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Delayed Gratification:高網速時代的慢新聞之道

這是一本「延遲提供讀者樂趣」的慢新聞雜誌,希望新聞工作者能夠擁有充足的時間與空間,而非淹沒在競速賽跑中。

刊登於 2016-03-28

2011年10月3日上午,美國女大學生阿曼達·諾克斯(Amanda Knox)正在義大利法庭內等待最終上訴聆訊,24歲的她被控逼迫英國室友克切爾(Meredith Kercher)加入多P性愛不成,與義大利籍男友索雷西托(Raffaele Sollecito)聯手將其殺害。為此已遭羈押4年的諾克斯,在法庭內激動地以義大利文不斷否認殺害克切爾。

同一天下午,諾克斯重返法庭聽取判決,法官開始一一宣讀罪證,諾克斯整個身子陷入椅子且無法控制地啜泣起來。當法官敲下木槌宣判「有罪」,並以「正義終於得到伸張」做為結語,這讓原來在一旁焦急等待的諾克斯一家人及朋友,全都抱在一起痛哭了起來。受害者克切爾的母親及兄弟姐妹們就坐在幾英呎遠,他們全程面無表情地直視前方,即使悲痛欲絕,也只在宣判的當下瞄了一眼諾克斯的家人。

上述的場景描述,來自英國報紙《每日郵報》(Daily Mail)資深記者的報導,並被上傳至《網上每日郵報》(Mail Online)官網;但文章發佈短短一分半鐘後,事情有了戲劇化的轉折——這些描繪栩栩如生的場景竟然全被推翻。事實上,當諾克斯重返法庭聽取判決時,法官與陪審團宣布當庭無罪釋放,根據英國新聞攝影協會(The Press Associa-tion)對外發佈的報導描述:「在聽完法官宣判後,諾克斯的父母與家人激動相擁,其他到庭的朋友和親戚以手闔嘴,似乎喜出望外。」

但不只《網上每日郵報》,其他如《太陽報》(The Sun)、《衛報》(The Guardian)及電視媒體《天空衛視》(SKY TV)也在自己官網、部落格發布錯誤快訊,後來陸續發表道歉聲明。然而,讓《網上每日郵報》成為眾矢之的的原因,在於他們第一時間捏造過多且錯誤的故事情節,在隔日出刊的報紙上也隻字未提,甚至從來沒為了這篇報導向大眾致歉。

同樣身為新聞媒體,Rob Orchard與友人Marcus Webb創辦的獨立雜誌《Delayed Gratification》反其道而行,選擇在三個月後針對諾克斯謀殺案發表了一篇專業評論分析,邀請到《星期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資深記者John Follins撰文,Follins是在謀殺案進入訴訟後持續追蹤報導的資深記者,在他替《Delayed Gratification》寫下言簡意賅的評析中,突顯義大利法庭審理刑案過程充滿瑕疵,才是讓判決出現大逆轉的真正主因。這篇評論突顯了主打「慢新聞學」(The Slow Journalism)的《Delayed Gratification》,是如何顛覆主流新聞媒體思考邏輯,寧可選擇在新聞最熱的當下,退居一旁觀戰,而非撰寫大量煽情、未經證實的故事。

主打「慢新聞學」的《Delayed Gratification》拉開時空,挖掘真相。設計:Tsengly / 端傳媒
主打「慢新聞學」的《Delayed Gratification》拉開時空,挖掘真相。

為了深究《Delayed Gratification》出其不意的因應之道,我和Rob Orchard相約在倫敦碰面。戴着黑框眼鏡、一頭棕髮的Orchard現身,看來神采奕奕,畢業自牛津大學的他,說話鏗鏘有力,讓人感覺他是那種懷抱着理想主義、充滿一身幹勁,遭遇困難會試圖突破重圍的人。

他主動提及這樁震驚國際的諾克斯謀殺案,「我們經常忘了事實真相是不會在第一時間浮現」,很多時候人們容易在第一時間被事情的表象模糊了焦點,拉開時空後,才逐漸發現真相的另一面。

