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紛擾的世代,似是而非的價值觀,莫衷一是的說法,讓家長越來越迷糊。我們希望透過一封封給家長的信,集結兩岸三地的智慧,期望為人父母的,可從中找到新的視點,增加大小同行路上的能見度。
爸媽們:
請容我們來做一個生活自我檢視。
作為一個親子體驗活動的策劃人,我每天都接觸很多來自不同階層的家長,尤以中產為多,有男的有女的,大部份都受過高等教育,Master、Double Degree是等閒事。
可是,高薪厚職有沒有為我們帶來悠然自在的生活,周一至周五,我們上班做奴隸,周六日我們是孩子的柴可夫與補習老師。精英軀殼之下,是行屍走肉的靈魂。
我常常想,如果孩子看着自己的爸媽來想象自己的未來,拼命唸書,努力向上,最後的生活不過如此,那麼,這條路還要不要這樣走?孩子從爸媽身上,看不到未來……我們是不是新一代給批評不進取的元兇?
這是現實啊,有什麼辦法!是的,你可以不喜歡你的工作,工作其實是出賣你部份時間來成就你餘下的生活,但至少,你的工餘要活得精彩,找到價值所在。
別用一年360日來做生活奴隸,然後只花5日去旅行豪花做大帝。自問你有多久沒為自己拿過一天假期?
我們寶貴的大假,除了用來監考(監察孩子為測驗考試温習),還可為自己充電,找回自己對人生的想象。
有沒有試過靜下來時,已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
這一切關乎人對於生活的想像力,去旅行一定要坐飛機然後吃喝玩樂嗎?一家狂歡只能去主題公園或室內遊戲場?
我有時會把自己拍的照片拿去跟家長們分享,他們會讚歎那地方好美,不停猜那裏是不是花蓮、濟洲、紐西蘭?其實那片綠不過是南涌、塱原、河背水塘,香港郊區,近在咫尺。
我自小在福建鄉間長大,悶的時候要自己找樂子,不像現在很多家長,小時候已有爸媽打點一切。
我們常說,童年塑做人生,對生活的想象,也源於小時候的經歷。如果小時候只在家,學校與學習中心混,孩子能想象的世界會有多大?
經歷了才會認識,認識了才有感情,有感情才愛想象。我們的教育一直缺少了這一塊,認識社區是在教科書上的課文,白紙黑字的,它不是在生活裏,有温度有情感的。
近年很多幼稚園都喜歡帶孩子外出認識社區,譬如,到超市買東西。我常跟老師笑說,你們的活動很好,但目的是什麼?最想孩子學到的是什麼?「希望他們學到溝通。」
這是很多老師的答案。我奇怪了,到超市購物,除了給收銀姨姨那句多謝,孩子還需什麼溝通呢?如要學溝通,倒不如上街市?
「想他們學購物。」這是另一個指定答案。那就更說不通了,如果要學購物,那逛過超市後,理應到便利店、街市看看,先學格價啊!這才是購物。
實情是,老師自己也缺乏想像,對學習議題、對生活的想象。我們的老師都忙得筋竭力疲了,教學之餘,還要應付校長和家長,日復日的虛耗意志和精力,怎有餘力過生活……要改善香港教育質素,首要還教師生活。
這樣下去,我們將要失去對生活、對這個城市的聯繫,我們失去的,將要遠超我們想象。
無論你的信念如何,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正身處於一個政治社會環境極其獨特的年代,要幫孩子建立他們與土地的聯繫,要建立他們對這地方的歸屬感,這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我深信,曾經跟爸媽到過新界東北,玩過水田運動會的孩子,如果有那麼一天,坐上了發展局局長陳茂波的位置,他的考慮,他的想法,必然不同。
而更重要是,孩子拓闊想像之餘,家長也能把那早已缺乏彈性的橡皮田圈稍稍拉開,從中找到自處的力量,尋找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社區組織「綠腳丫」發起人 柯佳列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