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張鐵志:用獨立書店進行一場寧靜革命

愈是在一個被code決定的世界中,人們愈渴望更真實的互動,書店讓人與書的物理質感可以相遇,讓人與人的笑容可以相遇。

特約撰稿人 張鐵志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16-08-03

#獨立書店

張鐵志於閱樂書店。
張鐵志於閱樂書店。

1

在這個俗惡的時代,書店似乎很能攫取人們的某種浪漫想像。

例如一個台灣企業家開了一間百元看到飽的書店,新聞大肆報導,彷彿那真是某種理想主義的火光。(這個媒體現象也正說明了時代的俗惡。)

2

書店,尤其是「獨立書店」,是這個昏暗時代的燃燈者,他們傳遞着思想與文藝的火光,進行着似乎不合時宜的抵抗。

所謂獨立書店的基本意義,應該是每一間書店都是書店主人個性與態度的反映,一如對所謂獨立電影或獨立音樂來說,創作者們不是追逐潮流,討好市場,而是想要表達他的內在精神。因此,獨立書店(或其他獨立文化)是在主流之外拓展我們的視野,讓這個社會具有更豐富多元的可能性,而不是只被一種品味、一家公司決定我們看什麼、聽什麼,或者吃什麼。

或許,獨立書店中大多數的書主流書店也看得到,但有時僅僅是獨立書店存在本身,就可以讓人們看到不同的生命風景。

不論在台灣或國外,過去幾年有愈來愈多獨立書店出現。在台灣,整體書店數量當然是不斷下降,但是具備人文性格的獨立書店卻陸續在島嶼的許多角落浮現。這些書店往往不大,各自以其優雅的姿態,帶着尊嚴挺立在安靜的巷弄中或吵雜的馬路邊。這是因為,總有人不願意放棄對於書本的信念,而或許,愈是在一個被code決定的世界中,人們愈渴望更真實的互動。書店讓人與書的物理質感可以相遇,讓人與人的笑容可以相遇,讓這個寒冷的世界感受到火與光的溫度。

而往往這些獨立書店不只是書店,也是社區的文化活動中心,讓書的討論可以和社區議題對話,讓社區中的人可以在此相聚。

3

我對書的巨大迷戀,大概僅次於對我的愛人。光是看到家裏的書,摸上一摸,就覺得全身舒暢。

老家的每個角落,在30歲前就被我買的書佔領(也因為房子實在很小)。而至今沒買房子的我,人生最大的夢想之一,就是讓這些書有朝一日可以尊嚴地站在質樸美麗的書櫃上,不用被東塞西塞。

我當然也熱愛書店,不論是生活中的獨立書店,或是旅行時專程朝聖與偶經的書店。最幸福的時光是留學紐約時,所住的巷子有着全紐約最好的書店之一「迷宮書店」(Labyrinth Bookstore)。這個名字好,因為每一間書店都是一座知識的迷宮,我們被巨大的能量吸引進去,然後發現這個知識的世界比我們想像的更廣闊,愈走愈找不到出口,成為迷宮中的囚徒。

無論如何,我從來沒想過開一間書店,只想做書店的最好的朋友。

開書店在古早時代確實是一種古典的浪漫,一個讀書人守着一間書店,守護着一份知識的尊嚴。

但在所謂的數位時代,這個浪漫是極其殘酷的。畢竟,隨着印刷媒體的衰落,書店逐漸隱沒在夕陽中,更不用說面對各種大型連鎖和網路書店及其提供折扣的能力。

於是,一間小小的書店,能夠提供給讀者什麼呢?

獨立書店,是這個昏暗時代的燃燈者。
獨立書店,是這個昏暗時代的燃燈者。

4

作為一個寫作者,我期許自己的文字可以是這個時代一盞微弱的燈火,讓人看見世界中的黑暗與困頓,也照亮那些抵抗與創造的精神。

作為一個媒體工作者,我希望讓媒體成為一個平台,讓不同的聲音可以昂揚與激盪,聚集起一把把熊熊的火炬。

台灣的思想與閱讀世界確實是不斷地嚴重崩壞與碎裂。這不只來自於數位化對人們閱讀習慣與產業模式的衝擊,更在於媒體的怠惰讓我們的思想貧困,習慣尋找非黑即白,非藍即綠,或簡單的答案;也讓我們在瑣碎的無意義的資訊中,失去提出重要問題的能力。

