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剛下檔的日本偶像劇《四重奏》的編劇,出自於《最棒的離婚》劇作家坂元裕二之手,由松隆子、滿島光、高橋一生和松田龍平共同擔綱主演。這齣戲標榜內容融合進愛情、懸疑、喜劇等要素,交織出一部「苦中帶甜,有如黑巧克力滋味一般,『大人的』愛情懸疑劇」。
這樣一齣「大人的日劇」在收視率上的表現,除了第九集有到11%以外,其他每一集都僅有個位數字,最終以平均收視率8.9%作收。雖然收視率表現得不太亮眼,但是從日本到台灣的網路社群上,這齣戲引起的話題與討論卻不少。(注)多數人都公認《四重奏》是這一檔的日劇中極為細膩的好戲。伴隨著劇情的始末,當初在宣傳台詞裡特別強調所謂「大人的日劇」也成為話題之一。
所謂「大人的○○」,在日文中是「大人の○○」或「オトナの○○」。這幾年若你來日本遊玩,經常留心街頭廣告或店家賣場風景的話,不難發現,所謂「大人的○○」的關鍵詞,從飲料、零嘴、酒,到書籍、店家或遊樂園,甚至現在是戲劇等等都會出沒。以「大人」為主打對象的東西,在各種領域俯拾皆是。
大人不就是成年人嗎?不過現在對於日本人來說,這名詞似乎比過往又多了一些層次感。「大人」這個詞彙,彷彿開始象徵的是一個新族群,一種新的生活型態、價值觀與獨愛的口味。
大人的消費:為大人提出的生活提案
到底日本人是幾歲以後,才被視為「大人」呢?這裡的「大人」跟先前聊過日本人會舉辦20歲「成人式」來象徵成年,在意義上又不太一樣。雖然法律上確實規定18歲開始有選舉權,20歲以後可飲酒,不過在日本人的感覺中,那樣的成人跟現在常說的「大人的○○」中的大人,在感覺上仍有曖昧的迥異。
日本社會之所以會有「大人化」的趨勢,除了商業活動的推波助瀾以外,根本上還是與當今日本的人口結構息息相關。目前日本總人口數是1億2000萬人。其中最多的人集中在40歲至60歲之間,而平均年齡的中間值則是46歲。這個年齡層的人,因為經濟基礎穩定,體力尚毋需堪慮,對於事物的喜惡更為分明,而且對生活的興趣也比年輕時更確定,所以其實只要業者能命中紅心,那麼就是很明確可以掌握到的一批消費族群。
例如JR東日本鐵道公司在多年前,就已經開始主推「大人的休日俱樂部」特惠專案,聘請吉永小百合作為形象代言人,鼓勵大人們四處遊玩,旅行可不只是「青春十八」的權利而已。東京迪士尼樂園早在多年前也找來熟女黑木瞳做代言,廣告中也是主打「大人的遊樂園」。畢竟米老鼠不會長大,愛著他們的粉絲們可是會老的。怎麼樣一輩子都牢牢抓住粉絲的心,極為重要。
近年來東京新興的商業設施,幾間受矚目的據點幾乎也都以「大人的○○」作為主攻。例如代官山的蔦屋書店、二子玉川的蔦屋家電,便曾明確地表示希望打造一座「大人的書店(家電)」空間。澀谷原來只是10歲至20歲世代的嬉遊區域,當「澀谷HIKARIE」落成時,也以「大人的澀谷」作為訴求,翻新東京人對澀谷的定義。不約而同,有樂町的阪急、LUMINE和銀座東急廣場,及2017年4月下旬開幕的「GINZA SIX」配合銀座這一帶原本就是大人味濃郁的鬧區,都特別強調要為大人們做出生活新提案。
在眾多的「大人」消費中,最頻繁使用大人這個關鍵字,且品目佔據市場最大宗的,還是當屬日本的甜食和零食市場中,標榜「大人味」的甜品了。過去日本的甜食與零食廠商,都以開發小孩和家庭市場為主線,可是近來很明顯的主推大人的甜食和零食愈來愈多。定價稍微高一點,但標榜品質好,包裝設計也更有質感,口味調製上也符合大人喜好的味覺,成為廠商擴大市場的走向。各家零食廠商承認,消費者目標的戰略,已從小孩轉換為大人。像是明治的「大人的蘑菇山」、不二家的「Country Ma’am:大人的香草、可可」和雀巢的「KitKat:大人的甘甜」都是此類型產品中的暢銷單品。
日本人用味覺口感來判定大人?
