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

端會員招募半年,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這是端會員項目上線半年的營運筆記。有時候,我會覺得端很天真執着,我們會把自己的營運經驗和教訓,當 Blog 一樣不停更新。

會員計劃上線半年,我們累計已有 8,000 名會員。

會員計劃上線半年,我們累計已有 8,000 名會員。攝:Stanley Leung/端傳媒

社群營運官 孫賢亮

刊登於 2017-09-10

#端會員

快速通道:「端傳媒會員廣場|Initium Member」在這裏,邀請所有端尊享和暢讀會員加入。這裏是端會員之間搭建華語跨界社群的場域,也是會員與我們之間架起的橋樑。成為會員,付費解鎖全部文章,在這裏。還在猶豫不決?請你免費試閱五天,花 3 分鐘填寫一張小問卷即可,在這裏

已有超過 8,000 人成為端傳媒的會員。或許,只有編號最早的 10 個人會記得,端會員的網頁,是今年 3 月 8 日默默上線的。

那是一個普通的工作日。那一週端刊發的新聞都有:台灣高校「一中承諾書」、香港特首選舉,以及南韓薩德導彈開始部署、總統朴槿惠被彈劾。沒有宣傳,沒有campaign,那幾天,38 位讀者成為了端的付費會員。這些忠實讀者們不止一次調侃:「為什麼你們招募會員要如此默默無聞?」

很大程度上,那正是來自端內部,關於是否要走「會員付費」模式的激辯。

端的資金斷鏈看似發生於一夕之間,但入不敷出的財政壓力一直在井井有條的新聞生產背後,默默發酵着。怎樣可以永續經營?在公司內部,「付費閱讀」是一籃子「開源」方案中被最多探討和辯論的一項。支持與反對的理據都不難想象,也是媒體界常見的辯論課題:

反對者擔心:「付費閱讀後,讀者的數量會不會出現斷崖式下跌?」「讀者從大眾變為小眾,新聞影響力會否難以為繼?」「失去了新聞影響力,口碑和品牌是否也會黯淡?」「對一家媒體而言,這會不會是慢性自殺?」

支持者則認為,作為一家關注公共事務的深度內容生產者,在當下滿佈中國因素的政治環境,與互聯網巨頭主導的傳播結構中,長期且可持續的支持,可能、且只可能是來自讀者。而這種支持,必須要轉化為真金白銀的付費。這不只是單方面的索取,實際上是雙方關係的新開始。

新聞的意義發生土壤,正在於讀者。無論是第四權的冠冕、還是新聞事實守門人的角色,都不是自我證明的主體,而必須有讀者作為客體在場,才能將「新聞理想」這個故事講完。這場辯論的初步共識是,端應該依賴讀者支持,應該深入發展跟讀者的關係。

但最無法達成共識的地方是:是不是要給文章加付費墻?是否只有會員才能閱讀全部文章?3月8日,一個沒有付費墻的會員計劃,於是成了這種激辯之下的試水產品。

一次危機轉型

最終,一場危機把「默默無聞」試水的會員招募,推向了「轟轟烈烈」。危機發生時,它意外成了讀者給我們捐款的渠道。當時在端的 Facebook 粉絲頁帖文上,有讀者問可以如何幫端一把,就有讀者「教路(指點)」說,「可以加入端會員」。

也是因為這場危機,令端決定懸置爭議,迅速啓動包含「付費閱讀」在內的整個付費會員計劃。如果讀者不希望我們就這樣退場,我們就會拼盡全力重新出發。

會員計劃被重新制定,付費牆的開發重回日程,在「貝殼放大」團隊的協助下,為招募會員助推的群募計劃也率先於 6 月 12 日起跑,並且公佈了我們要做「付費閱讀」的計劃。

7 月 3 日付費牆啓動、8 月 6 日群募成功達標,截止 8 月中,我們累計已有 7,000 名會員。一次性的群募救急不救窮,這只是端重新出發的第一步,「希望未來付費機制不只是交易,更可以幫我們建立起『作者﹣讀者﹣資金』三者之間的正向循環。」

一場活體解剖

在負責會員營運項目之前,我負責端的線上論壇「圓桌」,在這之前,我是端香港組的記者。從這樣的路線更迭,或許你也可以看到端的新聞團隊,這一年多時間內,對新聞媒體前路的反復探索。如今,會員營運維持在 2 人左右,我和同事都是從內容團隊轉軌而來。

有時候,我覺得端真的是一間很神奇而天真的公司,我們會把自己的營運經驗和教訓,當 Blog 一樣不停更新。我們的 Growth Editor 徐小童會寫一篇《上任2個月,20%讀者增長,Growth Editor 是何方神聖?》來解釋自己的工作目標和端的新嘗試;主編張潔平會在致讀者的公開信中,坦率交代我們的會員數字、營運成本,甚至付費機制啓動後流量下跌的幅度。而本文也是。

在群募啓動的新聞發佈會上,張潔平說:「一般是成功的人才在分享失敗經驗,我們就像做一場活體解剖一樣……但我們也認為我們的問題不只是端要面對的,我們要面對的問題是時代產業的切片,我們也很樂於分享,這個路,一定要大家一起走出來」。

和端一齊,對市場敬畏是我們在學習的一課。而這一系列的營運筆記本身,是我們學習和摸索的心得。我們將讀者和會員視為前進路上最可靠的夥伴和支持者,這些筆記是編讀之間最私密的對話。

同時,我們先行一步,探索「深度新聞在市場上能否存活」、「泛華文群體是否真實存在」、「新媒體的營運模式」這幾個命題,我們的經驗和策略,可以給行業提供一個備註。

一個探索實驗

聚攏起來的 8000 +人,可以些做什麼?

這是端在危機之中求助讀者,建立起付費閱讀管道時,並未來得及深思的事,卻是社群初具規模後,最有想象空間、也最常給人驚喜的問題。我們通過問卷、郵件、聊天聽取會員的意見、建議;建立了線上的社群,請大家一起出謀劃策;也舉辦線下的辦公室開放日,讓台港兩地 Office 連線,讓不在場的會員網路連入,聊新聞行業的未來。

這場實驗不僅我們的營運變成了透明公開,編輯和記者也離開了寧靜的書齋,走到萬人廣場和自己文章的受眾直接對話。過往,交稿是作者和文章的句點,現在,文章刊發是新故事的起點。

我們期待把這個實驗繼續擴大。在「尊享會員」的有門檻社群外,我們搭建了一個無門檻、所有端會員都可加入的社群「端傳媒會員廣場|Initium Member」——如同我們的專欄名「廣場」。只要是端會員,我們都邀請你加入,這是一個社區,是「新型編讀關係」的發軔。具體什麼是「關係」、有多「新型」?我們會一同摸索。

而同時,我們於群募中承諾,在台北會舉辦 4 場「旗艦論壇」(現決定在香港亦加開一場),將一併圍繞「知識經濟」、「知識創業」的主題,在未來的一年中陸續開展。歡迎大家參加,更歡迎大家協助我們將這些重要的探討變為現實。

而最後,是什麼樣的你,成了「端會員」?通過採訪,我們也會陸續告訴你,這些分散在世界各地、各行各業的人,他們的經歷與思考。端所執著於的「說出漩渦的樣子」,最終,要我們一起來說。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