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風物 愛慾錄

愛慾錄:玩完了記得回家,開放式關係需要「忠貞」嗎?

朋友說,開放式關係的基礎並非「開放」,而是「關係」。因為想要長久的關係,所以開放。而不是因想要開放,才去追求關係。


因為了解,所以能夠接受,自己也不可能給予另一半全部的慰藉與滿足。因為你我都是不完滿的。因為你我都是美好而又缺陷著的。開放式關係是一面鏡子,愛你的另一半的同時,愛你自己。  攝:Imagine China
因為了解,所以能夠接受,自己也不可能給予另一半全部的慰藉與滿足。因為你我都是不完滿的。因為你我都是美好而又缺陷著的。開放式關係是一面鏡子,愛你的另一半的同時,愛你自己。 攝:Imagine China

「開放式關係可能是最適合人類社會生活的交往模式吧,」朋友說。「就像你開了一間餐廳,你也不會每天都到自己的餐廳吃同一道菜。那麼為什麼伴侶關係,非得一對一不可呢?偶爾換換菜色,在自己的餐廳吃別道菜,甚至上別家餐廳用餐,回到家,你的餐廳還是你的。」

「你的家,還是你的。」他說,玩完記得回家。

那就好了。朋友說,自己曾經覺得,這世界上只能也只該有獨佔式的關係。可是是什麼時候開始覺得,開放式關係或許才是最有利於心理健康的。

永遠的冰鎮啤酒

我的朋友和他的男朋友並不在同一座城市工作。每逢週末,朋友會搭著火車回到男友的住處,開始打掃,傳訊息問男友,今天你想吃什麼?然後他煮飯。冰箱裡永遠有著幾瓶冰鎮的啤酒,等著我的朋友回到家。而他的男友是從不喝啤酒的。

少數的時候,朋友的男友會問他,這週末會回來嗎?有個新認識的朋友會來家裡。

朋友就說,好,這週不回去了。

談到開放式關係,人們想到的是什麼?——這些人一定很亂。這些人慾求不滿。貪心。有了男女朋友還想要更多。性解放。矮額我不行,不能接受。我的另一半偷吃的話我一定受不了。凡我們談及那些關乎人性的貪念與慾求,彷彿唯有單一伴侶制能夠用以圈限那些可能也潛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更多的,被愛與被需要、被渴望的想像。

打開各種社交軟體,少數人在自己的頁面標註著「開放式關係」。曾經有人八卦著傳來另一人交友頁面的截圖,說,你看看那個誰誰誰,他明明就有男朋友了,竟然還大剌剌寫著「開放式關係」⋯⋯

因為我們從來都不是純潔的。我們總是想要。想要更多。

台灣的婚姻平權藉由切割「性」的成分,以性與愛與關係的單一化想像論述,終於達成了婚姻平權的里程碑。然而多元成家的法制化卻被犧牲了。同志的婚姻平權了,然而人類親密關係的多元討論,卻在公共視野當中消失了。

台灣的婚姻平權藉由切割「性」的成分,以性與愛與關係的單一化想像論述,終於達成了婚姻平權的里程碑。然而多元成家的法制化卻被犧牲了。同志的婚姻平權了,然而人類親密關係的多元討論,卻在公共視野當中消失了。攝:Sam Yeh/AFP/Getty Images

同志的婚姻平權了,然而人類親密關係的多元討論,卻在公共視野當中消失了。

2017年五月底,台灣大法官釋憲案釋字第748號出爐,確立了台灣憲法賦予人民無分性別,無分男女,凡在合意前提之下均得以締結平等婚姻關係的基礎。

固然,這是台灣人權的一大前進;然而在關於婚姻平權的所有討論裡頭,主流的意見主張「婚姻」在現代社會當中是一合意、建立在自由戀愛關係基石之上,形成人類法治與社會關係的一項重要單位,卻不可免地繼承了傳統異性婚姻與關係此一包裹當中必須被遵循、被恪守的「忠貞」義務。我們能夠談論婚姻而不談論性嗎?我們能夠談論「關係」,而不談人類對於性的多元需求嗎?