所謂的大人,更多時候或許是從味覺口感上來判定的。離開零食甜點,其實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愛用「這東西吃起來很有『大人味』啊!」來發表對食物入口的感想。同桌的日本人一聽到這東西很有「大人味」以後,多半都會點頭表示理解了,不過我身邊曾有在東京生活的歐美朋友,就感到十分困擾。有人曾對我說:「因為有些東西沒見過,不敢立刻吃,所以先會問問日本朋友,這吃起來是什麼感覺?他們常常都會說,一種很『大人味』的口感,然後話就結束了。到底是什麼味道,我還是不知道!」
這些「大人味」的食物,到底吃起來究竟有何不同呢?簡單來說,它們的共通特徵就是:不那麼甜,帶點苦味,或者非一般飲食經驗中的味道。最關鍵也是最微妙的,是號稱會擁有殘留的餘韻。對年輕人來說,可能會吃不出其美味,甚至討厭,但在大人的味覺感官中會覺得好吃,能吃出更深層的味道。前兩點「不甜或帶苦」還能理解,至於能否吃出「餘韻」呢?那還真是得看個人造化了。如此曖昧的說法,果然很日本,大約就是一種枯山水的禪意吧。
有網站針對五百個人調查,到底什麼是你認為的大人味?結果第一名48.8%的人都說「可以懂得品酒」就是懂得大人味。第二名有45%的人則認為「發現小時候討厭,但現在愛吃的東西」就是大人味。是否還是很抽象呢?所幸從這份民調中,大致可歸類出一些食物,了解當日本人說「大人味」時,是用這些東西來判定所謂的大人。
大部分的日本人,在小時候都不愛吃番茄、芹菜、青椒、茄子和秋葵。這些東西可能有人長大了還是不愛吃,但如果你對下列食物開始有好感的話,就會被視為大人了。這些食物包括了芥末、青蔥、生薑和近來忽然流行起來的香菜。除此之外,懂得品嚐高級品,當然更象徵明白大人的滋味。例如紅酒(而不是學生也愛喝的啤酒)、高級壽司、鰻魚和烏魚子等。
難道除了吃喝玩樂的定義之外,日本社會中的「大人」就沒有個性上的特質嗎?這當然也是因人而異的。但我想最後仍可以引用《四重奏》作為日本人對「大人世界」的註解。那就是在每一集的片尾,四位主角高唱的主題曲「大人的法則」裡,詞曲家椎名林檎所寫下的精湛詮釋:「喜歡、厭惡、想要,說漏了嘴會怎樣?硬要去分個黑白講穿的話,就會令人恐懼……大人,就是要懂守密。」
(注)《四重奏》收視率差但網路話題卻不少,其實與先前《最棒的離婚》的狀況如出一轍。這一方面反映出日本年輕人遠離電視,但是另一方面也凸顯收視率的調查方式,已不符合時代潮流。大家不是對連續劇沒興趣了,而是沒有沒有夠特別足以吸引人的戲劇。此外,還有一個更關鍵的原因是,愈來愈多日本人不喜歡「即時收看」電視節目。方便的錄影系統,讓大家已養成將電視節目先錄起來,事後再看的習慣,或者更可以在手機上透過網路觀看。這些不再經由電視直播看節目的觀眾,人數都很難被算進收視率報告裡。
楼上说的很棒
之所以日本会用“大人的”,其实正好说明日本社会充满了“不成熟”,默认的情况就是一种长不大的品味。从街头和广告里无处不在的漫画设定,到无论是个什么题材的剧都喜欢以高中生的角度来展开,再到都卡哇伊品味的风行,这些在大多数社会都是小众品味的东西在日本是主流的。所以才需要用“大人的”来标示出不同于一般的品味。而在世界上大多数社会都是以大人的品味为主流的。这大概就是日本的独特之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