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北海道東川町:隱身於廢棄小學的北歐風設計生活空間

他們把舊校舍改造成工廠,又陸續增建了咖啡館、麵包坊與食品館,在山林深處打造出一座北歐風格的桃花源。

刊登於 2016-06-02

「北の住まい設計社」在1985年離開都市,搬遷至東川町郊外廢棄的木造小學,把舊校舍改造成工廠與辦公室。攝影:吳永誠
「北の住まい設計社」在1985年離開都市,搬遷至東川町郊外廢棄的木造小學,把舊校舍改造成工廠與辦公室。

是個陰天,停好車走向北之住設計社(北の住まい設計社)的咖啡館,受訪者渡邊雅美站在門口迎接我們。走進室內,光線有些昏暗,但氣氛閒適清靜。雖是平日午後,在二樓咖啡館裏喝茶聊天的客人還是不少。挑高的空間,窗外盡是蓊鬱的綠意。

雖然已是北海道最具代表性的設計公司之一,北之住設計社的位置有點偏僻。它位於接近北海道正中心的東川町,是個人口還不到8000人的小城鎮,距離旭川機場約莫10分鐘車程。因為靠近大雪山麓擁有豐沛純淨的地下水,水質好到無需加工過濾,東川町的當地居民使用的全是地下水,是日本全國唯一一個沒有自來水系統,上水道普及率為零的行政區。

除了水質好聞名於全國,東川町的工藝製作,也有很高水準——這點可能受到鄰近大城旭川市的影響。因為旭川位居北海道中心位置的交通要衝,開拓初期便發掘了豐富優質的林木資源,進而逐漸培植出製造家具的產業。如今旭川已成為日本最重要的家具集散地之一,周邊也形成上下游工廠與專業職人的聚落。所以東川町除了大自然賦予的好山好水,手藝高強的職人,也算是當地特產之一。

四周被森林圍繞,地理位置相對封閉的地點反而讓人更能集中精神製造家具,並且更深刻感受四季與大自然的一切。攝影:吳永誠
四周被森林圍繞,地理位置相對封閉的地點反而讓人更能集中精神製造家具,並且更深刻感受四季與大自然的一切。

旭川周邊是日本著名的家具產地,大小商家行號不勝枚舉,但我們造訪的北之住設計社,依然是個特別的存在。北之住設計社以室內設計起家,後來轉型生產手工及訂製家具,也承接民宅的空間規劃與建造工程。他們在1985年離開原來在都市的據點,搬遷至東川町郊外古老的廢棄小學,把舊校舍改造成工廠與辦公室,又陸續增建了展示中心、咖啡館、麵包坊與食品館,在山林深處打造出一座北歐風格的桃花源。

對北之住設計社創辦人渡邊恭延夫婦來說,當年決定遷居到東川町鄉下,並非出於偶然。三十多年前,算來應該正逢日本泡沫經濟高峰,整個社會瀰漫着用完就丟、貪新厭舊的風氣,渡邊夫婦開始對城市裏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價值觀感到懷疑。大家彷彿都不在乎製造多少垃圾、也沒想到要替未來留下點什麼,曾經設計過一間又一間不斷折舊又翻新的店面,因此愈做愈困惑的渡邊夫婦,於是決定讓手上經營的室內設計公司暫停營業,到北歐旅行一個月,重新思考人生與事業的未來方向。

渡邊雅美。
「北の住まい設計社」創辦人之一渡邊雅美。

北歐式的生活哲學

在北歐的一個月,尤其是住在芬蘭農村的體驗,讓渡邊夫婦找到再出發的動力。

「我們在一個種紅蘿蔔的小農莊住了兩個禮拜,在那體驗了很平淡、樸實卻美好的生活。三餐吃得很簡單,大多是農莊主人自家烘焙的手工麵包,或是院子栽種的蔬果。無論吃穿住等生活上的基本需求都是自己來,幾乎接近一種自給自足的狀態。」與丈夫共同創辦北之住設計社的渡邊雅美,回憶起當年人生大轉彎的契機。

