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與Facebook是他的敵人?國際黑客藝術家Paolo Cirio

他用藝術揭露 Google 和 Facebook 的背後壟斷運作,關注自由之名包裝的權力關係,以及網絡雲霧下人的生命轉變。
意大利新媒體藝術家 Paolo Cirio 常以攝影和3D打印技術作媒界進行創作。
公民黑客 公民社會 科技 風物

在香港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Microwave International New Media Arts Festival)的展場,意大利新媒體藝術家 Paolo Cirio 的作品《Street Ghosts》卻大抵是最不「高科技」的。

顧名思義,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聚焦於將新科技與藝術結合的新媒體藝術,從1996年起一直銳意展示世界各地的新媒體藝術作品,回應科技的最新趨勢。今年,其策展主題「若水」,概念源自老子的《道德經》,既表現新媒體藝術的特質,也是科技對觀者的無形影響。我們都知道,網絡怎樣幾乎是徹底地改變我們的生活經驗,也改變藝術被觀看地方式。而 Paolo Cirio 的作品卻展現了事情的另一面:將網絡介入現實,成為他擅用的藝術形態。

鬼魅,在Google 街景中

《Street Ghosts》是一個由2012年開始創作的系列作品,Cirio 會在展場現場將巨大人型貼滿牆壁,人型面目被特地模糊掉,只剩衣服能依稀辨識。這些如定格的鬼魅掠影,均是藝術家在 Google 街景視圖(Google’s Street View)上列印下來、再張貼於真實場景的。就是這樣,詭異剪影佈滿牆壁,每位陌生人的身份被隱去。紙牌淺薄,就如網際間瞬間即忘的人臉,浮泛在網絡大海之中。互聯網無遠弗屆,但那不能即及的界線,漫不見底,指向不能直視的深淵。

「若你問我面對現實,藝術能做什麼?我只有簡單的答案:能打開我們的意念與想像。記者是報導社會議題;而藝術家則擅於在社會議題上提出問題,亦能有力地回應這些議題與現象」,Cirio 對我說。他不在什麼藝術空間打轉,而是走到街上,以行動來回答社會,作品《Street Ghosts》致力於令人們重新「看見」、反思Google監察系統對人們日常生活的介入與干涉。這作品曾在包括2013澳洲悉尼國際會議 ISEA(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tronic Art)、美國 Media City Film Festival 等多個地區展出。藝術家的拷問遍及全球各大城市,這次香港國際微波藝術節的策展人 Joel Kwong 亦希望將這個由網絡引起的詰問帶到香港,在網絡如此貼近生活的城市裏,思考隱藏其中的各種脈絡。

他不在什麼藝術空間打轉,而是走到街上,以行動來回答社會,作品《Street Ghosts》致力於令人們重新「看見」、反思 Google 監察系統對人們日常生活的介入與干涉。

意大利新媒體藝術家 Paolo Cirio 常以攝影和3D打印技術作媒界進行創作。
意大利新媒體藝術家 Paolo Cirio 常以攝影和3D打印技術作媒界進行創作。

知名國際黑客藝術家

生於意大利的 Paolo Cirio,五年前遷到紐約。但早於就讀意大利都靈大學主修戲劇、藝術與音樂研究時,他已開始關注科技引發的現象。其時創作了《Post Brands》(2004),是在公共空間裏非法貼上指向壟斷社會的大型機構標記;畢業時亦創作了《Google Will Eat Itself (GWEI) 》(2005),以虛假網站刊登 Google 廣告,再將從中所獲利潤購買 Google 的股份,股票的獲利亦歸於大眾。他試圖以實際的網絡循環操作,揭示 Google 背後的壟斷運作。

