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新年,大江南北吃什麼?6種賀年食物重啟你的味蕾

春節到了,又是鯨吞賀年食品,讓卡路里直飆升的大日子。 童年時,個子小小的,還夠不着圓桌,嗅到一道道香氣四溢的年...
圖:Wilson Tsang / 端傳媒
風物

春節到了,又是鯨吞賀年食品,讓卡路里直飆升的大日子。

童年時,個子小小的,還夠不着圓桌,嗅到一道道香氣四溢的年菜就在客廳裏撒歡兒了;長大了,人的味覺變得挑剔,筷子還沒碰到熱乎乎的年糕,五臟六腑就滿是吃膩的感覺。於是,大家都說年味兒漸漸地淡了。

年味兒還在,只是被尋常熟悉埋掉。重啓味蕾的好奇,讓新味道觸碰舌尖,春節自然是興奮無比。端傳媒記者找到了六種特色賀年食物,這些食物不是五星級酒店的精緻菜式,但一定不是人人吃過;而且吃過的人準會流露一個舒心的笑靨,因為吃到的,是回憶的況味。

吃山西油糕,過年窺探苦歲月

圖:Wilson Tsang / 端傳媒
圖:Wilson Tsang / 端傳媒

香港人過年少不得吃蘿蔔糕、椰汁年糕和芋頭糕,吃到有些人都嫌膩了。

無獨有偶,來自山西大同的璐瑤說,家鄉的人年初一都吃油糕,「用黃米麵粉揉,揉好後把整個麵拿去蒸,就可以直接拿着吃;又可以抓一塊兒扔到油鍋裏去炸,這個時候炸好的是沒有餡的素糕。」

她說,蒸完了的麵可以捏成一個像餃子皮的東西,配上各式各樣的餡。璐瑤如數家珍地說,「三角形的有白糖,圓形的裏邊有豆沙,半月形的有素餡。」「糕」與「高」同音,當地的人還會把糕點放到門頂,取其步步高升、富貴吉祥之意思。

璐瑤憶述,小孩子都偏愛甜甜的白糖油糕,唯有家裏的老人家只吃有點苦澀的素糕。想了一會,她娓娓道來,「可能是因為苦慣。以前家裏很窮,只能買一點兒肉,大家拿自己的糕蘸一下肉汁。」

老一輩的人愛吃素糕,或許是刻意歷經那一段苦日子,提醒自己惜福惜緣,也可能是出於呵護孩子的好意,但願兒孫一輩子不吃苦頭,因為最苦的老人都直往肚子裏咽。

吃浙江醬油肉,目不轉睛看春晚

圖:Wilson Tsang / 端傳媒
圖:Wilson Tsang / 端傳媒

現代人在新年大口吃肉,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膽固醇急增。但對來自浙江溫州的小閱來說,吃肉是一家人團聚必不可少的事,「快到春節時,爸媽會到很鄉下的地方買生的臘肉,然後用鹽和醬油拌在一起,放到陽台曬兩個多星期,家家戶戶都是這樣做。」

昔日吃肉不是容易的事,老人家特別珍惜有肉的機會,因此把豬肉風乾以便保存,並在慶祝春節的時候把它奉為上品。

小閱說得最興奮的,是一家人圍在電視機看春節聯歡晚會,「看電視一般要吃點東西,你又不能吃太飽的東西,就吃這個肉。因為醬油肉很鹹,撕一點吃就可以,邊看邊吃感覺特別好。」

醉翁之意不在酒,一家人看着電視機屏幕的唱歌舞蹈,相聲小品,一顆心在歡聲笑語中變得暖乎乎。

吃湖南臘肉,傳承家族的傳統

圖:Wilson Tsang / 端傳媒
圖:Wilson Tsang / 端傳媒

同樣是肉,饞嘴的睿悅也很興高采烈地介紹老家湖南長沙的臘肉。
據她所說,湖南臘肉的材料是有肥有瘦的五花肉,腌好後在用柴火燒的爐子煙燻個把月,「有煙燻的風味,又能保持肉的鮮嫩味道,不會特別的乾。」