因此,我們更需要知識的力量來豐富思考的內容,進行有價值的對話,穿透事物的表面,從而尋找前進與改變的可能。

眾所週知出版業日益艱難。核心問題之一在於台灣大眾媒體沒有好的書評書介。以往幾大報紙都有,但近來連最後一個重要的報紙讀書版面(中時開卷)都被削弱成只剩一版。其他平面及網路媒體雖有書訊或作者訪談,但缺乏以書展開的深度討論,不像紐約書評,倫敦書評,或甚至上海書評。

每個月仍然有許多好書不斷出版,但這些書需要被閱讀、被討論,需要和當下現實產生關聯。

5

2016年1月,我有機會開始參與一間書店的經營。我的夥伴希望我能成為這個書店的靈魂,可以盡情實踐我的想法。雖然,如同過去幾年參與或創辦的幾個媒體,此前我都沒有相關經驗,只能靠着實驗精神惶恐地摸索前行。

這間位於松山文創園區內的書店,閱樂書店,是一棟非常美麗的木造建築,小屋前方是一座小小的湖(池塘),側面被綠色大樹掩蓋着,宛如一座城市中的魔法小屋。

閱樂書店,宛如一座城市中的魔法小屋。
閱樂書店,宛如一座城市中的魔法小屋。
閱樂書店一景。
閱樂書店一景。
這是知識、思想與文學的力量。
這是知識、思想與文學的力量。
閱樂書店積極策劃許多活動,圖為方序中與吳東龍在「今日書沙龍:設計與閱讀vol.2 惑與不惑,書與非書。我們的設計閱讀。」
閱樂書店積極策劃許多活動,圖為方序中與吳東龍在「今日書沙龍:設計與閱讀vol.2 惑與不惑,書與非書。我們的設計閱讀。」
今年5月創作歌手黃玠在閱樂舉行簽唱會,結束後也現場買了一本好書。
今年5月創作歌手黃玠在閱樂舉行簽唱會,結束後也現場買了一本好書。
香港知名攝影家/詩人廖偉棠拍下的迷離春夜之閱樂書店。
香港知名攝影家/詩人廖偉棠拍下的迷離春夜之閱樂書店。
全台許多獨立書店構成的網絡,正在進行一場寧靜的文化革命。
全台許多獨立書店構成的網絡,正在進行一場寧靜的文化革命。

其實,每一間書店都是一個魔法城堡,因為每一本書都是一則神奇的魔法:透過書本,我們可以漫遊世界,可以知道宇宙運行的奧祕,可以深入人的心智和感情。

那是知識、思想與文學的力量。

一開始每一本店中的書都是由我選出(這是一個非常愉快的工作),主要集中於文藝(音樂電影建築攝影建築表演)、文學、思想與社會科學。閱樂加入了台灣獨立書店組成的「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由他們供應圖書,因此有許多特殊的獨立出版物,如這幾年在台灣盛行的地方或社區文化誌。

閱樂書店當然不止是一間書店,也是一間咖啡館──這既是現實考量(因為租金不便宜),也是閱樂的精神,因為我們希望創作者們及所有文藝愛好者,可以在這個場所思考、寫作、討論。

小屋前身是松山菸廠的育嬰室,我們希望呼應這個歷史背景,但轉化為一個孕育當代思想與創作的場所,A Birthplace of Ideas。

從某個角度來說,在書店進行關於書的討論會,何嘗不是書評的概念?讓書的作者可以與評論人對話,讓書的議題可以和現實激盪。因此,我們很積極地策劃許多活動,系列講座如「文學與音樂」(呼應閱樂之名)、「日治時代的台灣文化」(呼應松菸歷史)、「旅遊與閱讀」、「設計與閱讀」等,或者如詩歌之夜、紀錄片放映、台灣獨立電影討論會、新書發表座談會等活動。

很快地,這個地方建立起了一種氛圍,有更多出版社、作家、影展願意來這裏舉辦活動,或者跟我們共同策劃。到了這個8月,31天中的29天有文化活動,每一場都精采。我們也正式成為一間有盈利的書店。

6

閱樂是一個關於書的小小夢想的實踐。

然而,作為一個寫作者與愛書人,我所在乎的不只是閱樂這一家店,而是希望更多獨立書店可以好好地被愛惜與尊重,可以發揮更大的能量。

事實上,全台許多獨立書店(加上其他獨立文化空間)構成的網絡,正在一點一點地影響着台灣的閱讀與出版,正在改變台灣的思想地圖,甚至進行一場寧靜的文化革命,如果「革命」指的是意識與價值的轉變。

不過,革命需要民眾的支持:所以,請讀者們每次去所有獨立書店,都能帶上一本書走。

(文章完成於花蓮的「時光1939書店」)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