的评价人是宋楚瑜,曾经的国民党中央秘书长,台湾第一位民选省长,亲民党党主席,四度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屡败屡战,他对李敖的评价是“他有一句话对我来讲印象很深刻,他说天下没有退休的战士,只有战殁的将军。也就是将军是战死在沙场。他为他的理念,他会有相当的执着。所以很多人说李敖先生是一位侠骨柔肠的好朋友也是最难缠的敌人。”

大陆60、70后知识人的启蒙导师

陆台两岸政治人物对李敖的不同评价,“大师”或者“朋友”/“敌人”或许代表了他在两岸的尴尬。“大师”是对他者的敬谓,“朋友”/“敌人”才是“我们”的人。在社会面,大陆知识界对李敖的评价就没有赵洪祝那样敬谓,曾任《南国早报》副总编辑的媒体人刘原的一篇纪念李敖的文章可能代表了大陆知识界的一般看法,《曾为人杰,终成小丑》。

对大陆像刘原这样的70后、60后知识人来说,台湾李敖俨然是代表了自由启蒙的导师。他在台湾塑造的形象,无论是对抗专制的坐牢斗士、还是睡遍红颜的情场浪子,自1990年代开始引入大陆阅读,曾经令一代大陆知识人眼睛一亮,有惊艳的感觉。

李敖的前半生,独有的狂狷气质,反传统的自由主义立场以及公开的反蒋姿态,两度坐牢的浪漫化加持等等,在1990年代初被介绍进大陆知识界,正好接上一度被89事件中断的启蒙思潮。大陆知识界在1980年代开启并加热的启蒙思潮,在89事件后遭到全面的整肃,而李敖作品的引进恰好填补了这一沉闷的空白。尽管李敖在书中痛骂的是国民党,但在一些大陆知识人的自我卷入中,被无形中替换成共产党。正如刘原在文章中所述,“他对党国文化的憎恶,我是感同身受的”。

反蒋未必就是反专制

客观地说,大陆自由知识人对李敖多有误读。李敖反蒋是没错,但未必就是反专制,他反的是蒋氏国民党的专制,甚至把“专制”拿掉,说他反的是国民党也不会差到哪里。他对大陆的共产党不但没有恶感,反而是有所向往。

李敖1935年出生在日满治下的哈尔滨,2岁时随家人迁居北平,殊不料到北平后又逢七七卢沟桥事变,国民政府败走,再次成为“遗民”。他10岁前接受的是日伪治下的小学教育,9岁时小学3年级开始学日语;次年日本投降,又停学日语。又过了4年,李敖从入读的北京市立第四中学转入上海市立缉槼中学,1949年1月25日入读,4月10日便离开上海,随着战败的国民政府一起迁台。

2004年底,李敖接受大陆《人民日报》的记者采访时,谈到了他从小对国民党的憎恶。他在回答记者提问为什么“对我们党蛮友好”时坦言:“这跟小的时候有关,我在北京时就痛恨国民党,向往共产党,对左派刊物比较感兴趣。”

他说从小就向往共产党可能有迎合大陆媒体的嫌疑,但他从小痛恨国民党却应该是出自真心。迁台后他入读国立台中第一中学,师从严侨。严侨是严复的长孙,同时也是中共在台湾的地下党员。多年后,李敖撰文《我的导师严侨》直言在高中时严侨是他最难忘的一位老师。他与严侨一起曾密谋逃离台湾回到大陆,当时大陆已经确立了共产党政权的绝对统治地位。1953年,李敖18岁,严侨被捕入狱,关押在火烧岛,这事对少年李敖的打击很大,他饿早饭不吃,存钱义助严师母以及三个小孩。

2011年4月3日,李敖被聘为厦门大学名誉教授,并在厦门大学“走进大师”系列讲座登台演讲,在台上展示厦门大学给他颁发的名誉教授聘书。
2011年4月3日,李敖被聘为厦门大学名誉教授,并在厦门大学“走进大师”系列讲座登台演讲,在台上展示厦门大学给他颁发的名誉教授聘书。

从知识界到官方的双重误读

李敖对共产党的向往一方面受到恩师严侨的熏陶和影响,在李敖接受《人民日报》采访的第二年,严侨就被共产党正式追认为“烈士”。另一方面则是痛恨和反对国民党,那么就挺国民党的敌人,共产党是其中之一。其实,他不仅支持国民党的敌人共产党,他也同样支持国民党的敌人台湾本省的“台独”人士。他第一次入狱的罪名就是“台独”,因为资助有“台独教父”之称的朋友彭明敏。后来他还曾经与陈水扁一起合办过刊物,《争取百分百言论自由》,李敖做主编,陈水扁做发行人。

所以,不仅大陆的知识人误读了李敖,错误的认为李敖是反对专制的斗士,他反的是国民党,而不是专制;而且大陆的官方也同样误读了李敖,李敖后来对台湾民进党政权不留情面的批评不过是大陆迁台外省人的精英傲慢情结蔓延,对蕞尔小岛不放在眼里罢了。

这也就能够理解和解释为什么当初受李敖启蒙的大陆知识人会对他后半生的作为失望甚至厌恶,“曾为人杰,终为小丑”。1988年台湾第六任总统蒋经国逝世,同时台湾也开启了民主化的进程,国民党的威权统治时代也告结束。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了敌人的李敖在台湾也开始了逐渐的边缘化。旅台的大陆知识人莫之许认为,1980年代中后期,李敖与李筱峰等人论战,主要围绕台湾本土论述;同时他也反对费希平等人的温和路线,这是李敖在台湾走向边缘化的开始。

如果李敖曾成功离台回陆?