台灣的婚姻平權反方屢屢以「同志婚姻不是以性忠貞為目的」作為抹黑手段。同志就是淫亂,就是多重性伴侶。就是⋯⋯這樣那樣。

作為回應,正方陣營在「先達成主要目標,再去追求次要目標」的策略之下,藉由切割「性」的成分,藉由對於性與愛與關係的單一化想像論述,終於達成了婚姻平權的里程碑。然而多元成家的法制化卻被犧牲了。同志的婚姻平權了,然而人類親密關係的多元討論,卻在公共視野當中消失了。

忠貞。忠貞必然是關於性的嗎?所謂貞節牌坊,所謂婚前守貞——然而忠貞能不能夠只是伴侶關係的其中一種可能?

情感的忠貞,或者,其實也並不一定要忠貞。

「他有一張完美的臉」

朋友前陣子傳來訊息,說男友最近認識了一個小男生,又帥又可愛。

「只是有點蠢。」他説。「真不知他們約會到底可以聊什麼。」

我的朋友是個聰明而幽默的人,話頭開起來總是口若懸河可以從最荒誕的幻想,談到最為實在的社會現實。他從最嚴謹的科學實驗,講到同一首古典樂曲目在不同的樂團與指揮表現之中呈現全然不同的風貌。相較之下,他那木訥的男友,多數時候總是安安靜靜地看他,面對他的古靈精怪,只淺淺地笑著。六七年前吧,他們剛相交不久的那時,我曾問過他男友,「你喜歡他哪一點?」那人想了一想,説,「他有一張完美的臉。」 當時我們取笑朋友,説你這麼好的腦袋,人家偏只看上你的臉蛋。

而世上好看的臉蛋何其多。朋友的男友也不聽古典樂,光是在家看電視耗掉一整晚,然後在音樂會結束的時候開車出門,前往音樂廳,載朋友回家。

朋友有時也獨自旅行。旅行當中,斷斷續續跟我們分享著他短暫的約會對象。或許幾杯酒。或許打一場轟轟烈烈的砲。然後旅行終結,他回家。

回家,像鑰匙進入了鎖孔,像從每次的探險,回到生活。

確實,自己的伴侶與他人約會、親吻,甚至有更進一步的親密接觸,可能帶來猜忌、不安全感,進而動搖長期關係的基礎。這是一個非常直觀的答案。然而有趣的是,幾乎無一例外地,我身邊所相識的採納開放式關係的朋友們,絕大多數都已經與自己的另一半相處相伴數年。與他人的約會,親吻,乃至親密接觸,會不會正好是長期關係的一種調劑,一種視野的開拓?

路邊的野花不要採。但會不會,也就是嘗過了野花的蜜露,才知道,終能結為豐美果實修成正果的,其實還是自家的那棵樹。它依然開花。依然在那裡等著你回去。

而你也可以是另一個人的那棵樹。

幾乎無一例外地,我身邊所相識的採納開放式關係的朋友們,絕大多數都已經與自己的另一半相處相伴數年。

兩人之間的信任與相互依賴。性並不能夠定義一切。關係是彼此扶持,照護,看顧,而不是限制,不是獨占,不是猜疑與嫉妒。愛是不嫉妒。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因為兩個人想要有長期的關係,所以彼此協調彼此溝通出一種雙方都能接受的相處模式。

兩人之間的信任與相互依賴。性並不能夠定義一切。關係是彼此扶持,照護,看顧,而不是限制,不是獨占,不是猜疑與嫉妒。愛是不嫉妒。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因為兩個人想要有長期的關係,所以彼此協調彼此溝通出一種雙方都能接受的相處模式。攝:Thomas Trutschel/Photothek via Getty Images

我們回家吧

朋友說,開放式關係的基礎並不是「開放」,而是「關係」。 因為你想要有長久的關係,所以你開放。並不是因為你想要開放,才去追求關係。

朋友和自己的男友會一起上sex club。酒過三巡,朋友會說,我去後面繞一下。他的男友就在吧台等他或許半小時,或許一小時。朋友回到吧台,他的男友就說,讓我去看一看今天有什麼有趣的在那裡。

