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所有關注着中國互聯網輿論的人一樣,從2016年初開始,我就對一個被稱為「小粉紅」的群體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這三個字流傳開來,主要是因為兩次影響力很大的網絡事件。第一次是以「周子瑜事件」和台灣大選為導火索的「帝吧出征」,或稱「兩岸表情包大戰」;第二次是趙薇執導的影片《沒有別的愛》因為演員戴立忍「涉嫌台獨」而遭遇抵制的事件。在這兩次事件中,中國湧現出許多在社交媒體上捍衞政府、痛批「台獨分子」的民族主義者。其中,熟練使用互聯網的年輕人佔了很大的比重。他們大量使用表情包、段子和其他網絡語言的做法,與怒砸日本車、朝美國大使館扔石頭的傳統民族主義者形象形成了很大的差別。他們也獲得了一個全新的稱呼:小粉紅。
根據流行的說法,小粉紅的主體是二十歲左右的「無知少女」,她們平時喜歡看耽美小說,是晉江文學城的忠實用戶。有一天,她們突然成了活躍的民族主義者,將她們對耽美小說主角的感情投射到了政府身上,像愛護小說主角一樣愛護黨國,不容他人批評。
這當然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故事。我和我的合作者、佐治亞州立大學(Georgia State University)助理教授Maria Repnikova決定一起研究這個重要的群體,及其背後的新一代民族主義現象。我們想看看這群人的轉變到底是怎樣發生的,她們到底在想些什麼。
然而,隨着研究的進行,我們有了意想不到的發現,研究方向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
難以尋覓的少女們
為了研究小粉紅群體,我們閲讀了大眾媒體和主要社交媒體上關於這一話題的幾乎所有內容。其中,最顯眼的一篇來自《經濟學人》,標題是「東方粉(The East is pink)」。
文章對「小粉紅」一詞起源的描述,和我們在其他渠道讀到的基本一致:網絡文學網站「晉江文學城」的討論區背景顏色是粉色的,大家稱之為「小粉紅」。本來,小粉紅論壇上的討論並不政治化,但後來其中部分用戶成了有影響力的網絡民族主義者,「小粉紅」也就成了這群民族主義者的代稱。
晉江文學城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網絡文學網站之一。根據站方提供的數據,晉江的日均頁面瀏覽量超過一億,女性用戶佔七成,18至34歲的用戶佔68.64%,用戶的日平均在線時間長達94.19分鐘。也就是說,晉江的用戶量巨大,且以年輕女性為主,她們十分忠誠,每天花大量時間在上面閲讀小說、參與討論。晉江的小說大多是言情題材,其中又以描述男性之間感情和性愛的「耽美小說」為一大特色。
從沉迷耽美小說的少女,到用表情包捍衞黨國的小粉紅,這是一種被普遍接受的敘事。在問答網站知乎上,一則獲得七千多讚的回答,用女性代詞「她們」來描繪這群參與帝吧出征、抵制趙薇和戴立忍的民族主義者。答主說,那是一群「幾乎都是動漫或軟妹頭像」的「少女們」;「『社會達爾文主義者』和『烏合之眾』這些名號對於一群十幾歲二十歲的小姑娘來說確實太不憐香惜玉了,就叫她們小粉紅吧。」
端傳媒發表過的一則評論曾這樣描述小粉紅們:「這些女性為主的年輕人,在網絡空間中閲讀小說,追逐明星,混雜地展示自己的慾望與想像……有人因為過去曾點讚趙薇而被開除資格。這其實同粉絲團的『鑑粉』過程別無二致。」文化學者王曉漁在接受搜狐訪談時也說,這群人「以年輕女性居多」,「屬於『大國崛起』的一代,認為國際社會在妖魔化中國,而中國應該表達『不高興』的態度。」
循着這樣的描述,我們自然很希望了解這群年輕女性的具體身份,以及她們的種種想法。端傳媒曾經採訪過帝吧出征的三位女性參與者,除此之外,在媒體上卻很難見到符合描述的「活體」小粉紅。我和幾位試圖操作小粉紅選題的記者朋友交流過,他們告訴我:太難找到採訪對象了,以至於不得不放棄選題。
聽上去有點不太對勁——既然參與帝吧出征的有那麼多人,把蔡英文的Facebook頁面爆得不成樣子,為什麼在生活中找到幾個真實的年輕女性小粉紅,會那麼困難呢?