可以这么说,李敖在台湾的逐渐边缘化与他在大陆的逐渐声名鹊起是大体同步的。大陆没有他一生的“敌人”国民党,也没有他眼中蕞尔小岛的本土心态,再加上对共产党的向往,一向以不留情面痛骂对手的李敖,转身变为了拥护祖国和平统一,热情支持共产党的统战人士。以至于连《人民日报》记者也不禁感到诧异,问出这样的话:“李先生侠骨柔情,多年来写文章批评人家不留情面,不手软,包括美国,但从未批评过我们共产党,可以感觉你对我们党蛮友好”。

从1990年开始,李敖在大陆开始声名鹊起,从最初自由派知识人的追捧,到共产党统战部门的追捧,90后的小粉红也就自然而然地对李敖表示出推崇。这样李敖在大陆的影响就呈现出光怪陆离的“一李两表”来。

自由派知识人对李敖从最初的热烈追捧到失望以至憎恶,认为他是一个精致的投机分子,虚张声势的小丑,刘原的看法还算是较为温和的代表。

共产党官方对李敖则是喜出望外的推崇,赵洪祝的“大师”敬谓可以看作一斑。如果说当初大陆知识人误读李敖,一厢情愿地以为李敖反对专制的国民党就是反对国民党的专制,那么后来始乱终弃的失望也同样是一厢情愿的误读,把李敖一生从小就对共产党的向往看作是对强权的谄媚和跪舔。共产党官方对李敖则是精心筹划为我所用的“误读”,为了树立李敖这名令人喜出望外的统战标杆,不惜忽略他早年与“台独”交往甚深的历史,精心塑造成拥护祖国统一,反对“台独”的一面旗帜。

2011年,在一次台湾时政类综艺节目《新闻面对面》中李敖“挺身护宋”,在回应嘉宾“李敖要生在大陆”的问题时谈到,“我跟四人帮的王洪文同罪。我可能当了国家领导人”。王洪文与李敖同年出生,前者在大陆最高做到中共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无论这是一次调侃,还是一次真情流露,如果李敖在1953年与严侨一起成功离台回到大陆,他的前半生还会像他后半生一样噤若寒蝉,对共产党从未批评吗?他的后半生还会像现在一样对共产党从未批评吗?

评论区 19

评论为会员专属功能。立即登入加入会员享受更多福利。
  1. 一些著名人物去世後會引發對他的評價爭議,譬如李熬,余光中。我在想,如果趁他們生前要是有採訪,現身說法而不是事後猜測,也許爭議會少一些?

  2. 李敖手舉憲法, 說[你把它當真的, 它就是真的] (大意如此)...

  3. 從這篇文章,就知道政府也要逐利,也要追隨輿論大V,只不過政府逐的那個利不是一般大家說的錢而已了。
    政府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要知道如何和政府權衡才能獲利。

  4. @吉米多危機
    但問題是,中國根本不存在「憲法」啊,這次不就是,說改就改~人家想怎麼改就怎麼改

  5. 李敖在大陆只是被用作一个符号而已,他也做好了符号的本份。倒是在台湾,无论行为有怎样的争议,是真正的做了一些有存在感的事情。

  6. 如果按照文中逻辑,为何李敖在1949不留在大陆?而是追随民国去了台湾?

  7. 作者有没有看过李敖在大陆高校的三篇演讲。李敖问在座的学生有人说李敖你骂国民党民进党,敢不敢骂共产党。李敖说我今天来不是为了骂共产党,我来是要告诉各位我要放弃自由主义追求宪法赋予我们的权力。因为宪法给人民的权力比自由主义更吸引人,其中自然包括批评共产党。
    很多人看李敖只是看表象,追求事物的本质也最终只是追求表象。

  8. 好文,這篇文章 把脈絡梳理得很清晰,李敖人生的上半場精彩絕倫,下半場晚節不保,但有趣的是 他戰場的陡然轉變,從 反國民黨 到 反台獨 ,不變的是 那桀驁不馴的姿態,而不是追求自由的精神。

  9. 文章评价两极化?话说唐师这次为什么没用心理学分析李敖呢?

  10. 確實一擊中第

  11. "对共产党从未批评",这才是误读。05年他在北大"金刚怒目",结果有人不能接受他的言论,所以他原本不打算在清华进行第二场演讲了。这是他在清华"菩萨低眉"的时候自己声明过的。同意其他读者的看法,这篇文章,有失端传媒的一贯水平。

  12. 李敖于台湾不是互相成就嘛,在台湾的地上骂台湾,换个地缘,李敖是怎样谁知道。李敖不一定喜欢共党,共党误读他很正常,但是他一生真真切切对大陆的民主做出什么了吗?反倒是在台湾,骂台湾,贡献也在台湾,可见都是用脚投票

  13. 作者收集材料的水平很成问题,大量事实依据都来自youtube上曹长青等人的播客节目,断章取义比比皆是。前段时间学习很忙没时间关注时事,今天再次打开端看到这篇报道,我只能说,这不能代表端传媒一贯的风格和水平。有点失望。

  14. 疑似錯字:嘬爾應該是「蕞爾」吧?

  15. 寫得太好。打臉朋友圈追悼會。

  16. 由大陆的双重误读,和作者本身对李敖肤浅的理解,推出了一个新的误读

  17. 胡说八道,这篇文章充斥着对李敖一生的误读。作者一点不了解台湾的政治现实吗?李敖的前半生的苦难和后半生的奇怪境遇都是台湾政治扭曲的结果,作者只看表面,只是将他一生的负面评价汇总罢了

  18. 本文作者用国名党白色恐怖时期给李敖罗织的罪名来给李敖先生盖棺论定,作者难道赞成白色恐怖?共产党知道李敖在骂他,作者难道看不出来吗?

  19. 很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