「有一天,農莊舉辦了一場婚禮,沒有豪華的排場,結婚蛋糕、餐點、待客用的起司全都是家庭手工做的,在陽光、綠草地與大樹的包圍下,所有人都笑得好快樂好幸福。我和丈夫站在窗口看着這場婚禮,發現這就是我們想要的了。不再汲汲營營,追求無止境的快速生產和消費,而是跟隨自然的節奏,體驗四季更迭,盡量自給自足,用雙手實實在在的製造物品。並且透過我們做的東西,把同樣的生活理念傳達給更多人。」

這個領悟讓渡邊夫婦看見未來的曙光,回到日本後,決定把公司搬到靠近自然的環境,並且將事業方向轉為製造手工家具再重新出發。不過光是為了尋找夢中的樂土,就花了兩年。

「我們在北海道內看了很多地方,每個物件都有優缺點需要取捨,也曾經想過函館的氣候比較溫暖、或是帶廣、十勝那一帶的平原很開闊,好像也不錯⋯⋯後來透過介紹知道東川町有間建於大正末期、歷史悠久的廢棄小學,優點是距離家具的生產重鎮旭川不會太遠,無論在運輸流通、材料調配上都比較容易。缺點是,要把校舍當成製作家具的工廠來使用,非但教室裏排滿了課桌椅,而且空間又很零碎,真的很不方便。」

從實用的角度來看,興建於1928年、廢棄的「東川第5小学校」,絕對不是理想的選擇。加上地處偏僻,四周被森林圍繞,地理位置相對封閉。30年前渡邊夫婦接手時,這棟老學校不但處處漏水,而且大半還被埋在雪裏。然而這些缺點,後來也成為他們想落地生根的原因。

「我和丈夫都很喜歡樹,尤其是我丈夫,他是個打從心裏深愛着樹木的人。無論對森林裏的樹、或是木頭這種材質,都充滿感情。所以在決定轉型的時候,才選擇要從事木頭家具的製造。我們反對用過就丟的文化,所以希望製造出堅固耐用、只要好好保養,就可以傳承給下一代的家具。」

懷抱着喜愛樹木、愛惜資源的初衷,再回頭想想東川町廢棄的木造小學,渡邊夫婦發現:「兩者之間其實蠻像的。校舍雖然已經老了,好好維護一下還是可以用;在這裏作業確實不方便,但若有心調適還算是個不錯的空間。把這間老學校改造成工廠,本身就是一個最棒的資源回收。而且師傅在這樣的環境底下工作,精神上會更貼近我們的理念。」渡邊雅美一邊回想,一邊斟酌着字句表示,當初做決定並沒有經過太多理性分析,純粹是跟着感覺走,結果發現這所遺世孤獨的廢棄小學,是個很棒的選擇。「後來甚至會覺得地理位置雖然封閉,不過也許封閉可以讓人更專心、更能集中精神製造家具,並且更深刻感受四季與大自然的一切。」

就這樣,北之住設計社在1980年代中期,日本仍處於歌舞昇平、景氣大好的歡樂氛圍中,來到了幾乎快要與世隔絕的東川町郊外,展開不一樣的旅程。

在如此美麗的山林間坐下,望着遠山喝杯咖啡或茶,也很幸福。攝影:吳永誠
在如此美麗的山林間坐下,望着遠山喝杯咖啡或茶,也很幸福。

東川町的世外桃源

「起初只能靠自己摸索,真的蠻辛苦的。我們先從製作戶外家具開始,慢慢做出一點口碑後,才有了代工生產的訂單。也曾經接過做整間戲院座椅那種大量的委託。丈夫甚至為家具上漆而受到職業傷害,讓我們更堅持對塗料進行嚴格把關⋯⋯這樣拼了幾年,終於有了自己的原創品牌,有一次受邀和旭川的一些廠商到東京參加家具展,接着有一些雜誌和書介紹我們對於製作的理念,不知不覺中漸漸打開了知名度。」儘管事隔多年,至今仍可感受渡邊雅美對丈夫為了重新出發努力打拼而傷了身體的往事,充滿疼惜。

