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超过 8,000 人成为端传媒的会员。或许,只有编号最早的 10 个人会记得,端会员的网页,是今年 3 月 8 日默默上线的。
那是一个普通的工作日。那一周端刊发的新闻都有:台湾高校“一中承诺书”、香港特首选举,以及韩国萨德导弹开始部署、总统朴槿惠被弹劾。没有宣传,没有campaign,那几天,38 位读者成为了端的付费会员。这些忠实读者们不止一次调侃:“为什么你们招募会员要如此默默无闻?”
很大程度上,那正是来自端内部,关于是否要走“会员付费”模式的激辩。
端的资金断链看似发生于一夕之间,但入不敷出的财政压力一直在井井有条的新闻生产背后,默默发酵着。怎样可以永续经营?在公司内部,“付费阅读”是一篮子“开源”方案中被最多探讨和辩论的一项。支持与反对的理据都不难想象,也是媒体界常见的辩论课题:
反对者担心:“付费阅读后,读者的数量会不会出现断崖式下跌?”“读者从大众变为小众,新闻影响力会否难以为继?”“失去了新闻影响力,口碑和品牌是否也会黯淡?”“对一家媒体而言,这会不会是慢性自杀?”
支持者则认为,作为一家关注公共事务的深度内容生产者,在当下满布中国因素的政治环境,与互联网巨头主导的传播结构中,长期且可持续的支持,可能、且只可能是来自读者。而这种支持,必须要转化为真金白银的付费。这不只是单方面的索取,实际上是双方关系的新开始。
新闻的意义发生土壤,正在于读者。无论是第四权的冠冕、还是新闻事实守门人的角色,都不是自我证明的主体,而必须有读者作为客体在场,才能将“新闻理想”这个故事讲完。这场辩论的初步共识是,端应该依赖读者支持,应该深入发展跟读者的关系。
但最无法达成共识的地方是:是不是要给文章加付费墙?是否只有会员才能阅读全部文章?3月8日,一个没有付费墙的会员计划,于是成了这种激辩之下的试水产品。
一次危机转型
最终,一场危机把“默默无闻”试水的会员招募,推向了“轰轰烈烈”。危机发生时,它意外成了读者给我们捐款的渠道。当时在端的 Facebook 粉丝页帖文上,有读者问可以如何帮端一把,就有读者“教路(指点)”说,“可以加入端会员”。
也是因为这场危机,令端决定悬置争议,迅速启动包含“付费阅读”在内的整个付费会员计划。如果读者不希望我们就这样退场,我们就会拼尽全力重新出发。
会员计划被重新制定,付费墙的开发重回日程,在“贝壳放大”团队的协助下,为招募会员助推的群募计划也率先于 6 月 12 日起跑,并且公布了我们要做“付费阅读”的计划。
7 月 3 日付费墙启动、8 月 6 日群募成功达标,截止 8 月中,我们累计已有 7,000 名会员。一次性的群募救急不救穷,这只是端重新出发的第一步,“希望未来付费机制不只是交易,更可以帮我们建立起‘作者﹣读者﹣资金’三者之间的正向循环。”
一场活体解剖
在负责会员营运项目之前,我负责端的线上论坛“圆桌”,在这之前,我是端香港组的记者。从这样的路线更迭,或许你也可以看到端的新闻团队,这一年多时间内,对新闻媒体前路的反复探索。如今,会员营运维持在 2 人左右,我和同事都是从内容团队转轨而来。
有时候,我觉得端真的是一间很神奇而天真的公司,我们会把自己的营运经验和教训,当 Blog 一样不停更新。我们的 Growth Editor 徐小童会写一篇《上任2个月,20%读者增长,Growth Editor 是何方神圣?》来解释自己的工作目标和端的新尝试;主编张洁平会在致读者的公开信中,坦率交代我们的会员数字、营运成本,甚至付费机制启动后流量下跌的幅度。而本文也是。
在群募启动的新闻发布会上,张洁平说:“一般是成功的人才在分享失败经验,我们就像做一场活体解剖一样……但我们也认为我们的问题不只是端要面对的,我们要面对的问题是时代产业的切片,我们也很乐于分享,这个路,一定要大家一起走出来”。
和端一齐,对市场敬畏是我们在学习的一课。而这一系列的营运笔记本身,是我们学习和摸索的心得。我们将读者和会员视为前进路上最可靠的伙伴和支持者,这些笔记是编读之间最私密的对话。
同时,我们先行一步,探索“深度新闻在市场上能否存活”、“泛华文群体是否真实存在”、“新媒体的营运模式”这几个命题,我们的经验和策略,可以给行业提供一个备注。
一个探索实验
聚拢起来的 8000 +人,可以些做什么?
