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這部西班牙電影的荒謬和《台北物語》竟然很相似?

虛實交替的觀影體驗,《台北物語》和《天后開麥拉》在戲院裏才如此逼真。

《台北物語》電影海報。

《台北物語》電影海報。網上圖片

特約撰稿人 林郁庭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17-06-24

#文化觀察

【編者按】24日《台北物語》彩虹揪團活動即將和《變形金剛5》打對台,這一部電影從寥落的京華城戲院走紅,觀眾與影迷,影評人都已經點評過,作者林郁庭關注的是電影在真實和荒謬兩個面的效果,恰好與如今剛上映的西班牙電影有緊密的關聯。如果說《台北物語》本身不見得是一部 cult 電影,粉絲的反應卻已經完全變成一種儀式。

今年五月中旬,一部不怎麼宣傳、卡司同樣低調的低成本電影,在台北東區京華城的戲院上映。這座籌劃多年、曾引起圖利財團爭議的百貨商城,球體設計的造型在開業時佔盡風騷,但好景早已不常——《台北物語》進駐樓下影城之時,早是門可羅雀的沒落商圈。場景已經夠淒清了,影廳小、場次又少,連演員與劇組都覺得片子可能上映一週便得黯然下片。到五月底,它不但健在,竟還為向來冷清的商場帶來不少人氣,傳媒網路話題不斷,儘管評價兩極化,票房卻扶搖直上—粉絲瘋狂追捧、互動熱烈,大有cult film(一般譯為靠片,溝片,邪典電影,或儀式電影)已成之勢。

「什麼都不對,但又什麼都對了」的奇觀,像是搭乘雲霄飛車失控失速,在驚險危急的航程之中,竟然沒有出軌翻車,最後還安全抵達。這絕非人力所能輕易操縱,無怪粉絲們要贊為「神片」了。

一個暴雨的午後,我在影廳裏安靜地等候。《台北物語》上映數週以來,在台北加映的戲院已經加到第三家,中南部亦陸續有了放映點;而最初它一戰而紅那家帶着森森鬼氣的影城,成為指標「朝聖地」,影迷們包場、辦狂歡會、成立後援推廣、二三四刷地支持,早就一票難求。或許這家較不為粉絲熟悉的影城,能迎來較異質多元的觀眾?隔壁和前排坐上像是翹課來的學生、逛過菜場手上還有提袋的大嬸,第一排則為備好爆米花可樂的幾位仁兄佔據,顯見已二三刷以上,還未開場就笑聲不斷。大嬸從頭到尾都板着臉,大約與她想像的午後肥皂劇有差異;學生哥則在前排三五分就爆起的笑聲引導下,陪襯地笑了幾次;我則想着還好沒去搶第一排,否則西門町的街景跟着鏡頭天旋地轉那兩幕,肯定比雲霄飛車還暈。

看低質感的預告片,只覺得《台北物語》經費或許太低,但還是要認真討論重大社會議題,而初執導筒的黃英雄,更是資深影評人與編劇,多年為視障觀眾「解說電影」的知名弁士(有聲電影來臨之前在現場講解的專業口述者),他的作品當是再懇切不過,喜感究竟何處而來?本片劇本四平八穩,主線開闔於祖孫之間對話,高潮在牽扯其中的主要八個角色群聚陽明山別墅對質,由劍拔弩張到和解、各懷心思地離去,亦十分符合古典戲劇三一律對於時間、地點和表演一致的要求(故事終始約莫在24小時內,人物未曾離開台北城),內容涉及建商行賄、擄人脅迫、竊盜勒索、都更弊端、醫療糾紛等(就這幾點而言,真是沒有比亦捲入弊案疑雲的京華城更好的觀影處),可謂是典型社會寫實題材。

刻意安排的笑點仍然有,諸如把機場誤為「機廠」,陶瓷狗雕塑會汪汪叫;或者無關劇情進展,純粹表達都市生活荒謬感而穿插的片段,譬如長凳上三人各說各話地對時、客服電話接通冗長的錄音轉接重現,確實也博得笑聲,但要讓人從頭到尾歡樂不斷,光這些肯定不夠。技術層面的一些差池,使得一票敬業演出的演員在飄忽的鏡頭下、閃爍的燈光前、忽隱忽現的音軌之中,顯得無比滑稽(我們原先以為是「平淡的台北生活」,竟也可以被扭轉到如此「不可思議」),成功把導演所欲表達的光怪陸離和荒謬感推到極致—於是乎成就了影評人直呼「什麼都不對,但又什麼都對了」的「歪打正著」奇觀。那像是搭乘雲霄飛車失控失速,在驚險危急的航程之中,竟然沒有出軌翻車,最後還安全抵達。這絕非人力所能輕易操縱,無怪粉絲們要贊為「神片」了。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