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夜郎漫畫改編的《深夜食堂》在日本版電視劇和電影大受歡迎後,陸續被翻拍成韓國版和華語版。韓劇裏幾乎只借用了劇名和概念,在二十集的故事中僅有幾集與日劇相同,其餘的皆更換成韓國料理中地道的菜色,架構出料理與客人之間的故事。雖然曾引起書迷批評偏離原著太多,但倒也成為驚喜性較多的改編作品。至於華語版,在萬眾矚目下正式播出,但沒想到才播一、兩集,就落到惡評如潮的下場。許多《深夜食堂》迷紛紛表示,看完戲非但一點都沒被療癒到,還反而累積了一肚子氣的內傷。
這不禁讓我回到源頭去想,為什麼日本一直以來都有許多像是《深夜食堂》這樣以食物為主題的作品呢?並不是只把菜端上桌就罷了,而是從對待食物的態度、對美食的回憶,帶出食物背後的人間情事,最後暗示的是一種人生哲學。在這樣的過程中,人們不僅果腹了,更放下鑽牛角尖的情緒,心也受到撫慰。
說到懂吃,華人不輸日本人。只不過中國人向來對吃這件事在意的是「身補」,若要把吃提升到靈性的詮釋,一種「心補」的境界,那麼向來崇尚形而上美學的日本人,顯然嫻熟許多。
食物療癒來自於飲食文學?
日本人每當食到好吃的東西時,除了大嘆「好吃!」(おいしい/うまい)以外,「被療癒了!」(癒された)也是很自然會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把「食物美味」跟「療癒人心」這兩件事情綁樁在一起。
一個文明社會富饒到某個程度以後,人們不再會憂慮三餐是否溫飽,而是開始講究食物本身的料理細節。一個社會走向經濟的高峰,事事利益當頭,終有一天,人會變得徬徨起來。進入這個階段,胃要飽,心也要飽。人們想的不再是賺大錢,吃多麼豪華豐盛的大餐,而是開始思考起心靈層面的事。日本這個在三十年前就成為亞洲第一個已開發的先進國,經歷泡沫經濟的失落,又面對着不景氣的現況,對許多事情包括了飲食在內,追求「心靈療癒」也是自然而然的發展。
在我身邊的日本人,每當食到好吃的東西時,除了大嘆「好吃!」(おいしい/うまい)以外,「被療癒了!」(癒された)也是很自然會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日本人把「食物美味」跟「療癒人心」這兩件事情綁樁在一起,我想還有另一個很大的成分,是因為在語言使用的表現上,用療癒性去說一個東西好吃,本來就是他們對佳餚讚美的方式。這跟中文詞彙去讚歎食物好吃的語言習慣,在根本上很有差異。
這種稱讚的習慣,又是從哪裏累積出來的呢?若以閱讀/創作的角度來切入,在我看來,極可能是被媒體教育而來的。漫畫、影劇、美食節目、各式各樣的美食情報雜誌,更重要的,是詞藻優美的飲食小說,透過這些媒介的語言表現,人們在耳濡目染的教育中從純粹模仿到自然而然,習慣用療癒去稱讚美食。
飲食小說的存在,或者標準放寬一點來說,小說中出現飲食的場面,是日本近現代文學中很鮮明的特質,並早已成為獨自一格的類型。
無論是早期的芥川龍之介、川端康成、夏目漱石、谷崎潤一郎或森鷗外,到晚近的渡邊淳一,以及現代的村上春樹和村上龍,作品中都有不少飲食的場景,或以飲食作為文學譬喻的描述。至於女性作家,被台灣讀者譽為「日本張愛玲」的向田邦子,則是在早期以女性的觀點,把飲食帶進散文和戲劇的關鍵人物。身為電視劇劇本作家的她,生前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電視劇,例如《寺內貫太郎一家》就善用了飲食的場景,描繪家人之間的關係與交流。其他近來的女作家,有江國香織、小川系等人,將飲食寫進小說,交織出愛情和家族的情感療癒,更有如窪美澄,在《紀念日》這本小說中,藉由角色觸及料理烹飪的主題,去完成了一回對311東日本大震災的心靈療癒。
三十年來真正具有劃時代里程碑的飲食療癒小說,當屬1987年出版,由吉本芭娜娜所著的出道作《廚房》。小說開宗明義就寫道:「在這個世界上,我覺得我最喜歡的地方就是廚房。」
近兩年讀過比較特別的一本書,是一青妙的散文《日本媽媽的台菜物語》。這本書是作者對逝去的母親懷想療傷之作,同時還點擊了台日歷史的微妙關係。在一個台日混血兒的成長中,透過飲食經驗,是否對上一代在殖民與被殖民時代的無奈中,也默默進行了一次心靈的療傷?
