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

讀者十論:存在即意義

「讀者十論」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

端傳媒社群組

刊登於 2018-02-17

#讀者十論

【編者按】「讀者評論精選」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會因應長度及語意清晰作節錄或編輯。

1. Solina,回應《默克爾──性別平權的象徵,還是一個女人的史詩?》

曾經看到過一個有趣觀點,歷史上曾經有過的女性最高統治者幾乎沒有成為女權主義者的可能。沙俄的凱瑟琳大帝,英國歷史上的伊莉莎白一世、二世,都因血統而尊貴,王權之下皆臣民,自身並不會受制於當時的男權,沒有切身經歷的情況下很難成為女性權力的搖旗吶喊者。

當然默克爾的情況不同,她因個人奮鬥並非血統而有今日之地位。奮鬥的年代大約只能「像男人一樣」才能成功吧。

我倒覺得對若女性政治人物不是靠「性別牌」起家的,就不必一定要她們做到男性政治人物沒做的事。生為女性身居高位就比別人多一個枷鎖?就默克爾來說,她的存在就會激勵女性呀。

2. 感同身受_局外人,回應《將政治注入生命,眾志青年的青春殘酷物語》

生在一個相對民主的國家,我覺得民主自決的確是一個好綱領,畢竟以民主制度來說,人民有選擇的權利,但是在一個傾向專制的國家,提出獨立這個選項,以國家的角度來說當然是不可能被認可的,連一般的民主國家可能都難以接受,遑論崛起強勢的大國,如果為了實現政治想像,我想這方面也許可以再研討,即使香港在她的歷史定位上有一定的特殊性。

以二十出頭的年紀能做到如此成績,這群青年真的令人佩服,也感謝這篇報導讓我們看到要建立一個政治組織並去實現政治想像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除了要研討政策、行銷理念、貼近群眾、爭取選民支持,更困難的是爭取資源來維持政黨運作,這些都不是光用說、打打字或聊聊天就做得到的,必須用自己的熱情、時間去實行它,在嚴峻的政治空間下,其困難也許是難以想像的,先不談北方的中央政府,光是面對社會群眾的輿論及媒體的放大批判就是一個龐大的精神壓力了,再次重申,這群青年真的令人佩服。

另外,我很喜歡黃之鋒所說的「光環是要用來燒的」,對於一個政治家(不是指政客),真正應該做的,是影響社會,改變群眾,促進人民思考討論社會議題,來解決問題,而不是徒有虛名,期待未來香港的改變,祝各位端友新春快樂,平安。

3. disrei,回應《將政治注入生命,眾志青年的青春殘酷物語》

如果回歸,獨立這些選項是違背法律的,那這種「自決」本身的正當性是不是也應否定?因為這是政治訴求,而不僅僅是言論自由的範疇。

其實我也不覺得香港有可能獨立,但如果一個年輕的政黨除了熱情之外,其政治訴求就是這樣一些明顯而無實現可能的目標,我覺得這類政黨是不成熟並且註定命運多舛的。

參與政治的熱情固然是好,但提出合乎自身發展的政治綱領卻更為重要。看到阻力的同時,能否先不要將阻力視為當權派的壓迫,而是反觀自身是否具有成熟的政治理念,是使其政黨發展的必要條件。

這些年輕人很棒,但想逼迫老大哥作出妥協,還是首先提升自己的內功吧,否則又是一名過客而已。

4. disrei,回應《晚報:被教廷要求讓位後首次接受專訪,大陸合法主教郭希錦稱只能服從》

首先,如果能否給現世帶來好處是評判一個宗教「有用無用」的標準的話,那三大宗教都屬於「無用」。因為他們都是強調「來世」或是「死後世界」的宗教。

其次,本土教中的「仙」大概來自道家,道家經典寥寥,更多描寫的是如何自處和施政的入世觀點,能否稱為「宗教」還要打個問號。而「佛」可是完全的舶來品(禪宗除外),「佛祖心中留」是禪宗的觀點,跟羅馬天主教根本不是一件事。不展開了,建議讀一些宗教歷史的入門書籍。

