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度

香港記者真的自由?區家麟:無人說不准做,已經什麼都不能做

研究六年後他發現:自由的崩壞並不黑白分明,而是幾十道層次不同的灰色陰霾,覆蓋在新聞日常操作的穹蒼上。

區家麟新書總結電子媒介的「結構性審查」,意指利用各種新聞運作的日常守則、流程、行政和資源編配,令新聞內容有利於建制力量。

區家麟新書總結電子媒介的「結構性審查」,意指利用各種新聞運作的日常守則、流程、行政和資源編配,令新聞內容有利於建制力量。攝:林振東/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趙雲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7-07-09

2010年是區家麟在香港最大的電視台TVB新聞部任職的最後一年,職位是高級監製,有天他聽到一個說法:「老細說請記者不用請聰明的,聽話就好。」突然間他明白了自己由2008年開始揮之不去的困惑:「為何當我什麼都還沒做,卻已什麼都不能做?」

區家麟今年49歲,在電視台做了21年,他說那時候的束縛不是來自自上而下的審查,而是滲透在日常的新聞操作中。「這道無形的天花板到底是什麼?會否是自己的問題?」他不斷自問,又加上在TVB已經工作多年,他決心辭職攻讀博士,嘗試研究他捕風捉影地感受到的新聞自由陰影。當時,新聞審查還不是一個流行說法。

不料七年過去,香港政治局勢愈來愈緊張,區家麟的研究材料也愈來愈豐富,「自我審查」成為許多市民熟悉的詞語。大家都喜歡黑白分明,找壞人,歌頌好人。區家麟研究了六年卻發現:自由的崩壞並不黑白分明,只有幾十道層次不同的灰色陰霾,層層疊疊,覆蓋在新聞日常操作的穹蒼上。

這一片陰影,和中國大陸有着微妙的關係。「香港好奇特,有自由法治卻沒有民主。北京這種操控言論自由的政權,在一國兩制之下,不能直接操控,但毫無疑問好想操控,所以好多奇怪事在香港發生。」區家麟進一步指出,在這種強大的政治經濟力量合謀之下,影響新聞內容的不是禁令式審查,而是利用各種新聞運作的日常守則、流程、行政和資源編配,令新聞內容有利於建制力量。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