她表示,母親喜歡直接把臘肉跟豆豉辣椒一塊蒸,但她愛用螺絲辣椒炒炒,「我比較重口味,這樣炒很能下飯,像回鍋肉但又不會太膩。」睿悅又說,「好的臘肉能吃出三種感覺:瘦肉鮮嫩,肥肉有彈性,皮的部分有嚼勁,最初有鹹味辣味,嚼到最後有豬皮自然的膠質味。」

雖然她不是很清楚臘肉的起源,但睿悅是這樣看待臘肉與她家的關係,「奶奶前幾年雖然去世了,她做的臘肉已經不在了,但叔叔等人還是會熏一熏,家族的人可能不斷的變,但這個家族的味道還是會繼續保留。」烹調臘肉,應該是家裏一代傳一代的無價寶。

吃吉林餃子,做個幸運的孩子

圖:Wilson Tsang / 端傳媒
圖:Wilson Tsang / 端傳媒

別以為餃子到處都有,就不能成為讓人懷念的賀年食品。

「我這個人比較笨,所以小時候只會搗亂不會包餃子,每次包出來都會破掉。」來自長春吉林的小駱笑着說。北方人愛吃餃子不是新鮮事,但原來當地的習俗要大伙兒在新年當天晚上一起包,十二點的時候一起吃。

餃子承載的是更是滿滿的祝福,因為家裏人還會在其中一個餃子裏把一粒花生或棗包進去,吃到這個餃子的人一年都會很幸運。小駱憶述,「小時候我媽就偷偷做好標記然後把幸運餃子夾給我吃。」

一家人搓搓弄弄,揉揉麵粉,歡度新歲,抽到幸運餃子的人又會咧嘴大笑,餃子賣相普通,卻凝聚了北國的家家戶戶。

吃福州食品,想起根在福州

圖:Wilson Tsang / 端傳媒
圖:Wilson Tsang / 端傳媒

不少人認為中國內地的年菜應該是味道濃烈,辛辣無比的,然而來自宇岸不斷強調,「福州菜以甜著稱,福州給人甜甜的感覺」,讓大家走出這個文化誤區。

他介紹,「每年春節必不可少的是芋泥,先把紫芋放在鍋裏蒸,蒸得非常爛就可以壓碎成泥,再拌上適量的豬油。有些人喜歡把芋泥趁熱吃,有些人則喜歡在冰箱冰一段時間。」

對於在異鄉漂泊的宇岸來說,看到有朋友在手機發了一張福州的食物的照片,思鄉之情就會油然而生,「福州的食物,例如太平燕和糖粿,已經轉化為了一種思鄉的情感。想家的時候,想的是家裏的人,也是像這些食物一樣,構成我成長記憶的點點滴滴。」

吃北京油蝦,看出爺爺廚藝

圖:Wilson Tsang / 端傳媒
圖:Wilson Tsang / 端傳媒

以前有位較年長的北京朋友說過,「北京以前沒有活海鮮,哪能像沿海地區的人那樣,分得清活海鮮跟死海鮮,反正上了桌都是死的。」想不到,屬於新一代土生土長北京人的阿岑卻對海鮮年菜挺有要求,尤其是爺爺烹調的油燜大蝦。

她說,「家裏雞鴨魚肉和皮薄多汁的餃子一樣不少,必不可少的是油燜大蝦。做法雖然簡單,用油煎一下大蝦再撈出來,在鍋中放入番茄醬和白糖,炒出香味,把蝦倒進去加料酒兩分鐘,開蓋倒入蠔油。」

有趣的是,看上去愈容易的菜式愈考驗工夫。阿岑遺憾地說,「我自個兒做了好幾次還是跟爺爺的相去甚遠,問了他,爺爺還是笑而不語。」

想吃鮮蝦就要找爺爺,或許爺爺的這番話是婉轉地提醒,「小孫女,有空要多回家,不要丟下爺爺。」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