將網絡或社交平台上的人形肖像放大,跨越真實與虛構的邊界,這種模糊性正好回態網絡的巨大空無。

而他與另一國際知名黑客藝術家 Alessandro Ludovico 聯合創作的《駭進壟斷三部曲》(Hacking Monopolism Trilogy)也於去年首次在中國展出。駭進壟斷三部曲是藝術家針對網絡三大巨頭:Google,Amazon及Facebook展開的「黑客計劃」。Paolo Cirio洞悉網絡巨頭的安全漏洞,重演他們的壟斷謀利行為,並構成表演。三部曲包括Google Will Eat Itself,Amazon Noir及Face to Facebook,將迷樣的網絡利益瓜葛均逐一揭示。例如Face to Facebook盜取Facebook用戶的肖像,轉作另一交友平台(lovely-faces. com),讓陌生者之間可超越Facebook的規條來交友。Amazon Noir則更直接地盜取Amazon所有電子書,破除版權規限,將其統一為PDF免費發放。藝術家更將過程中的圖表,媒體報導錄像與巨頭發出的警告公函化為作品。

從2005年畢業至今,Paolo Cirio 的藝術形式愈見精銳,除了以模擬重演的方式,勾勒網絡的壟斷關係;近年更有不少作品採用簡潔的形式,將網絡或社交平台上的人形肖像放大,跨越真實與虛構的邊界,這種模糊性正好回態網絡的巨大空無。2014年他更獲得奧得利電子藝術節(Prix Ars Electronica)的 Golden Nica 大獎。

撥開網絡的雲霧,他關注的是以自由之名包裝的權力關係,以及人的生命如何轉變。網絡時代裏,公共與私人的界限不斷移動,也變得模糊。但網絡是否就能無窮的權利與界限來暴露我們的隱私?我們能如何界定公共與私人的利益?

採訪那天在大會堂的展覽內,Paolo Cirio 如常捧着電腦,彎着背,目光凝視。撥開網絡的雲霧,他關注的是以自由之名包裝的權力關係,以及人的生命如何轉變。「香港是一個很高科技的城市,隨處可見行人拿着智能電話;我在這裏開辦的工作坊裏的學生都懂得擅用網絡。所以我的作品來到這裏展出更別具意義。網絡牽引出的問題是普世的,尤其是在大城市裏,我希望能將隱藏與被忽略的問題顯現出來。」第一次來港的他對我說着。

走在香港,隨地無形的 WIFI 結成隱密的網絡,如蜘蛛網般悄悄在城市的上空長成,我們都無處遁逸。跟 Paolo Cirio 談起這個城市密集的網絡系統,個人被迫生活於其中,他說到:「網絡時代裏,公共與私人的界限不斷移動,也變得模糊。但網絡是否就能無窮的權利與界限來暴露我們的隱私?我們能如何界定公共與私人的利益?我重新挪用及整合(re-contextualize)的不止是 Google 的數據信息,更是公共與私人的矛盾。在這場形同戰爭的矛盾裏,我希望展現更的是監控(surveillance)的議題。」

意大利新媒體藝術家 Paolo Cirio 的作品《Street Ghosts》。
意大利新媒體藝術家 Paolo Cirio 的作品《Street Ghosts》。

在香港的脈絡裏想像 Paolo Cirio

眼下的網絡時代,線上虛擬世界資訊泛濫,我們隨意在網絡上搜索不同的關鍵詞,也能獲取大量訊息。但在如茫茫大海的訊息當中,我們的身份也了無邊際,隱私悄悄地洩露,被不知名的人士窺看。《Street Ghosts》欲探問的,也正正於此。Paolo Cirio 發表《Street Ghosts》時寫到:

「我將 Google 收集的數據與訊息化作藝術創作的材料。公眾可隨意在 Google 上獲取個人的圖片,而圖片均沒有得到個人的許可而拍下的。因此我將行為扭轉:我將個人的圖片張貼在公共牆壁上,而沒有獲取 Google 的同意。由此我突出媒介的可行性,以及作為藝術材料來撼動社會。」

如果重新在香港的脈絡裏想像 Paolo Cirio 的創作手法,我們大概會將高登的「起底」、所有被放在網上的偷拍片段都能化作藝術的思考,介入社會結構裏。他說到:「我們的個人生活都在不知不覺間被揭露在網絡的公共場域裏。我們的隱私能怎樣受保護?網絡侵犯個人私隱是長期的問題,但大眾總各家自掃門前雪,當問題不涉及個人層面便不會予以重視。故此我希望《Street Ghosts》能引來公眾的關注。」