於是我們做了兩件事:第一,去翻帝吧出征時的帖子,查查發帖的人都是些什麼人,看看他們的Facebook資料;第二,去晉江文學城的論壇區,也就是「小粉紅」得名的地方,看看那裏作為小粉紅的「老巢」,是怎麼討論帝吧出征的。
第一件事讓我們發現,在我們隨機抽樣的100位帝吧出征者中,有64%都是男性,這並不是一場以年輕女性為主的運動。第二件事讓我們發現,晉江文學城的網友根本沒有討論帝吧出征,他們也沒有表現出民族主義傾向,甚至幾乎不會討論政治。如果用一個中國網絡流行語來形容晉江網友對「小粉紅=新一代民族主義者」這個說法的看法,那就是:一臉懵逼。
做完這兩件事,我們確信:「小粉紅」這個標籤的起源有問題,「讀耽美小說的少女變身民族主義小將」的故事實際上並不存在。
張冠李戴的過程
於是,我們的研究問題,從「小粉紅是怎樣從耽美小說讀者變成民族主義小將的」,改成了「小粉紅這個稱呼到底是怎麼產生的」。我們再次做了大量的深入研究,還原了小粉紅這個稱呼被張冠李戴的過程。
首先,「小粉紅」的確是晉江文學城網友討論區的暱稱。至少從2008年開始,晉江用戶就會使用「昨天沒上小粉紅」這樣的句子,來指代「昨天我沒有登錄晉江文學城網友討論區」。之所以叫小粉紅,也的確是因為網站的背景色是粉紅色。不過也有晉江用戶說,小粉紅還有另外一個來歷,那就是在耽美小說中常有描寫男男性愛的段落,其中不時會提到「粉紅色的直腸內壁」。
但是,晉江的用戶很少討論政治,更少表現出民族主義傾向。實際上,晉江的站長iceheart是反感民族主義的。所以,當晉江論壇上的一小部分具備民族主義傾向的用戶聚集在「風雨讀書聲」這個板塊的時候,iceheart曾經將該板塊的編號改為250(二百五,意為「傻子」),以羞辱他們。於是,在2011年左右,這批民族主義傾向的用戶憤而從晉江出走,自建了「鳳儀美食論壇」。
也就是說,如果一定要給年輕的女性民族主義者起一個名字的話,「鳳儀」其實是更適合的。「小粉紅」則完全是張冠李戴,因為晉江並不是一個具備民族主義傾向的地方。
那麼,為什麼最終是「小粉紅」成了代稱呢?根據我們的研究,微博大V@大咕咕咕雞在其中扮演了關鍵性的作用。
大咕咕咕雞的言論多屬自由派,他曾發明「你國」的說法,以表示和黨國之間保持距離。這種說法引發了鳳儀用戶的不滿,她們於2015年夏天在微博上與大咕咕咕雞展開了罵戰。對罵之中,大咕咕咕雞從部分用戶的微博相冊中下載了一些照片,並公開發布出來羞辱她們,諷刺她們非常醜陋,同時稱她們為「小粉紅」。至於大咕咕咕雞為什麼會使用這一稱呼,我們的推測是:他從評論區中看到一些人說,這些攻擊他的女性來自晉江小粉紅,於是採用了這種說法。
就這樣,自從2015年夏天開始,藉由大咕咕咕雞的張冠李戴,「小粉紅」這一稱呼以「年輕女性民族主義者」的含義第一次真正出現在公共討論中,但只在很小的範圍內流傳。半年之後,帝吧出征,這一稱呼的影響力被迅速放大,成為幾乎盡人皆知的標籤。
暗含在「小粉紅」標籤中的性別歧視
張冠李戴的過程弄清楚了,但這並不足以解釋為什麼「小粉紅」這個陰差陽錯中出現的標籤會迅速火起來。
我們研讀了關於小粉紅的種種文章和帖子,得出的結論是:因為「小粉紅」是一個帶有性別屬性的標籤,它可以迅速被賦予貶義,成為自由派攻擊民族主義者的武器。
在帝吧出征和趙薇事件之後的種種分析文章中,反覆出現的主題是:小粉紅是愚蠢的、無知的、幼稚的、被洗腦的、容易被煽動的、狂熱的、不理智的。而這些特質,可以非常容易地和「無知的年輕少女」形象聯繫起來。因此,儘管帝吧出征根本不是以年輕女性為主,但通過把帝吧出征描繪成一場年輕女性小粉紅主導的運動,一些自由派意見領袖就可以很方便地攻擊出征者是無知而狂熱的。
在對小粉紅無知、愚蠢的攻擊中,一個被不少人採用的說法是:她們語言能力低下、品位低俗,只能通過表情包來表達。研究表情包的國外學者應該會對此感到驚訝,因為他們普遍認為熟練使用表情包是具備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的體現,但到了民族主義批評者的眼中,卻具備了負面的意義。