而他們始終彼此守候。就像半夜兩三點,他的男友會牽起他的手,說,我們回家吧。

隔天起床了酒醒了,朋友的男友依然鼾聲陣陣。朋友挽起衣袖,洗菜,切菜。炒一鍋飯,或者煮兩盤義大利麵。走到床邊搖搖男友肩膀說,吃飯了。

然後他們吃飯。

就是那日常的每一天構成了生活與關係的存有。那甚至無關乎——你去跟誰上床打砲群交扮狗扮奴,而是,兩人之間的信任與相互依賴。性並不能夠定義一切。關係是彼此扶持,照護,看顧,而不是限制,不是獨占,不是猜疑與嫉妒。愛是不嫉妒。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因為兩個人想要有長期的關係,所以彼此協調彼此溝通出一種雙方都能接受的相處模式。出去跟人玩,喝酒喝到掛,嗑藥嗑到翻,回到家,有一個人會逼你喝水,會盯著你的眼睛說,我們現在要不要去醫院。只要你回家,只要你信任我會在這裡守著你。

「我不會離開你,因為我知道你不會離開我。」這句話,跟「我不會離開你,只要你也不離開我。」的內涵是不一樣的。朋友說。

愛不是枷鎖,更不該是勒索。愛是讓對方擁有自己渴盼的自由。而對方也這麼相信。

每個人在感情中都有不同的要求,有人嚴禁另一半劈腿、甚至曖昧,同時也有人接受開放式關係。密西根大學的研究顯示,處於開放式關係中的人與伴侶間的信任感較佳。我想,信任感較佳或許不是開放式關係的「果」,而是開放式關係的「因」。因為信任,所以你可以去尋找在我身上無法得到的空缺,但我依然堅信你是我的「那人」。因為了解並且接受,人要從另一個,單一的對象身上找到所有被填補的需要——從小不被父親認可的需要,從小貪戀母親之必要,偷情之必要,被無條件寵愛之必要,性的刺激之必要——各種鏡面,各種向度,單從一個人身上盼望,怎麼可能。

關係是彼此扶持,照護,看顧,而不是限制,不是獨占,不是猜疑與嫉妒。愛是不嫉妒。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

怎麼可能。因為了解,所以能夠接受,自己也不可能給予另一半全部的慰藉與滿足。因為你我都是不完滿的。因為你我都是美好而又缺陷著的。開放式關係是一面鏡子,愛你的另一半的同時,愛你自己。

而你們依然可以相愛到天長地久。愛不是排斥,愛是包容。

人類的歷史當中從來不缺換妻,娶妾,孌童,等等外於專一情感關係的例證。這在在證明了,人類的情慾與情感需求之存有。之多元。之不可描述。只能實踐之,直到我們找到一個適切的詞彙,來形容它來命名它。但語言的匱乏註定讓我們只能用「開放式關係」來概括描述那些非典型的、一夫一妻的,一夫一夫、一妻一妻的關係。

在愛與信任的前提之下,能夠探索的情慾宇宙何其廣大,人性又何其幽微複雜,「承諾」是實踐,而不是一種語言,一種話術。

但我們知道,最終要回去的地方,是兩個人都認得的熟悉的角落。

前一陣子吧,酒宴之間趁著朋友並不在場,我問他的男友,你們會不會結婚?

他搖搖頭,說不會。婚姻太麻煩了。婚姻是一連串的道德上的義務,但關係,兩個人的關係講究的是彼此的信任。信任是,你想要扛,所以你將它扛下。可能有時候我們也會想要認識新朋友,成為生活所有瑣碎當中難得的火花。但我們知道,最終要回去的地方,是兩個人都認得的熟悉的角落。

「不需要結婚啊,我會一直跟他在一起的。」朋友的男友這麼說。只要你也相信。讓我們用彼此能夠接受的方式,一起走下去。——人們不就是從這許多的性與情感的實踐當中,成為我們自己的嗎?

「開放式關係,可能是最適合人類社會生活的交往模式吧。」 我的朋友這麼說,於是我就這麼信了。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

端傳媒
深度時政報導

華爾街日報
實時財訊

全球端會員
智識社群

每週精選
專題推送

了解更多
愛慾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