他在前文提到的工作坊是除了展示在展廳裏裏的《Street Ghosts》巨大人型與記述創作的紀錄片,還將作品搬到香港街頭,與香港中學生與大專生在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共同創作香港版本的《Street Ghosts》。工作坊當天,天晴不定,Paolo Cirio 教導學生們創作的方法,如何將線上的信息影像,變成介入現實空間的素材。學生們一一將 Google’s Street View 上顯示的香港街道上的行人以彩色打印印刷,剪裁後以漿糊貼在原來位置。

弔詭的是,香港的公共空間都不允許張貼任何物件,因此他們只能在事先申請的空間內創作——這事實上有違 Paolo Cirio 的創作常態。生活在紐約的他,一直以宛若塗鴉的方式創作,在街道上打游擊也是作品的本義。「我每一次張貼這些巨大人型,也要待街上沒有警察巡邏時進行。不過隨時日過去,現在竟然也熟習了這種方式。」他隨性地笑說。

 Paolo Cirio 與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學生討論他的作品。
Paolo Cirio 與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學生討論他的作品。

網絡能帶來民主?

網絡比真實更真實!網絡上的圖片可能會永久流傳!網絡終究不能與現實脫勾,我們迷信網絡是自由平等的世界,Paolo Cirio 卻刻意撕破幻象。

Paolo Cirio 的藝術創作倚仗電腦,他在展覽場內亦隨時隨地捧着手提電腦,專注地凝視着虛擬世界。他亦擅用社交媒介,以切身經驗來創作。問他網絡與真實的關係,他答到:「網絡比真實更真實!一張網絡上的圖片能說明的比真實的圖片更多--而且別忘了網絡上的圖片可能會永久流傳。」

網絡終究不能與現實脫勾,我們迷信網絡是自由平等的世界,Paolo Cirio 卻刻意撕破幻象。2010年 Paolo Cirio 創作了《P2P Gift Credit Card - Gift Finance》,以創新的互動體制發行虛擬的信用卡及模擬金錢,信用卡沒有利息,普羅大眾也可隨意申請;沒有門檻,藉以重新構築網絡(虛擬)金融體系,重新分配資產。他說:「對我而言,我感興趣的是網絡對社會造成的巨大轉變。包括經濟、政治,以至個人生活與情感等等,其型態都因互聯網而改變及被重塑。我的作品總是在點出其中的變化。」

「藝術家與黑客所做的有相同之處。但我們不止是破壞系統,也在建構一套新的體系與觀點。我一直以來的藝術創作,也希望能揭露大型公司在網絡裏的權力關係,好像 Facebook 及 Google 等。而這些權力關係又如何導致更多國際間的紛爭與歧見,也是我希望探索的問題。」

網絡形塑了足下的世界體系與結構,同時亦牽引出新形態下的罪案,好像黑客(Hacker)也變得普遍。我笑指,新媒體藝術家都彷如「藝術黑客」,入侵網絡的既定秩序,亦將幽微隱密的權力關係,逐一揭示。「的確是,」Paolo Cirio 說到,「藝術家與黑客所做的有相同之處。但我們不止是破壞系統,也在建構一套新的體系與觀點。好像我一直以來的藝術創作,也希望能揭露大型公司在網絡裏的權力關係,好像 Facebook 及 Google 等。而這些權力關係又如何導致更多國際間的紛爭與歧見,也是我希望探索的問題。」

Paolo Cirio 擅於勾勒深埋於網絡的曲折紋理,並將之折斷,還原權力的全貌。我與 Paolo Cirio 談到香港的「網絡廿三條」,他認為政府對網絡的操控,是全球的趨勢,無法規避。二十世紀初,我們以為網絡是最自由的園地,它卻成為權力機關更便利的手段,在生活各個細節上進行監控,無孔不入。最後問他,你對網絡還抱持樂觀之態嗎?他說到:

——「是的。網絡有帶來民主的潛質,能組織及聚合更大的群體。但同時我認為網絡能帶來的自由應是有所限的,例如在公共與私人的界線上應有更具體的分野;而權力機關在網絡上對個人的操控亦應禁止。」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