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生效前數小時「難產」,夏威夷聯邦法院頒令叫停特朗普新版入境禁令

刊登於 2017-03-16

2017年3月15日,夏威夷州的聯邦法官凍結了特朗普的新行政命令後,夏威夷州總檢察長Douglas Chin發表講話。
2017年3月15日,夏威夷聯邦法院頒布在全國範圍適用的法庭命令,暫緩執行特朗普的新版本入境禁令。提出這宗訴訟的,包括夏威夷州總檢察長 Douglas Chin。

美國總統特朗普頒布的新版本入境禁令原定於3月16日凌晨生效,卻在最後關頭遭遇司法挫敗。當地時間3月15日下午,夏威夷聯邦法院頒布在全國範圍適用的法庭命令,暫緩執行入境禁令。相關裁決引來特朗普和司法部的強烈反對。

相關訴訟由夏威夷州政府及當地穆斯林協會的 Ismail Elshikh 博士提出,夏威夷州亦是首個挑戰新禁令的州份。夏威夷州檢察總長 Douglas Chin 表示,經修訂的入境禁令依然針對移民和難民,不僅打擊當地穆斯林,也將影響當地旅遊業、妨礙外國學生到當地留學,損害當地經濟,因此入禀要求法院頒布全國範圍臨時限制令。

法官 Derrick Watson 在判決書中表示,認同原告所闡述的觀點──若法院頒令暫緩入境禁令生效,能維護公平及保障公眾利益,相反則會造成無可挽救的損害。

法官又指出入境禁令的根本缺陷,形容其鎖定了一個群體中的所有人,以表達對這個群體的敵意。他表示,任何政令不應針對一整個宗教群體;而據政府數字,受這次入境禁令影響的6個國家中,穆斯林人口比例高達90.7%至99.8%,反映針對這些國家的禁令等同針對伊斯蘭教。

15日晚身在田納西州出席集會的特朗普形容夏威夷法院的判決是「前所未有的司法越權」,令美國「看起來軟弱」。他表示會就此案上訴至最高法院,並滿有信心地指最終會獲勝。

司法部當晚也發表聲明,對夏威夷聯邦法院的裁決理據、裁決範圍等提出強烈質疑,並重申入境禁令旨在保護國家安全,司法部會繼續捍衛這一政令。

過去一直有不少反對特朗普移民禁令的遊行。
特朗普在今年1月首次頒布入境禁令,但引發外界強烈反對,並遭遇司法挫敗,被迫暫緩;3月6日,他再度頒布經修訂的新版入境禁令,卻依然無法通過司法挑戰。

入境禁令經修訂後仍遭司法挫敗

1月27日,特朗普首次頒布入境禁令,限制7個伊斯蘭國家的公民及敘利亞難民進入美國,引發軒然大波。2月3日,初版入境禁令被西雅圖聯邦法院法官羅巴特(James Robart)頒令在全國範圍暫緩執行後,特朗普已曾指責羅巴特「越權」,並在 Twitter 上嘲諷他是「所謂的法官」(so-called judge);特朗普的言論遭到包括其所屬共和黨等多個陣營的譴責。

司法部隨後將西雅圖聯邦法院的判決上訴到聯邦第九巡迴上訴法院,後者於2月9日公布裁決結果,3名法官均支持羅巴特法官此前的判決,稱「政府沒有在上訴中體現出(若實施禁令會帶來的)明顯優勢 ,也沒有凸顯不執行禁令會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同時亦解釋包括西雅圖聯邦法院在內的美國法院有權利審查政府行政行為是否符合憲法。

在第九巡迴上訴法院宣判後,特朗普在 Twitter 稱「法庭見」,暗示會繼續上訴,但白宮很快便改口稱將修訂政例,以尋求獲得通過。

特朗普政府隨後在3月6日公布了新版本入境禁令,若干修訂主要包括:

  • 將伊拉克從被禁7國名單中除去,剩下伊朗、利比亞、索馬里、蘇丹、敘利亞和也門;
  • 將禁令理由從防止恐怖分子進入美國,改為聲稱上述6國處於無政府狀態,故無法對其公民進行有效的背景審查;
  • 美國合法永久居民身份、持有雙重國籍或者有效入境簽證者、已獲難民地位者等人士不再受禁令影響;
  • 之前已獲准可在連續一段時間內留美工作、學習或從事其它長期活動的人士、有重要業務或專業職責的人士,需要探親、前往美國與家人團圓的人士等可申請豁免;
  • 由無限期停止接收敘利亞難民,改為120天內暫停接收。

早有分析預料,雖然新版禁令較舊版溫和,影響人數也大為減少,但仍會面臨司法挑戰。新版入境禁令公布後,夏威夷州、紐約州、華盛頓州、俄勒岡州、麻薩諸塞州等多州政府相繼提起訴訟。

其中,紐約州檢察長 Eric Schneiderman 表示新版禁令仍然是穆斯林禁令,「只是換了個名字而已,這些規定仍然違反了美國憲法」。

相關訴訟若被上訴至最高法院,那麼由特朗普提名補缺的第九名大法官人選戈薩奇(Neil Gorsuch)何時及能否獲得參議院通過任命,將變得格外重要。戈薩奇將於下週出席參議院聽證會,參議院少數派領袖 Chuck Schumer 已表明,雖然會在聽證會後作出最後決定,但幾乎一定不會支持戈薩奇。

聲音

夏威夷第二次打了特朗普的臉。第一次是提供了奧巴馬的出生證明。

Twitter 用戶 @ItIzBiz

來源:BBCCNN彭博社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