也許真是花若盛開,蝴蝶自來。原本只是想在大自然環繞下安靜製作家具,媒體曝光後,竟開始有人千里迢迢跑到深山想參觀工廠,為了服務這些訪客,北之住設計社在舊校舍以外的空地,增建了商品展示的空間;接着因為愈來愈多客人提出在參觀之餘、也希望有地方能坐下休息的建議,才又另外蓋了咖啡館以及其他設施。30年來,北之住設計社成為東川町的世外桃源,每到周末假日,都有絡繹不絕的人潮,有的來欣賞老校舍線條優美的木造建築;有的為了採買附設麵包舖香噴噴的糕點和有機食材;咖啡館的生意尤其好,許多年輕情侶或小夫妻就算沒有預算買家具,但能在如此美麗的山林間坐下、望着遠山喝杯咖啡或茶,幻想一下心中描繪的美好遠景,也很幸福。

「很多發展我們並沒有事先預期,也不是因為想做才嘗試,反而比較像是順着客人的要求,一步一步走到這。」渡邊雅美表示,對於事業的傳承,並沒有過多的強求,反而很豁達地認為,大部分的事業都可以放手讓別人去做。唯有「製造工藝」這個部分,希望能長遠保存下去。北之住設計社想留下來的不是企業組織本身,而是讓手藝得以獲得延續的機制。

每到周末假日絡繹不絕的人潮,有的來欣賞老校舍線條優美的木造建築,有的為了採買附設麵包舖香噴噴的糕點。攝影:吳永誠
每到周末假日絡繹不絕的人潮,有的來欣賞老校舍線條優美的木造建築,有的為了採買附設麵包舖香噴噴的糕點。

供需平衡的職人聚落

當然,要建立這樣的機制,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到東川定居15年後,他們從2000年起跨足到住宅設計與建造,這些都需要優秀的職人配合。渡邊雅美甚至希望合作的職人們都有能力自立門戶,在當地建立一個供需平衡的職人聚落。

「從前製造工藝的傳承,都是師徒制。年輕的時候拜師,到出師以前都要跟着師父吃、跟着師傅睡、也跟着師傅學。自古以來這樣的師徒關係,培養出無論在態度或技術上,真正優秀的人才。在公司的體系裏,師徒制的關係很難體現,但手藝這門學問,實在需要像師父那種權威式的強力領導,才能學到精髓。」

渡邊雅美進一步解釋,因為人有惰性,無論多麼優秀的職人,一旦收編為公司職員領起月薪,心態上就會變成上班族,既無法保有拜師學藝的心態,還會對組織產生依賴,不求進步。自己做,就會想辦法讓效率變好,或是想新點子;在公司底下做,只會重複同樣的方式,很難創新。要想在未來的時代立足,就必須擁有不依靠外力、自食其力的覺悟。

打造職人聚落的想法,一直慢慢在推動。一般職人也許不具備接案、設計,還有處理大型材料的能力,這些便由北之住設計社來提供協助,職人只要專注於製作面,便會有更多時間可自由調配,或鑽研自己想精進的領域。這些理念,渡邊夫婦並不急着到處去說,他們依然像30年前決心出走時一樣,不理會潮流,不嘩眾取寵,沉穩而堅定地走在自己認為正確的道路。

北國天黑得早,離開北之住設計社時天色已暗,還下起綿綿細雨,午後熱鬧的訪客也轉眼不見蹤跡。上車前回頭瞥見就要與暮色融為一體的森林,雨中古老的校舍顯得有些寂寥,卻有股讓人想冒雨再看一眼的魔力。看着這間使用起來不太方便,但也許是最美麗的家具工廠,我想起渡邊雅美說,「無論是做家具或蓋房子,都是為了讓每個使用的家庭,可以簡單、樸實,堅穩地過日子。怎樣讓世界變得更好,是我們想做的事。」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