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深度年度專題

後年改時代台灣人才危機:我離開,因為我想做一流學者

台灣養成的年輕博士,為追逐一流學者夢,離開「只想留住老人」的故鄉;有潛力的優秀外籍學者,卻多將台灣當「驢」,且騎且尋馬。時間如浪花,漸漸淘盡上世紀的人才基礎...

台灣的整個高教制度,一方面在衝國際發表數量在提升硬件,但另一方面,高校內部的制度文化卻又極端保守。

台灣的整個高教制度,一方面在衝國際發表數量在提升硬件,但另一方面,高校內部的制度文化卻又極端保守。攝:林振東/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賈選凝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17-12-16

#2017年度專題#台灣人才危機

【編者按】2017年上路的年金改革,讓台灣的小學、中學與大學教師都士氣浮動,動搖國民人才培育基礎。然而,台灣的「人才問題」,看在以往被認定為「頂尖菁英」的博士眼中,又是另外一番光景。繼昨日的〈後年改時代台灣人才危機:基層教師能安心作育英才嗎?〉端傳媒緊接著推出〈後年改時代台灣人才危機:我離開,因為想做一流學者〉

學術市場情境獨特,伴隨著年金改革對大學教師退休金的巨大衝擊,高教人才外流,看似與薪資體系的變動高度相關。但事實上,比人才流失更嚴峻的問題,是「人才斷層」。

談人才流失之前,先談人才斷層

在中研院院士、台大政治系教授吳玉山看來,台灣最大的問題可能不是「留不住人才」,而是民眾對於長期的教育投資已經失去興趣。早年台灣大批學生出國研讀博碩士學位,「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曾是高等學府蔚然成風的留學夢寫照,1980年代後期,台灣留學生更佔據了美國外籍生中的最高比例。

今年59歲的吳玉山,親身經歷過那個「去美國」的年代,如此認為:「日後台灣的各項發展,得力於『海歸派』很多,所以那時候一方面也有人才流失,一方面美國又替台灣造就和儲備了大批的人才,這個菁英階層對於台灣的發展太重要了。而1990年代以後,留學的數字大量減少,念博士的更大幅縮減,人才庫要告罄了。」

在台灣學生對留學興趣缺缺時,中國大陸學生取而代之,連續7年獨佔美國外籍生的鰲頭,每學年留學生人數達到30萬人以上。而台灣,反而成了近年來「亞洲唯一」赴美留學人數呈負成長的國家,願意投入幾百萬台幣攻讀博士的留學生,更少之又少。吳玉山直指:「現在談的問題常是台灣留不住人才,而台灣沒有辦法透過國內和國外的兩階段訓練繼續創造人才的問題,更為根本。」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