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度年度專題

那條走着走着就會有學生死掉的路(下):誰能接住掉落的他們?

社工黎柏然感慨,不知什麼時候開始,獅子山精神從努力變成了捱住,「不會叫人想怎樣有出路,只是叫你頂住。」頂不住又怎樣?政府希望老師、家長、社工做守門人。但老師陳智聰說,他更想做「同行者」,一起同行的,還必須有教育、醫療到家庭支援的各方面制度。

儘管政府着意培養學生的抗逆力,但香港學生的抗逆力,在「贏在起跑線」的大文化下,從幼稚園就開始被削弱,隨着升學,學生挫折感不斷增加,抗逆力的生長則無法趕上。

儘管政府着意培養學生的抗逆力,但香港學生的抗逆力,在「贏在起跑線」的大文化下,從幼稚園就開始被削弱,隨着升學,學生挫折感不斷增加,抗逆力的生長則無法趕上。攝:林振東/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紀羽舟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7-12-23

#2017年度專題

打開一個中學禮堂,老師,學生,治療師,坐着,躺着,站着,沉默,聽歌,談心,有人哭,有人笑……最後,數百隻寫了各人心事的紙飛機,一齊被飛出去,長舒一口氣。

這是2016年初夏,進步教師同盟在屯門官立中學試驗的全港第一場「師生休整日」。同盟成員陳智聰那天也在現場,他對現場氣氛印象深刻,但也記得:「政府覺得這樣不理想,說我們把他們深層次的東西挑出來了,是去『搞』學生。」他說:「問題是,不挑出來,還是在裡面,挑出來了反而有人能看到,我們應該有配套去支援和跟進。但這樣的活動,政府給不夠資源。」

2017年10月23日,教育局長楊潤雄在悼念74名自殺學生的赤足遊行之後,與民間關注團體會面。會後,教育局承諾將成立跨部門小組,檢視學生自殺的問題,對其餘要求——檢討現行教育制度,落實小學一校一社工,在校曆中預留日子作為「休整日」,直接向全港學校每間撥款20萬舉辦精神健康活動等——則未有承諾。

政府有自己資源配置的想法。駐小學社工黎柏然的觀察如此:「我們說要加人手,去聽學生的心聲,不批(撥款)。我們說要多些項目講情緒,不批。批的就是『生涯規劃』、『對抗逆境』,全部都是『正能量』。不可以不開心,講不開心的事就沒有資源。」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