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得知獲奬後一個月,Bob Dylan 決定不出席諾貝爾頒奬典禮

刊登於 2016-11-17

獲得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的Bob Dylan 將不出席諾貝爾頒獎典禮。
11月16日,諾貝爾委員會指已收到本年度文學奬得主 Bob Dylan 的回覆,他將缺席頒獎典禮、不會親身領奬。

11月16日,諾貝爾委員會發表聲明,表示已經收到美國創作歌手、作家 Bob Dylan(港譯:卜·戴倫;台譯:巴布·狄倫)的信件,確認他將缺席頒奬典禮,不會親身領取2016年度諾貝爾文學奬

本年度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將於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據諾貝爾委員會引述,Dylan 在信中表示希望能親身領獎,但遺憾此前已應邀參與其他活動,令他無法出席頒奬禮;Dylan 強調,他對獲頒諾貝爾文學獎感到「非常榮幸」。

諾貝爾委員會在聲明中指,諾貝爾奬得奬者缺席頒獎典禮雖然「少見」,但還是有先例的;而即使得奬者缺席頒獎典禮,獎項依舊屬於他們。不過,Dylan 必須在12月10日算起的6個月之內,發表與所獲獎項相關的主題演講,這是對得奬者的唯一要求。

此前,獲頒2007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英國女作家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獲頒2011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英國劇作家哈羅德・品特(Harold Pinter)以及獲頒2004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奧地利猶太裔作家艾爾弗雷德・耶利內克(Elfriede Jelinek),分別因年事已高、住院就醫和罹患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而缺席頒獎典禮。

早在10月13日,諾貝爾委員會已宣布 Dylan 獲頒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但 Dylan 遲遲未有公開回應獲獎消息。其個人網站曾公布他獲奬,但在第二天又怱怱刪走消息。諾貝爾委員會曾多次致電 Dylan,但均未獲其回覆;委員會評委之一、瑞典作家 Per Wastberg 就曾因此公開批評 Dylan「不禮貌和傲慢」。

直至得獎消息公布的兩週後,諾貝爾委員會常任秘書長 Sara Danius 才成功與 Dylan 通電話;Dylan 表示獲奬令他感到榮幸,但消息讓他「說不出話來」。其後,Dylan 接受獲奬消息公布以來的首個採訪時表示,「如果可以的話,他一定會參加頒獎典禮」。

這消息令人難以置信……誰夢想過這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

Bob Dylan 在獲奬消息公布後的首個採訪中說

現年75歲的 Bob Dylan 自1960年代發表創作歌曲至今,影響了全球流行音樂節和文化界逾半個世紀。 Dylan 以抗爭民謠歌曲聞名於世,包括《Blowing\" in the Wind》、《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g》等歌曲被視為對美國民權、反戰運動產生巨大影響的佳作。他曾於2012年獲得美國總統奧巴馬頒發的「總統自由勛章」,2015年登上《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 「100位史上最偉大的歌曲創作人」榜單的榜首。

縱然 Dylan 在美國、乃至全球被視為重要的反抗文化代言人,作為歌手斬獲諾貝爾文學獎還是引起不少爭議。曾獲得法國新聞界最高榮譽「阿爾伯特・倫敦獎」(Albert Londres)的法國作家 Pierre Assouline 便形容將諾貝爾文學獎授予 Dylan 是「對作家的蔑視」;蘇格蘭作家、《猜火車》(Trainspotting)作者 Irvine Welsh 則指,儘管自己是 Dylan 的樂迷,但還是認為諾貝爾委員會作出了不合理的決定。

不過,剛於11月7日去世的加拿大傳奇民謠詩人 Leonard Cohen 曾表示, Dylan 的成就不需要由任何獎項來認可:「對我而言,諾貝爾奬就像給珠穆朗瑪峰授予『世界最高峰』的稱號。」

1
Bob Dylan 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歌手,也是自1993年 Toni Morrison 之後,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人。

聲音

就愛 Dylan 對獎項不屑一顧的態度。

網友 Thatonethere

我想 Dylan 是對諾貝爾奬感到興奮的。其實他不需要做任何事情,畢竟他是 Bob Dylan 。

網友 Roberts

與古老、異樣的美利堅一樣,Dylan 的音樂是一種「渾然一體的奇怪組合」,用Greil Marcus 的話來說,「將熟悉的變陌生,讓未知的被遺忘,被遺忘的化作集體回憶,挑動着每一個聽眾的顯意識。」這音樂和國度,屬於逃犯和流浪漢、奇珍和因由,遺失、愛情、偷竊、清儉。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助理教授 Lucas Klein

反文化

反文化(Counter Culture)是亞文化的一種, 這種文化所倡導的行為規範與價值觀通常與主流文化所規範的習俗大相徑庭,有時甚至相反。在成規束縛的時代下,一個特定的群體可能會組織一個反文化運動,表達自身的思潮、願景及夢想。當運動的力量達到臨界點時,反文化運動甚至能撼動主流文化。反文化在歐洲和北美的知名例子有浪漫主義(1790年-1840年)和波希米亞主義(1850年-1910年)。較廣義的例子還包括垮掉的一代(1944年-1964年)和嬉皮士文化(1964年-1974年)。對主流文化的反抗在搖滾樂、流行藝術和對靈魂的探索中體現的最淋漓盡致。見證了這一年代的音樂家/樂隊有滾石樂隊(The Rolling Stones)、尼爾·楊(Neil Young)、卜·戴倫(Bob Dylan)等。(資料來自維基百科,百科內容以 CC BY-SA 3.0 授權)

來源:衛報BBC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