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中國政府首提「航天強國」願景,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擬於2020年探測火星

刊登於 2016-12-28

中國發布航天白皮書,提出航天強國的發展願景。圖為神舟十一號兩名航天員景海鵬、陳冬。
12月27日,中國發表《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提出在2030年前後成為「航天強國」。圖為「神舟十一號」兩名太空人景海鵬及陳冬。

2016年,中國大陸在量子衛星、載人航天等領域取得突破,當局於年底首次提出「航天強國」的發展願景。12月27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總結自2011年以來中國航天的重大進展,並提出未來5年的航天建設計劃,力爭在2030年左右「躋身世界航天強國行列」。計劃包括於2020年發射首顆火星探測器實施環繞和巡視聯合探測,及鼓勵民間資本參與航天事業。

全面建成航天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支撐,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積極貢獻。

《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

白皮書約1.1萬字,除前言、結束語外,由「發展宗旨、願景與原則」、「2011年以來的主要進展」、「未來五年的主要任務」、「發展政策與措施」、「國際交流與合作」共5部分組成。

白皮書稱,中國政府「把發展航天事業作為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始終堅持為和平目的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即外太空)」,並認為「和平探索、開發和利用外層空間及其天體是世界各國都享有的平等權利」。

在總結近5年來在載人航天、月球探測、衞星導航系統、對地觀測系統等大型工程建設以及太空科學、技術與應用方面的成果後,白皮書提出,未來5年將「加快航天強國建設步伐」。

2016年的中國航天

中國政府自今年起將每年的4月24日定為「中國航天日」,這一日期是為了紀念1970年4月24日中國發射首顆人造地球衞星「東方紅一號」。為中國航天及軍事打下基礎的「兩彈一星」(核彈、導彈、人造衛星)等成果均在文革前期左右(1964年到1970年)集全國之力完成,被中國當局視為「團結協作、自力更生」的代表成果,因此經常用於愛國主義教育和科教興國戰略的宣導。

今年首個「航天日」前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稱,中國航天「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設立「航天日」是為了「銘記歷史、傳承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力量。」

在軍方及大型科研計劃的支持下,中國近幾年的航天項目在短時間內獲得長足發展,尤其在今年:

  • 8月16日,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衞星「墨子號」在甘肅發射升空。墨子號將首次實現衞星與地面之間的量子通訊,並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訊與科學實驗體系。中國計劃於2030年左右建成全球化量子通訊網絡,墨子號的發射對於實現這一目標至關重要。

  • 9月15日中秋節當晚,中國「天宮二號」太空實驗室被發射升空,隨後與10月發射的載有兩名太空人的「神舟十一號」飛船對接。兩人長住30天後返回,總計33天的太空飛行時間創下中國載人航天新紀錄。該任務同時為2020年前後建造更複雜的太空站做準備,而由於自1998年開始投入使用的國際太空站(ISS)或將於2020年結束使命,屆時中國將擁有全球唯一在軌運行的太空站。

  • 9月25日,有「超級天眼」之稱的全球最大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在經過5年多施工後在貴州正式落成啟用。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武向平表示,該望遠鏡的啟用將有助於科研自主化,對脈衝星的觀測以及高能物理、極端物理、相對論的檢驗都有重要意義。

白皮書提出的5年規劃

白皮書指出,未來5年內,中國將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實驗室對接,開展太空站在軌組裝建造和運作;研製發射無毒無污染中型運載火箭,開展低成本運載火箭等技術研究;繼續實施月球探測工程,包括在2018年前後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實現人類首次在月球背面軟着陸。

今年以來,火星探測甚至「殖民」成為太空領域持續關注的焦點。歐洲太空總署(ESA)與俄羅斯聯邦航天局(RSA)合作的火星探測計劃 ExoMars 正式啟航,波音(Boeing)公司也正在協助美國太空總署(NASA)與太空探索公司 SpaceX 展開送人類上火星的競爭

中國也不落人後,白皮書宣布將在2020年發射中國首顆火星探測器,實施環繞和巡視聯合探測。除了開展火星採樣返回計劃外,還要進行小行星探測、木星系及行星穿越探測等的方案深化論證和關鍵技術攻關,研究太陽系起源與演化、地外生命信息探尋等重大科學問題。

在國際交流合作方面的規劃,則包括「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建設、金磚國家遙感衛星星座建設等。

此外,白皮書還提出,將「進一步明確政府投資範圍,優化政府投資安排方式,規範政府投資管理,保持政府對航天活動經費支持的持續穩定」,並「鼓勵引導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參與航天活動,大力發展商業航天」。

4
這是中國大陸官方自2000年起發布的第4部航天白皮書。

聲音

中國願意與國際社會合作,一同促進全球太空行業的發展,在公平互惠的基礎上,和平使用(太空),包容性發展。在下一個五年,我們將用協調和科學的方式嘗試進行各種太空活動,促進太空科學、太空科技和太空應用的全面發展。

中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豔華

兩彈一星

「兩彈一星」是對核彈、導彈和人造衛星的簡稱。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最初幾十年科技實力發展的標誌性事件,兩彈一星也時常被用來泛指中國近代在科技及軍事等領域獨立自主、團結協作、創業發展的成果。兩彈一星年代中國在導彈、人造衛星及遙感與制控等方面的成就,也為以後中國航天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基礎。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中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一九六七年六月十七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為了替未來的科教興國政策鋪路,確定未來政策主軸,1999年新中國成立50周年時,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及中央軍委製作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授予或追授給錢學森、鄧稼先、錢三強等23位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他們被稱為「兩彈一星元勛」。(資料來自維基百科,百科內容以 CC BY-SA 3.0 授權)

來源:美國之音新華社人民日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