Rob Orchard也指出,《每日郵報》記者的做法在業界可說見怪不怪,為了搶快,記者經常得事先寫好正反兩種版本的兩套稿子,或做專家學者的預先採訪,錯就錯在記者誤判形勢,還添油加醋地捏造情節,才讓一切一發不可收拾。

此外,隨着近年社交網站影響力逐漸茁壯,逐漸變成讀者追蹤新聞的主要工具。在國外,方便、推文速度快的Twitter變成提供新聞記者新聞與資訊的來源,在台灣,則成了臉書。這些改變迫使傳統媒體也做出因應,包括讓線上記者加入即時新聞的戰場,搶在事發現場第一時間回傳即時訊息,偶爾得兼拍攝影片,身兼多職的後果,就是使得新聞品質逐漸潰堤,卻沒幾個人能夠挺身擋住這樣的潮流。

「我們生產愈來愈快速的新聞產品,記者卻沒有足夠時間產製大眾希望看到的新聞品質」,在傳統新聞媒體價值的驅使下,Orchard與四位夥伴一起創立了《Delayed Gratification》。擁有強大信念的他們,以小而美的團隊作戰方式,透過五人在外的強大社群網絡作為後盾,邀請插畫家、攝影師、資深記者加入撰稿行列。

2011年1月,第一本打着「慢新聞學」旗幟的英國新聞雜誌《Delayed Gratification》於焉誕生。

《Delayed Gratification》藝術總監Christian Tate,創辦人Marcus Webb及Rob Orchard。照片提供:Delayed Gratification
《Delayed Gratification》藝術總監Christian Tate,創辦人Marcus Webb及Rob Orchard。

「Delayed Gratification」字面上的意義是「延遲享樂」,出自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華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著名的「棉花糖實驗」,雜誌借其意來命名,定義這是一本「延遲提供讀者樂趣」的出版品。之所以喊出「慢新聞學」,是希望為「提供新聞工作者在充足時間下擁有產製新聞應有的發揮空間,而不是被淹沒在競速賽跑的比賽裏」理想定調。

「慢新聞學」一詞,並非由《Delayed Gratification》首先提出。早在2007年2月,英國倫敦一所公立羅漢普頓大學(University of Roehampton)英文創意寫作系的資深講師Susan Greenberg便曾在一本英國政治文化雜誌《Prospect》發表了一篇命題為〈慢新聞學〉(slow journalism)文章,她同時也點出,就像有人預言「中產階級的消逝」,未來若想獲得更特別或者奢華的享受,勢必得付出更多一點成本,而這概念也將延伸至資訊的獲得,而這裏的昂貴指的是「時間成本」。

「慢新聞學」借用1986年曾在義大利興起的「慢食」運動概念: 一場為了抗議速食連鎖麥當勞進駐義大利誕生的運動,以提倡細細品嚐食物,喚醒大眾對於多樣性自然食材與飲食文化的重視,後來擴散到全世界30多個國家。

「慢新聞學」與「慢食」兩者都在反抗「快速」所帶來的劇烈改變。愈來愈多獨立記者、獨立媒體為了抵抗這樣的惡性循環,乾脆自己回到數個月前或數年前的事件現場,深入追蹤讓大眾盡可能地看到這些事情後來造成的影響,更在撰稿時強調「身歷其境」,意外地掀起一波「慢新聞運動」。

因此,當《Delayed Gratification》提出「慢新聞學」概念時,已非自創口號。有人說他們將傳統新聞學中的調查報導內涵擴大,更為突顯「個人式」寫作角度,也有人直接將他們歸類為「敘事新聞學」(Narrative journalism):讓記者有足夠時間採訪專家學者意見、當事者說法、研讀資料增益視角、查證證據和交付最後分析,並以個人角度切入提供人省思的視角,這是數位機器也難以取代的新聞敘事法。