这是端在危机之中求助读者,建立起付费阅读管道时,并未来得及深思的事,却是社群初具规模后,最有想象空间、也最常给人惊喜的问题。我们通过问卷、邮件、聊天听取会员的意见、建议;建立了线上的社群,请大家一起出谋划策;也举办线下的办公室开放日,让台港两地 Office 连线,让不在场的会员网路连入,聊新闻行业的未来。
这场实验不仅我们的营运变成了透明公开,编辑和记者也离开了宁静的书斋,走到万人广场和自己文章的受众直接对话。过往,交稿是作者和文章的句点,现在,文章刊发是新故事的起点。
我们期待把这个实验继续扩大。在“尊享会员”的有门槛社群外,我们搭建了一个无门槛、所有端会员都可加入的社群“端传媒会员广场|Initium Member”——如同我们的专栏名“广场”。只要是端会员,我们都邀请你加入,这是一个社区,是“新型编读关系”的发轫。具体什么是“关系”、有多“新型”?我们会一同摸索。
而同时,我们于群募中承诺,在台北会举办 4 场“旗舰论坛”(现决定在香港亦加开一场),将一并围绕“知识经济”、“知识创业”的主题,在未来的一年中陆续开展。欢迎大家参加,更欢迎大家协助我们将这些重要的探讨变为现实。
而最后,是什么样的你,成了“端会员”?通过采访,我们也会陆续告诉你,这些分散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人,他们的经历与思考。端所执著于的“说出漩涡的样子”,最终,要我们一起来说。
我相信免費的東西,往往反而是最貴的。不僅是媒體。
对学生而言大概会觉得贵一点,对进入职场的人而言平心讲不贵,文章的质量都很高,物有所值是绝对可以肯定的,众筹参与了,后来再没续费,但这以后会补上的。
1.不觉得价格贵,设定一定的门槛不是坏事。2.需要用信用卡或paypal 付款也不是一件多困难的门槛
大陆ios端貌似是可以使用apple pay的吧
有點好奇會員裡台灣人、香港人、中國人甚至其他國家的比例是多少?
为什么这么多人呼吁开通支付宝支付?开一张国际信用卡真的很困难么?端不用支付宝肯定有原因,万一有一天,该帐户里的钱被认为是“非法所得”被冻结,找谁说理去?
