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不再和稀泥,美國在中東組「新聯盟」對抗俄國陣營

中東問題極端複雜,「順得哥情失嫂意」,奧巴馬政策堪稱失敗。而特朗普時代的中東政策一下子明晰起來,很大程度上摒棄了「和稀泥」風格。

全球化是世界潮流,美國與這種現狀對抗,就必須多結盟友,把更多國家從「全球化大潮」中拉出來。可是,特朗普在這方面堪稱失敗。圖為美國總統特朗普2017年5月21日參與阿拉伯伊斯蘭美國峰會,當時曾跟伊斯蘭國家的首腦表示他是帶著「友誼、希望和愛」而來。

全球化是世界潮流,美國與這種現狀對抗,就必須多結盟友,把更多國家從「全球化大潮」中拉出來。可是,特朗普在這方面堪稱失敗。圖為美國總統特朗普2017年5月21日參與阿拉伯伊斯蘭美國峰會,當時曾跟伊斯蘭國家的首腦表示他是帶著「友誼、希望和愛」而來。攝:Mandel Ngan/AFP/Getty Images

黎蝸藤

刊登於 2018-01-31

#特朗普1週年#評論#黎蝸藤

前篇《硬實力未增,軟實力崩壞,美國國際形象斷崖式下墜的一年》討論了特朗普(川普)時代的外交風格,本篇將進一步結合區域地緣政治,討論特朗普的外交成績單。

「逆全球化」的不順與反覆

特朗普政府把經濟關係放在外交關係的首要位置,同時通過宣揚「本土民粹主義」推進逆全球化。由於全球化是世界潮流,美國與這種現狀(status quo)對抗,就必須多結盟友,把更多國家從「全球化大潮」中拉出來。可是,特朗普在這方面堪稱失敗。

本來,最有希望推動右翼民粹主義的地區是歐洲。由於2016年深受難民問題與恐怖襲擊的困擾,歐洲多國出現民粹主義,構成特朗普上台的國際大背景。不過,特朗普缺乏推動歐洲逆全球化與民粹化的策略,似乎只限於時而轉發歐洲民粹主義的推特。在去年5月到歐洲參加重要的北約峰會與G7峰會之行中,特朗普沒有藉機宣揚民粹主義,反而向歐洲各國「追討」北約軍費,在發言中不肯承諾北約第五條的集體防衛義務。在G7峰會上,他又不肯幫助歐洲解決難民問題。他展示了「民粹的風範」,卻沒有說服歐洲人這是一種可行的選擇,於是只能全程與歐洲國家格格不入,不但歐洲領袖不喜歡他,在民間也沒有帶來好感。

默克爾和馬克龍兩人在各自的選舉中獲勝,穩住了歐盟的中流砥柱。在支持全球化方面,他們對抗特朗普的立場上又一致,對歐洲意義重大,對特朗普來說不是好消息。
默克爾和馬克龍兩人在各自的選舉中獲勝,穩住了歐盟的中流砥柱。在支持全球化方面,他們對抗特朗普的立場上又一致,對歐洲意義重大,對特朗普來說不是好消息。攝:Axel Schmidt/Getty Images

歐洲在2016至2017年的一系列選舉中,只有奧地利產生了中間偏右派(人民黨)與極右民粹派(自由黨)的聯合政府,其他極右民粹黨派均無法執政。當中,最關鍵的兩場選舉都以建制派取勝告終:5月的法國總統選舉,馬克龍(馬克宏)擊敗極右翼的勒龐(勒朋);11月的德國國會選舉,默克爾(梅克爾)領導的基民盟繼續成爲第一大黨,經歷一輪組閣危機後,現在已有望順利組閣。德法軸心(Franco-German Axis)一直是歐盟的中流砥柱,默克爾和馬克龍兩人獲勝穩住了德法軸心。在支持全球化方面,他們對抗特朗普的立場上又一致,對歐洲意義重大,對特朗普來說不是好消息。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