不過,這三十年來,真正具有劃時代里程碑的飲食療癒小說,當屬1987年出版,由吉本芭娜娜所著的出道作《廚房》。小說開宗明義就寫道:「在這個世界上,我覺得我最喜歡的地方就是廚房。」順着讀下去,吉本芭娜娜幾乎在第一頁的文字中,就已經把廚房、飲食與療傷的關係緊密結合在一起。之後的情節又不斷出現主角與飲食、心靈療癒的敘述。
作者:吉本 ばなな
《キッチン》
出版:角川書店
再版日期:1998年6月
《廚房》以料理和面對死亡的療癒作為全書主軸,更寫變性人等性別議題,不僅在保守的三十年前是新鮮的創意,如今讀來也毫不褪流行。《廚房》短時間內就創下三百萬冊以上的銷售量,之後她的每一本書都是暢銷書,在日本社會掀起「芭娜娜現象」,奠定她療癒小說的暢銷天后地位。而因為吉本芭娜娜本身就是個美食主義者,因此文章中總會寫到吃。飲食療癒,在日本之所以蔚為風潮,吉本芭娜娜肯定是重要一人。
在那個還沒有網路的年代,閱讀仍是主要娛樂,且對大眾有強大的影響力。像是《廚房》這樣的飲食療癒小說,用文藝腔稱讚美食療癒人心,我想多多少少影響了那一代日本人的語言使用方式。這一批受到影響的讀者,轉而從事記者、作家(例如小川系就坦承受到吉本芭娜娜的影響才寫作)、雜誌編輯、漫畫家、電視台戲劇工作之際,說起飲食,自然也就很難脫離心靈療癒的連結吧。
原著最重要的幕後角色消失了?
當平面作品對食物療癒的敘述,轉換成螢幕畫面時,該如何透過視覺去傳遞出「療癒」這麼虛無的感覺,就有更多細節得顧及了。
料理造型師(Food Stylist),或譯食物造型師、餐桌化妝師,對於我們來說或許還不是個太熟悉的職業,但在日本已有三十年的歷史。簡單來說,料理造型師不是(或不只是)廚師,而是替在電視劇、電影、廣告和雜誌中出現的食物,擔任忠實呈現的諮詢,並為食物造型出最適於拍攝的樣子。
在《深夜食堂》華語版引起的眾多討論中,似乎鮮少看見有人提及一個非常關鍵的要素,那就是到底誰是這齣華語改編版的「料理造型師」呢?
日版《深夜食堂》戲劇中,無論從宣傳、網路討論或傳媒新聞裏,有一個女人幾乎不會缺席。甚至若說她的地位與原著安倍夜郎、導演和演員同等重要,想必業界人士都不會有異議。這個人是《深夜食堂》的料理造型師,她的名字叫做飯島奈美。
在日版《深夜食堂》戲中出現的所有食物,全是出自於飯島奈美之手。她不僅將原著漫畫裏的菜色逐一立體化,甚至還可以為原著中描繪料理不足之處來補足加分。料理造型師替飲食故事的映像化畫龍點睛,而擔綱這項職務的飯島奈美遂成為成就《深夜食堂》的靈魂人物。
料理造型師(Food Stylist),或譯食物造型師、餐桌化妝師,對於我們來說或許還不是個太熟悉的職業,但在日本已有三十年的歷史。被譽為「日本第一位料理造型師」的板井典夫,在1983年以「料理造型師」為名成立工作室後,算是為這項專門的職業在日本揭開序幕。
簡單來說,料理造型師不是(或不只是)廚師,而是替在電視劇、電影、廣告和雜誌中出現的食物,擔任忠實呈現的諮詢,並為食物造型出最適於拍攝的樣子。因此,料理造型師的工作不僅是要烹飪食物本身,還要顧及餐盤的使用、餐桌上的擺盤設計,以及周邊環境的配合。畢竟觀眾是吃不到食物的,如何在視覺效果上呈現令人垂涎欲滴的感受,相當重要。
東西要好吃,才能帶動演員的情緒,觀眾才會被打動。詮釋她這句話或可大膽引申,食物若夠美味,演員在入口的剎那,臉上綻放出的表情自然會真實,最終也不至於淪為誇張又生硬的做作演技。
飯島奈美擔任料理造型師的第一部作品,是2006年上映的電影《海鷗食堂》。緊接着包括《東京鐵塔》、《南極料理人》、《樂活俱樂部》(原名めがね/眼鏡)、《海街日記》、《比海還深》等電影,以及《Going My Home》、《多謝款待》、《四重奏》等電視劇,這些家喻戶曉戲劇,劇中出現的食物,原來全都出自於她的雙手。當然,其中最令飯島奈美聲名大噪的就是《深夜食堂》了。
雖然在過去,日劇早有非常多以「吃」為主題的故事(許多亦都是從漫畫改編而來),但從前料理造型師多半只強調食物在鏡頭下的視覺感,實際上吃起來如何並不在乎,可飯島奈美則堅持她造型出來的食物,不僅要拍起來好看,吃起來也必須真的美味才行。這就是由飯島奈美擔任料理造型師的作品,相較於過去的飲食戲劇,以及跟其他料理造型師最大的差異。
飯島奈美認為,東西要好吃,才能帶動演員的情緒,觀眾才會被打動。詮釋她這句話或可大膽引申,食物若夠美味,演員在入口的剎那,臉上綻放出的表情自然會真實,最終也不至於淪為誇張又生硬的做作演技。
