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張釗維:從印度諸子看中國國學的蠟像化危機

生吞活剝,渾然不知兩千五百年前,這群在中國大地上摩頂放踵、對話辯論的師徒,他們是誰?

張釗維:從印度諸子看中國國學的蠟像化危機
2015年9月13日,印度戈達瓦里河,印度教信徒參與三年一度的大壺節。

近年來,國學熱遍佈中國大陸。從北京中央黨校國學講座、各管理學院國學MBA,到地方上的讀經班、大小書院、三字經、弟子規,上行下效、風行草偃。

論者或謂,這股熱潮,或者是補現行體制教育之不足,或者是補中國信仰空缺之弊端,或者是重建中國文化之根基。這些都有其有的放矢之處,然而,我也經常在想,這樣的國學熱,是重建創發,還是懷舊復古?如果僅僅是後者,那麼其當代生機何在?中國傳統文化經過千百年的流轉演變,到今天,我們能看到的,除了印刷精美的經典文本之外,還有什麼?千百年前,那些創作了文本的、活生生的先輩大師及其生機勃勃的弟子們,如今安在?我們是否只能捧着他們的教誨,反覆背誦直到天荒地老?

以前我在台灣參加一些民間葬禮儀式時,就有這樣的感受。誦經團前來念經超渡,木魚鐘鼓一陣叮咚,點齊三炷清香祭拜,然後帶領喪家與眾人捧着經書「爐香乍熱,法界蒙薰。。。」一路念誦下去。法華經、藥師經、金剛經、大悲咒。。。連續數小時,一切行禮如儀。念到後來,我都不知道自己在念甚麼。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