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AlphaGo:贏了人類感覺如何?

小朋友最想向AlphaGo問什麼?會不會是,除了下棋,你平日最愛做什麼?
兒童新聞 家庭 風物

3月15日是一個關乎全人類的大日子,因為韓國棋王李世乭和AlphaGo的人機對奕終告落幕,人工智能程式AlphaGo獲得大勝。假如可以充當小記者,你打算向這位教人跌碎一地眼鏡的圍棋新秀問什麼?

譬如,你為什麼參與這場比賽?

又譬如,贏了人類的感覺如何?

或者問,你喜歡下圍棋嗎?

抑或,這門棋藝對你有何啟發?

還有,除了下棋,你平日最愛做什麼⋯⋯?

嗯,這些問題應該教受訪者非常為難。那末,作為有風度的敗部(即是人類啦),我們不如做點資料搜集,了解AlphaGo是怎樣的對手,也多認識人類以後要面對的挑戰。

AlphaGo是個怎樣的對手?

簡單來說,AlphaGo是由人類研發的人工智能程式(人工智能即是「人造的智慧」,但這「智慧」該包括什麼,大人還在爭論),靈感來源正正是人類的大腦。

我們的腦袋其實是一個網絡,擁有上千億個神經細胞,想像它們是一個個「電掣」,只要按下當中一個搭通電路,連串「燈泡」便會同時亮起,神經科學家叫它們做「迴路」。不同情景會激發大腦按下不同「電掣」;不同的人會按下的「電掣」不一定相同;不同「電掣」又會燃起不同的迴路。

所以大腦迴路千變萬化──它們有多錯綜複雜,人類的思維就有多錯綜複雜。

有人把AlphaGo比擬為「神經網絡系統」,因為它也是一個網絡,當中包含很多部超級電腦和資料中心。此外,除了思考方式受人腦啟發,AlphaGo還具備舊式超級電腦都沒有的關鍵能力:深度的自我學習。

事實上,在跟李世乭對奕前,工程師已經為 AlphaGo上載了很多圍棋高手的3000多萬步棋步,並且讓它進行了2000萬次自我對局——即是自己跟自己下棋。加上去年10月打敗歐洲圍棋冠軍樊麾,這些工夫令AlphaGo在短時間內成為經驗豐富的老手。

直覺和創意輸給深度推算?

話說回來,這並非人類頭一趟在棋盤上成為電腦的手下敗將,早在1997年,另一部超級電腦「深藍」也打敗了當時的世界西洋棋棋王。然而,比起輸西洋棋,為什麼輸圍棋更令人膽虛?

那是因為,發源在中國的圍棋獲尊為人類智慧的殿堂──它歷史悠久,規則簡潔而優雅,棋盤上361個交叉點,加上每步棋200多種走法,帶來的可能性比宇宙原子數量還要多,可謂波瀾壯闊。要在這樣複雜的棋路中取勝,除了精妙的推理和布局外,人們還推崇頂尖棋手的直覺和創意。

可是直覺和創意,不正是人之所以為人所包含的神聖特質嗎?怎麼連它們也要讓路給電腦的「深度推算」?

何況AlphaGo的雄心不只於此。它的開發者便指出,這程式的研發目標遠大於跟人類下下棋而已,還包括其他更廣泛的用途如氣候預測和疫情分析等,希望「藉着提煉人類智慧,帶來更美好的未來」。

慢着,那個未來當中,究竟還有沒有你和我?

有了人工智能,還需要人類嗎?

著名的物理學家霍金說過一句令人相當喪氣的話:"The development of ful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uld spell the end of the human race."(人工智能的完全發展,會為人類帶來滅亡。)

人類最後會不會被自己發明的人工智能取代?很多有智慧的人各有不同說法,現在還沒有人說得準。不過,在人類歷史上,由機器取代人類工作的事件也不罕見,最重大的莫過於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它帶來蒸氣機和織布機等,創造了很多財富,同時令很多人失業。AlphaGo會不會帶來另一次失業潮,把本來由人腦負責的工作都奪去了?

很可能會,只是不知道會取代多少,帶來的好處還是壞處多,也很難說。正如有電郵後,我們都很少勞煩郵差叔叔送信了;用電腦後,我們的字都寫得愈來愈醜,卻可以傳得愈來愈遠。不過按目前的發展看來,電腦始終只能取代人類的一部分工作,可不能取代人類。

這兩者的差別很大啊。

就像文章最初的小記者訪問。在AlphaGo和李世乭之間,只有李世乭能說他熱愛圍棋,只有李世乭才會因為好奇出戰,只有李世乭能在逆境中燃起更強烈的鬥志;只有李世乭才能滿有風度的承認失敗,誠懇地指出「這次人機大戰只是我個人失利,我堅信AlphaGo是有弱點的,只是我沒把握好機會」。

也只有人類才能從這次經驗中反思圍棋,以及反思我們作為人類的內涵和追求。

所以小朋友千萬不要喪氣,記緊把自己為人最珍貴的部分好好珍視,好好發揮,好好建立自己的彈性,學習把機器用好,而不是為機器所用。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