「慢新聞學」概念是希望提供新聞工作者產製新聞應有的時間與空間,產製出具新聞價值、值得追蹤關注的新聞。照片提供:Delayed Gratification
「慢新聞學」概念是希望提供新聞工作者產製新聞應有的時間與空間,產製出具新聞價值、值得追蹤關注的新聞。

若是仔細端詳一般大眾每天閱讀的《衛報》、《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一大落一大落的報紙中放滿超過400篇文章,《Delayed Gratification》究竟如何從三個月的海量新聞中大海撈針,我好奇地問Orchard:「難道不會是個令人頭痛的難題嗎?」Orchard搖頭表示「事實不然」,仔細分析大眾每天閱讀的新聞,多數來自公關新聞,有的則是從如推特、臉書等即時互動社群網站抄來,「真正值得注意的新聞,只剩下非常少的比例。」

Orchard說,辦公室擺了兩塊大白板,大家各自將具有潛力的新聞標題寫上去,以「會在酒吧內跟朋友聊起的新聞」為標準,透過民主投票機制,最後篩選出最具新聞價值、值得被留下的新聞,過程全都操控在五位核心成員身上,他們要盡力撇開個人政治立場,透過一再溝通的作業方式進行。

即使如此,我腦海還是禁不住浮現對這樣做法的擔憂,「難道不會擔心沒有新的角度可寫了嗎?」Orchard則不諱言:「經常遇到,這也是做這本雜誌的挑戰。」因此雜誌盡可能以距離事件一段時間後的視角,撥開層層謎團,掌握事件的真正重點,包括追蹤大眾當下沒留意、後來卻逐漸成為影響的細節。

「拉開時空也幫助了我們不少」,Orchard以土耳其西部小鎮索瑪(Soma)採礦場倒塌為例,700多名礦工因電梯失靈被困在深達2公里的礦坑中,爆炸後火勢猛烈導致搜救困難,造成至少近300人死亡,成為土耳其史上死傷最嚴重的礦場災難,也引發民眾不滿上街遊行,逼迫政府允諾發給遭受意外的礦工一筆補助;誰知重新開礦後,不僅工作環境安全未獲改善,這筆補助金也早就煙消雲散,而當時所有媒體早就移開他們的目光。

作為三個月後追蹤報導的媒體,多少能夠拉回社會給予這些議題的關注力,更能夠發揮媒體的影響力,扮演監督執政者的角色。Orchard說:「這就是我們一再重申的『重返故事現場』。」

《Delayed Gratification》也試着尋找貼近生活周遭變化的題材。像是10年前東倫敦麥當勞,晚班員工多數是英國公民,由於雙倍的加班費誘人,即使他們恨透這份工作仍有人搶着做。10年後的現在,卻成了經濟體系崩解、逃避種族主義迫害新移民的「臨時避難所」,所有晚班員工清一色是新移民,成了另一種奇異社會現況。

創辦人Rob Orchard認為新聞報紙或雜誌也需要漂亮的視覺呈現。照片提供:Delayed Gratification
創辦人Rob Orchard認為新聞報紙或雜誌也需要漂亮的視覺呈現。

傳統新聞雜誌似乎都有個固定的樣板,無論是內頁選紙或以紀實攝影、時事插畫作為封面圖像,始終跳脫不出窠臼,獨立新媒體則不斷嘗試打破這些框架。還記得第一次看到《Delayed Gratification》實體雜誌時,雜誌中刊載了塗鴉藝術家謝帕德.費爾雷(Shepard Fairey)、Hush、Pablo Delgado及當代藝術家艾未未的作品,有那麼一時半刻,我還以為這是本藝術雜誌,現在想想覺得這也就是《Delayed Gratification》藉此自我宣示與眾不同的態度。

「從我的角度,沒有任何理由新聞報紙或雜誌不用以漂亮的視覺呈現」,Orchard直白地說,「若你總覺得讀新聞,那些老設計讓文章看來非常乾,通常是因為他們沒有好點子。」他也分析,設計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溝通元素,包括吸引讀者的注意力,第一眼總是決定你和讀者的關係。