日本影劇中食物療癒的前提
難道只要把食物煮得好吃,弄得漂漂亮亮就行了嗎?一旦涉及到戲劇拍攝,就變得非常複雜。因為食物多半要在拍攝前煮好等待開拍,可是「時間」是天敵。整場戲的拍攝,現場有太多細節要配合,不可能一次到位,因此如何樣讓食物在演員NG中還能被拍起來漂亮,顏色不走調,甚至吃起來還美味,完全考驗料理造型師的功力。
魔鬼細節化的專業分工,以及相信專業的執行能力,向來是運轉日本這個社會機制的兩個重要零件。在日本,尊重專業的戲劇團隊,會讓料理造型師在拍攝現場stand by隨時指導和掌控狀況。忠於原著固然是基本方針,不過有時在料理造型師的建議下,導演和編劇也可能適時做一些微調。
導演松崗錠司就不諱言,與日本電視台合作時必須考慮到廣告贊助商,限制較多,但在 Netflix 的尺度較寬鬆,拍攝起來更自在。導演、編劇和食物造型師,如何在拍攝手法與商業配合之間取得平衡點,是一種戲外的藝術,更是尊重彼此專業的展現。
飯島奈美曾在訪談中談到,有時候在漫畫中看起來的食物很不錯,例如蛋豆腐蓋飯,可是實際上做出來時會有一種寂寞感。於是她便會建議灑上一些青蔥和魩仔魚,或是季節性的蔬菜。
另外,又比如台詞多的演員,在漫畫、小說或劇本中邊吃邊講話沒問題,但放到戲劇拍攝時會發現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你要一個演員,邊啃雞翅膀邊講一大串台詞就很難堪。這時候,料理造型師就必須有所判斷。在不影響原著大方向的前提下,向導演和編劇建議更換成口感較軟的食物,或想辦法把雞翅膀煮到爛,但外表看起來卻酥脆。
日本的影劇當然也有置入性行銷的問題。《深夜食堂》日劇版,從日本電視台轉移到 Netflix 播出,導演松崗錠司就不諱言,與日本電視台合作時必須考慮到廣告贊助商,限制較多,但在Netflix的尺度較寬鬆,拍攝起來更自在。導演、編劇和食物造型師,如何在拍攝手法與商業配合之間取得平衡點,是一種戲外的藝術,更是尊重彼此專業的展現。
於是,那些主角們入口的美味,配合着劇情與拍攝技巧(不暴力的置入行銷),才能讓螢幕前的我們明明嗅聞不到也嘗不到,卻也跟着一起身歷其境的品味,一起感動。
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華人的食慾跟性慾就是綁樁在一起的。至於剩下的一半嘛,經常就免不了來一陣打打殺殺。不如把李安導演的《飲食男女》和《喜宴》也找出來複習一次吧。
戲劇改編和翻拍,向來不是件吃裏討好的事,更何況原著和原版影劇已是如此受到歡迎。姑且先不論置入性行銷手法是否粗糙,當《深夜食堂》電視劇華語版決定換湯不換藥去說這個故事時,基本上就注定會水土不服,處處充滿日文中所謂的「違和感」(突兀)。
許多網友都說了,夜市、路邊攤和大排檔,那種與戶外接地氣的豪放感,才是華人社會中的深夜飲食相聚地點。況且日版《深夜食堂》設定的舞台背景是在新宿黃金街。那裏是歌舞伎町和新宿二丁目的交匯處,才會有黑道、酒女、同志等形形色色的人進出食堂。一旦脫離這個地緣關係,這些角色彷彿也失去說服力。
其實說到底,華人的情感交流,哪裏會是關在一個深夜食堂那樣安靜的室內,慢慢吃,緩緩的對彼此掏心掏肺呢?真要在一個室內邊吃邊交流的話,換到中國,大概得變成一種《龍門客棧》式的互動才夠味。
自古以來傳世的詩作和賣座的戲劇,呈現出中國人在飲食空間中的情感交流,大約有一半是跟酒家女脫離不開關係。「食色,性也。」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華人的食慾跟性慾就是綁樁在一起的。至於剩下的一半嘛,經常就免不了來一陣打打殺殺。不如把李安導演的《飲食男女》和《喜宴》也找出來複習一次吧。電影中幾個關鍵的場景,要不是在餐桌上起哄嬉鬧,要不就是吃飯吃到翻臉吵架,好像才更貼近我們的真實生活?
離開杜撰的故事,回到真實世界。別忘了我們從小時候起,坐在餐桌前就是被長輩教育要專心吃飯的。要是閒話太多,立刻就會被劈頭罵上一句:「嘴巴是用來吃飯的!東西趁熱吃!」
於是,飯菜趁熱吃,心事卻涼了。淚水只好默默的往肚裏吞。我們的一餐,在心房還找不到鑰匙打開以前,一驚覺,也就草草的結束了。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