活躍的自由派作者王五四在《粉紅色的回憶》一文中說:「可以分析出,小粉紅們多數出身三四線城市,或者是跟隨父母進入一二線城市打工,屬於社會中下層。」他還引用心理學家唐映紅的說法稱,強烈的愛國感情「通常見諸於社會經濟中下層(「愛國」會提升他們的自尊感)、難以理解複雜社會現實的保守者(他們大腦額葉前扣帶回的灰質部分偏少而顳葉的杏仁核偏大,導致他們難以理解模糊知識,卻又充滿強烈的憎惡感)、青少年(大腦前額葉的發育尚不完善)。」但是,根據我們對帝吧出征參與者Facebook個人資料的研究,相當一部分人是在外留學的學生,他們的家庭背景很少屬於「社會中下層」。
小粉紅智力低下乃至社會經濟地位低下,是反覆出現的說法。有意思的是,我們的研究發表之後,我在微博上發了一條消息貼出了論文的鏈接,很快有人評論說:可惜是英文的,這群職高生看不懂。言下之意,愚蠢的小粉紅們沒法看懂我的英文論文,因此無法上來攻擊我。
更有意思的是,在使用「小粉紅」這個標籤時暗含了性別歧視意味的,不僅是批評民族主義者的自由派,還包括黨媒。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是《環球時報》在微博上發布的一篇極具「直男癌」色彩的文章:「她們不太懂網絡安全,朋友圈和微博裏曬滿了美食和旅遊照片;她們不懂網絡輿論,但卻是這個上甘嶺上的生力軍;她們垂涎着環球時報的腎6和美腿7,據說最近又盯上了共青團中央的『華為麥芒3』。她們不關心政治,分不清『左』右,但卻有着一股天然的正義感」;「小粉紅,是我們的女兒,我們的妹妹,我們暗戀的隔壁班女孩。讓我們共同守護她們。」中共時事理論刊物《半月談》雜誌最近的一篇文章也直白地表達說:她們「膚白貌美三觀正,愛國也要『萌萌噠』」。
也就是說,無論是自由派大V,還是《環球時報》、《半月談》,他們都對年輕女性群體展現出居高臨下的直男癌態度。在自由派眼中,小粉紅是被洗腦、被煽動的無知少女。在環球時報眼中,小粉紅是忠心耿耿的蠢萌少女。大咕咕咕雞諷刺小粉紅長得醜,《半月談》讚美她們膚白貌美,雖然評價截然相反,但都是在對女性的外貌評頭論足。政治光譜的左右兩端,在對待性別的態度上神奇地達成了一致,這是「小粉紅」這個標籤能夠迅速獲得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從標籤中理解中國網絡輿論
所以,研究了半天,我們的論文最後展現的是一個標籤的出現、傳播以及被賦予不同含義的過程,並沒有真正去研究「帝吧出征」中的民族主義者。需要特別指出的兩點是:
第一,雖然「小粉紅」是張冠李戴的標籤,但我們並不會呼籲大家停止使用這個標籤,實際上,這個標籤已經逐漸和最初的晉江文學城、耽美小說、無知少女等元素脱離,成為「年輕民族主義者」的同義詞,每個標籤都會自然生長;
第二,說「小粉紅」是張冠李戴的標籤,並不意味着這一批年輕的民族主義者不存在。他們是真實存在的現象(但恐怕並不是以年輕女性為主),非常值得更多的研究。我們的精力有限,只能在目前的這則研究中先把「小粉紅」這個標籤搞清楚。而且我們認為,這個標籤的出現和流傳折射出了很多重要的東西。
在中國的網絡輿論中,貼標籤是一種最常見的論爭手段。每一個標籤背後,都暗含了很多意思,褒貶意味非常明確(一般都是貶損)。例如,當「公共知識分子」被縮寫為「公知」,這個標籤就帶有了強烈的貶義,讓人自然地聯想到盲目崇洋媚外、搬弄和歪曲事實的形象。一個相近的標籤是「美分」。與之相對,「五毛」也是一個典型的標籤,被大量用來批評支持政府的聲音。近來出現的標籤還包括「白左」、「女權婊」等。
在網絡討論中,只要扔出標籤,彷彿就宣告了勝利。例如,一些自由派在批評網絡民族主義者時,只要將他們定義為「小粉紅」,彷彿就將他們釘在了恥辱柱上,取消了平等對話的資格。反過來,當民族主義者批評自由派時,一個「公知」標籤拋出來,也就關上了對話的大門。在論辯各方不斷髮明標籤、使用標籤的過程中,討論極易陷入簡單粗暴的境地,失去了公共理性。
儘管標籤戰有許多負面的後果,但它是網絡論爭中不可避免的重要現象。站在研究者的角度看,每一個標籤的出現和產生都能反映出背後重要的社會思潮。從這個意義上說,對「小粉紅」這個標籤的研究,也是網絡民族主義研究的一個重要側面。
(方可成,賓夕法尼亞大學傳播學博士候選人,本文所介紹的研究發表於《New Media & Society》學刊)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