為了讓讀者將目光盡量集中在新聞內容,《Delayed Gratification》在視覺上採「減少干擾」方式編排,不排頁碼,只以事件發生年月編輯新聞,下方以時間表作為補述,像是電視新聞跑馬燈概念。此外,雜誌還有另一項祕密武器,就是提供視覺饗宴的「資訊設計」(infographic)。

在西方新聞媒體,資訊設計的使用早就舉足輕重,像是《衛報》便經常以資訊設計圖表來詮釋數據性的新聞。《Delayed Gratification》則更上一層,將資訊設計當成藝術作品來設計,更融入點「英式幽默」。Orchard將功勞全歸於藝術總監Christian Tate,認為他能將複雜資訊轉化成美麗的圖表,利用吸引人視覺感官的色彩圖形結合數據資料,或者將從未有過交集的資料產生關聯,進而啟發讀者重新思索並賦予新聞議題全新的觀點。

藝術總監Christian Tate將複雜資訊轉化成圖表,啟發讀者新觀點。照片提供:Delayed Gratification
藝術總監Christian Tate將複雜資訊轉化成圖表,啟發讀者新觀點。

「老實說,做這本雜誌最困難的不是內容,而是怎麼銷售。人們不想付錢給故事,大家期待所有事物都是免費的。」Orchard及其團隊對此事早有覺悟。

他以倫敦每天清晨及下午都能免費拿取的《METRO》及《London Evening Standard》為例,一般上班族利用通勤的短暫時間閱讀,許多人讀完便擱置在座位上,直到下一位乘客再將其拾起,拿來打發時間,「每個人都說這些新聞都應該是免費的,但他們不去思考這些新聞版面上販賣的多數是廣告。」

對《Delayed Gratification》而言,過去幾年能夠存活,全都仰賴一年預繳57美元、超過五千位以上的穩定訂閱戶,並且盡可能透過網路、部落格宣傳自媒體的這個品牌,包括上網發佈「慢新聞學」的計畫,也大量透過演講、講座宣傳,「我們沒有太多預算在市場行銷建立媒體品牌,這是非常花時間跟金錢的。」

Orchard仍對獨立雜誌的未來保持樂觀,「如果雜誌內容好,只要銷售兩三千本,就可以經營下去了。」雖然可能得要持續維持小量印刷跟銷售數量,但最起碼不需要依賴廣告商來支撐進帳。他強調,即使是英國的主流報紙,現在仍有100多萬人口閱讀,39%的英國人仍會繼續讀報,即使很多人都可以在網路上搜尋到所有資訊,「會說出紙張將死這種話的人,實在沒有什麼邏輯。」

《Delayed Gratification》在創刊號曾寫下這樣的發刊詞:「印刷未死,即使數位世界已有了老謀深算的推特、feeds、部落格及apps,想必還是無法提供翻讀油墨印刷紙張的樂趣。」這反映《Delayed Gratification》堅信自己要召喚的讀者,不僅僅只是還相信調查採訪新聞的閱聽人,還有更多對雜誌、報紙等紙本媒體念念不忘的死忠粉絲。

「我想這將導致人們回頭開始印雜誌,就像大家開始重視黑膠唱片一樣,有很大的市場在那。」Orchard說,他看着下一代,覺得雜誌現在可能已被列入「老時尚」之列,但起碼市場回來了,「或許我們做的事並非會成為主流,但是重要的。」

在Orchard接受訪問的當下,《Delayed Gratification》才與南韓出版社簽下一紙合約,以70%英國版原製內容,再自行增加30%韓國在地新聞出版,這項合約簽訂不僅鼓舞了Orchard,也讓團隊很雀躍,更讓他肯定自己的工作價值,他自豪地說,「做這份工作最棒的事,永遠是當大家帶回好故事,你就是知道讀者會買單。」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