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電影

《廣告牌殺人事件》:所有自詡正義者都難把正義維持到底

在這個正義形式的面前,人們是看不到其背後的;在廣告牌前,人就劃分成兩邊,需要靠向一邊站。

《廣告牌殺人事件》(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電影劇照。

《廣告牌殺人事件》(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電影劇照。攝:Imagine China

特約作者 譚以諾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8-01-19

#電影

《廣告牌殺人事件》成為今年金球獎大贏家,也成為了奧斯卡的大熱,尤其是劇本一項,實在是不二之選。故事發生在美國中西部密蘇里州一個小鎮Ebbing,米德烈的女兒被姦殺七個月後,警方早已放棄查案,米德烈太太決定租借小鎮外的三塊廣告牌,掛起巨大的字句:「死時被強姦」、「而還未有人被捕?」、「怎麼會這樣呢?威路比警長」。廣告版矛頭直指威路比警長。

故事就在這兩人之間角力。一方是心痛女兒被姦殺的母親,一方是鎮上唯一一個比較合情理的警員,盡忠職守,受鎮上居民愛戴,並且患有絕症只剩數個月命。兩方都有觀眾同情的元素,觀眾就在兩份同情之間拉扯。受害者自會得到同情,但盡忠的好人大概也不會是壞人,受害者這樣咄咄相逼將死之人也實在不該了。況且警長不是說了嗎?他把所有線索都查盡了,不是他沒有努力,而是懸案難破呀,米德烈,何苦為難好人呢?

只正自身不等於活在罪惡之外

好人(good man / decent man)在電影中不是隨意的出現,而是經過仔細經營的。好人正正是這電影要針對的其中一個主題。或者這樣說吧,在問責(米德烈為代表)與好人(威路比為代表)之間,到底該如何平衡呢?又或者,在你們觀看電影之際,會否很快就傾向支持威路比所代表的好人價值呢?而也覺得米德烈有點欺人太甚?尤其是在這個已經沒有甚麼好人的小鎮上(電影對白透露了性別歧視、種族歧視和各種暴力),我們就更易同情或認同威路比所代表的好人了。

然而在這個充滿暴力、仇恨與野蠻小鎮中,好人會否變成了姑息?而或許,尋根到底的米德烈才能揭出真相。的確,編導的馬田麥當奴(Martin McDonagh)沒有簡易地傾向好人價值,他甚至是封殺了好人,並其所可能引向的英雄主義。當米德烈在廣告牌提出控訴後,威路比重新拿出檔案再次偵查。按一般警探片的理路,這個好警長/好爸爸/好丈夫/好人將會抽絲剝繭,找到兇手,還死者一個公道。我們期待他成為故事的英雄,解決所有問題,甚至期待他會整頓警隊,使小鎮走上正軌。但他沒有,他沒有不是因為他不盡忠,而是他決定不再活下去。電影中段,他與妻兒過了快活的一天後,決定自殺,了結自己。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