最後,在這件事上,中國作為擁有眾多天主教徒的大國,羅馬教廷肯定考慮再三,權衡利弊的,畢竟宗教離開了當權者,想要在當地發展是很困難的事情。

對本地於天主教徒來說,教廷的權威至高無上,而對當權者來說,不過是換個扶持對象罷了。知道這點,就知道為什麼有這個結果。

5. 大餅仔,回應圓桌話題《中日台對援救花蓮地震的諸多爭議,是政治博弈還是價值觀差異?》

大陸人主要忿忿不平的是感覺受到了歧視,而且還是跟日本比。

現在大陸人看待台灣有兩種心態:主流是要求一國兩制的,還有一些覺得保持現行制度但關係親密些就行。這兩種心態都是把台灣當做自己人的(雖然台灣不一定願意)。

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此次地震算是一種外部壓力,但台灣請日本不請大陸讓大陸人感覺台灣太見外了。加以台灣這麼做的理由也不是不受爭議,所以很多人比較激烈。

這只是從心理上分析,不是技術上。

6. 土撥鼠,回應圓桌話題《中日台對援救花蓮地震的諸多爭議,是政治博弈還是價值觀差異?》

1.台灣除了拒絕中國,也拒絕其他國家啊

2.台灣跟日本交好,尤其在地震救災方面關係緊密,當然會接受世界上救災技術、設備最好且經驗豐富的日本幫助

3.台灣和中國仍然處於政治、軍事上的敵對關係,台灣方面自然需要謹慎以待,中國之前發生地震也拒絕台灣協助

4.台灣地震救災經驗和技術大概僅次日本,不明白有什麼理由非得接受中國協助,其他國家也沒抗議被拒絕啊

5.蔡英文臉書有感謝中國大陸沒有忽略吧

6.若接受中方援助,不排除中國政府和媒體會大肆宣揚「大陸赴台灣救災,祖國是台灣同胞的堅強後盾」云云......

7. Fai,回應《巴士是如何變得不安全的?大埔奪命意外後,兩位車長如是說》

如果香港的巴士公司出現大規模工潮,會比佔中更具殺傷力吧。九巴會不會已到了 too big to fail 的地步?

設若取消(或只是限制)兼職車長制度,提高(或者只是恢復)全職車長的待遇,公司只有全職車長這一種選擇,車長的叫價能力自然就上去了,而公司利潤必下降,會直接把矛盾引向九巴和政府之間,到時就能看到特區政府是什麼貨色。利潤可是經營誘因哦。

8. Rainbow___,回應圓桌話題《記者為直播要求救援人員等3分鐘,即時資訊、真相與新聞倫理,哪一種優先?》

新聞自由非常重要,人命更加重要。

①從video可以看出,到場記者其實是有和警員作溝通和協調的。記者當然想拍到最like的相片,但係是否有其他位置可以拍攝以防止阻礙消防員的工作?在video中的那個位置又是否真的會阻礙救援?我相信當事記者與在場警員都會做出最好的協調,不在場的我們,一昧指責涉事記者,是不妥當的,亦都缺乏討論與尋找真相的精神,而「起人底」的做法更是觸犯相關法律條例,絕不應出現。

②新聞倫理的確是需要謹慎考慮的,文中亦都提到「報導現場的記者先是人,後才職業,接近真相應當有接近方式的底綫和規則」,很多時候,在事故和災難中,想要接近真相,就肯定會傷及受傷者或受害者,在這個時候,記者當然要先考慮自己作為「人」的身份,但之後,任然需要在「對受傷者或受害者造成盡量少的傷害」的前提下,接近真相,因為接近真相從某種意義上,都是對受傷者或受害者的幫助。但因為我不是記者,亦都未學過新聞相關的知識,在這裏也只能提供小小的建議。

9. zteng,回應圓桌話題《「色情製品知識」課程,能否成為深刻有效的性教育?》

這也是當時看美劇《性愛大師》時深深為這些科學家所折服的原因。在幾乎全是男性科學家的背景下,很多關於女性性體驗的真實情況因其「不利」於男性、男權而被忽略、無視、遮蔽。而這些知識到現在也未見得普及,色情片裏也繼續為着男性單方面的幻想而全力服務。什麼時候,男性觀眾會因為屏幕中的表演違反性「常識」,與女主的痛楚感同身受而拍案大怒,這性教育課至少在這方面大概可以認為成功了。

10. 牆奴,回應圓桌話題《新年啦,回鄉啦!你喜歡回鄉嗎?回鄉對你而言有什麼特別意義?》

工作的地方沒有家,家在的地方沒有工作,這樣真的好嗎?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