希望端在台湾和香港的活动,能够尽量提前发布,这样可以给大陆读者足够的时间准备,如果有意愿参加,能够提前预定机票和安排行程
希望考慮到大陸讀者,開通微信,支付寶付費。
支持付费阅读,希望增加更多支付方式
要有更多付費形式,例如單篇閱讀購買、每月或每季度的會員續費等,更重要的是付費的頁面再大大優化,要變得更簡單方便(起碼在支付寶或用微信付費的功能上,要每掃碼變得更容易)
作为一个翻墙看端的学生希望能有支付宝微信付费的方式
如果有更灵活的季付 半年付会好一些
微信和支付宝支付支持能做到吗
希望开支付宝月费,学生缴不起一次性450的年费。
端会员实在不算贵,现在出去吃顿像样的饭也要一两百了吧?希望不要以学生身份作绑架。我知道有些人还不习惯于对虚拟内容付费,但请不要把免费与廉价当作理所应当。
希望能够推出学生优惠。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媒体皆有价格较低的适合学生的付费计划。
支付方式希望对大陆读者更加友好一些,PayPal和卡支付…感觉还是上个世纪的东西
只是想花钱。
48hkd的月費可以看到用心的報導文章我認為值得。我用moov每個月50hkd聽歌沒有多餘煩人的廣告體驗好很多。
以現在學生的生活標準,比如每週網購次數和服飾品牌什麼的,端的會員費真算不上貴。
我反而期待這樣的付費媒體,希望在一面倒的廣告壓力下,有自主篇採的堅持。在仍然能夠用金錢買到空間的今日。
讲真 国内学生连听音乐付费的习惯都并不普遍 付费阅读文章的习惯那就跟少了 我自己也只是spotify的月付会员 端的付费会员没有加入 以后可以支持一下
希望端未來能持續提供高品質的報導!!
不管要付多少,只要端繼續保持這樣的水準(還要更好)並且不被政府和私人利益干預,我都願意當付費會員。
最好一个月10块RMB左右,毕竟学生党比较多
对端一直很看好,说是最优秀的华语新媒体也不过分。不过有一阵子没来今天发现看文章要付费,却承担不起年付价格,就有些尴尬了。作为内陆学生只能支付宝渠道购买,要是也能按月度买就好了。希望编辑运营们在定价策略和支付方式上再做做调查,降低一点门槛。好新闻只让8000人看到是很可惜的。
认识端,出于巧合。
恰逢端开启会员计划,在试读了一周之后,决定一窥付费墙之后的内容。全因端自内而外散发的认真的气息。
沉浸在大陆媒体的包围之中,深感中立媒体存在的必要。
感谢端的客观,愿它始终可以秉承自由新闻之精神,因为那才是社会进步的通路。
感謝閣下的努力。希望端能夠把這份天真的堅持延續下去。
感觉开发周边更加有效……
支持付費閱讀,不過會員費對於大陸學生嚟講太貴了,並非所有深度文章都感興趣。希望可以開通單篇深度報導嘅付費閱讀,或者開通打賞功能。
端傳媒還是以政策新聞為主,太狹隘了
對於要開啟一年以上的會員資格
才可以使用支付寶的!
推薦大家使用Paypal來替代啦~
我也在考虑加入会员呢。
可对于学生党来说实在是太贵了,所以我就每天看看早晚报,觉得也不错!心灵上支持端!加油
真心希望顺带把VPN也做了,或者找个靠谱的第三方合作,我总担心我用的VPN哪天失灵了。
@Jeansonfor 可以用支付寶的,微信不行
大陆的可以用支付宝微信支付么
大陆会员表示求福利……
進入端傳媒這個群體已經一年之多了,作為一家華文媒體,質量很高,同時也是 The Guardian 和 The Economist Espresso 的長期付費用戶,衛報對新聞的持續報導特別突出,而經濟學人每日精選則是報導全球性的重要事件,雙休報導或不報導,而端媒體最讓我關注是“深度文章”,實際上打了好多字,後面刪了。
我們願意為了一頓飯花幾百港幣‘卻不願意花幾百港幣支持能使腦袋激盪出波濤洶湧的深度新聞
認同知識經濟是需要付費,但因為網路上充斥太多根本不深入,充其量只是剪剪貼貼的拼貼新聞,卻希望讀者付費閱讀,所以如何持續深化報導內容,是端跟其他媒體區隔開來的關鍵。我則是太想看「815全台大停電深入報導」,而決定成為端的會員。但成為會員之後,哪些文章會讓我覺得值得付費閱讀,這些文章出現的頻率應該會是我明年是否想要再成為會員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