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8日,NASA(美國太空總署)召開發布會宣布,在火星表面發現了存在液態水的「強有力證據」。多年以來,我們被告知火星表面有類似河床的地質痕跡,說明遠古時期曾有水流過;我們也知道了火星上存在冰凍圈(Cryosphere)和永凍土層(Permafrost)。但是如果真的找到了液態水,這將不僅對天文學,乃至對人類都是一個巨大的發現。
水流淌在火星上的聲音,你聽到了嗎?
這項研究始於2011年。當時,亞利桑那大學的一名本科生盧金德拉·歐嘉(Lujendra Ojha)在研究 NASA 提供的高分辨率影像時,發現火星表面存在一些類似溝壑的條帶。這些溝壑一般存在於陡峭的山坡上,且有季節性變化。歐嘉及同事將其命名為「季節性斜坡紋線」(Recurring Slope Lineae, RSL)。
隨後,科學家們對 RSL 的存在提出了多種解釋,其中一種認為,RSL 可能是液態水流所致。雖然火星表面溫度很低,通常被認為不適合液態水存在,但 RSL 分布區通常溫度較高。此外,如果有鹽類溶解到水中,水的凝固點可以被顯著降低;同時,鹽類還能夠降低水的蒸發率並吸收大氣中的水分。因此,RSL 很可能是火星地表的鹽水溶液流動而形成的。
此次 NASA 的新發現為這一解釋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在這項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雜誌的研究中,科學家利用集成火星普查光譜儀(Compact Reconnaissance Imaging Spectrometer for Mars, CRISM)獲取 RSL 發育地區的影像,並通過光譜分析,發現這些地區很可能存在帶有分子水或 OH 團的礦物。具體來看,其光譜與高氯酸鎂、氯酸鎂、氯化鎂及高氯酸鈉的光譜相符合。科學家認為,RSL 很可能是這些礦物溶於水後再沉澱富集而成的。
NASA 對火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半個世紀以前。1965年,首個成功飛越火星的「水手4號」(Mariner 4)太空船傳回了第一張火星表面的照片,在當時《紐約時報》編者欄中曾出現這樣的評價:「火星毫無吸引力,一片死寂。NASA 不應該在火星探索中浪費更多時間了。」然而,位於華盛頓的 NASA 總部決定,繼續對這顆紅色的星球開展大規模研究。
1975年8月20日,NASA 發射了「海盜1號」衛星,次年6月19日進入環繞火星軌道;其搭載的著陸器於1976年7月20日在火星表面成功觸地,成為第一枚在火星上著陸,且成功向地球發回照片的探測器,並在火星上正常工作超過6年。
此後,NASA 探索火星的步伐不斷加快,成功發射了多顆觀測衛星及探測器,源源不斷地將數據傳回地球。半個世紀中,俄羅斯、日本和歐盟也為探索火星作出了極大努力,幫助人類越來越了解這顆紅色的星球。
聲音
火星不再是我們從前想像的那個乾涸的不毛之地。
至於人類能否在火星上生存,現在至少資源已經是現成的了。
其實 NASA 最新接連努力地「搞個大新聞」,有可能是因為缺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