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勝」、「味如雞肋的選舉」……艾奧瓦州(Iowa)黨團初選結束次日,中國留學生、希拉莉(Hillary Clinton)助選團隊實習生余冬在朋友圈這樣形容選舉結果。
在這場被稱為大選前哨站的黨團初選中,希拉莉和桑德斯(Bernie Sanders)以49.9%和49.6%的得票平分秋色,希拉莉獲得23張代表人票,桑德斯則得21張。雖然希拉莉在獲勝後自稱「鬆了一口氣」,她的助選團隊卻難掩失望之情。
投票日當晚,余冬與助選團隊成員在結束選區點票工作後,聚集在當地酒吧觀看電視開票直播。希拉莉和桑德斯得票率一直拉鋸, 桑德斯甚至一度追平,在熙熙攘攘的酒吧中,希拉莉助選團隊的士氣格外消沉。
「都沒有人說話了,各自低頭看手機,希望能查到一些積極信息。」余冬回憶說。他與同伴們都為希拉莉僅以微弱優勢勝出感到意外。「贏是贏了,但贏得並不痛快,」余冬說。他和團隊成員們數日來討論助選工作的得失,但得出的共識是: 「已盡全力,問心無愧」。
「我成功『拆散』了一對情侶!」
余冬所服務的選區黨團會議設於縣行政大樓一個寬敞的會議室內,三名民主黨候選人桑德斯、希拉莉、奧馬利(Martin O’Malley)在這裏分設陣營。穿着助選服裝的工作人員在投票當日下午五時開始布置場地,準備為到場選民派發食品和飲料,選民在六時開始入場,七時停止入場,其後開始清點各候選人支持者人數。
「當晚情況非常混亂,出席的選民人數遠超我們預計的數目。」 包括余冬在內的組織服務者本預料約有180名選民到場,但最終共有433人出席。
美國各州的初選制度迥異,民主黨和共和黨的規定也多有出入。艾奧瓦州的民主黨黨團會議流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輪站隊,遊說與第二輪站隊。
投票時,選民並不需要持有選票,只需站在所支持候選人的隊伍中即可。計票方式為原始的「數人頭」,各候選人的陣營互相監督點票。清點人數後,每個選區按各候選人支持者數產生相應比例數量的縣黨代表,縣黨代表進而被換算成州代表數,決出州內勝負並最終折算為全國黨代表大會席位。
值得一提的是,艾奧瓦州的民主黨黨團會議設有「有效門檻」(viability threshold),若某位候選人的得票率低於15%,則不能在該選區獲得任何縣代表人票。
余冬服務的選區是艾奧瓦城中部的第11選區,選區面積不到0.5平方千米,選民以艾奧瓦大學的學生為主,多數為桑德斯的支持者。
余冬回憶,在該選區民主黨黨團會議的第一輪站隊中,有360人支持桑德斯,63人支持希拉莉,4人支持奧馬利,還有9名未作決定的選民。
看到這一站隊結果,桑德斯陣營歡欣鼓舞,希拉莉團隊卻十分焦慮:希拉莉還差3票,才能超過有效門檻。因此,在接下來30分鐘的遊說時間中,包括余冬在內的四人團隊便展開爭分奪秒的「瘋狂拉票」。當然,桑德斯團隊也不甘示弱發表演說,兩隊人馬爭相搶人,黨團會議現場亂如修羅場。
發現以演說的方式拉票效果不佳後,余冬和同伴們轉換策略,開始一對一攻破未拿定主意的選民和奧馬利的支持者(奧馬利已無機會在該選區取得代表人票)。
余冬試圖說服一對關注環境保護和外交政策的年輕情侶,介紹希拉莉作為第一夫人及國務卿,在外交上經驗和建樹豐富,並強調她提出的為100萬戶家庭安裝太陽能電池及財政補貼的政策實際可行,同時攻擊桑德斯在相關議題上的經驗不足、空有口號。最終,余冬成功「拆散」這對情侶,女生決定支持希拉莉,而男生則站在了桑德斯一方。
遊說時間結束時,希拉莉助選團成功爭取到9人為希拉莉投票。余冬形容,那是他助選以來最有成功感的瞬間。「我們的團隊和支持者紛紛擊掌慶祝!我們起碼在這個選區保住了一張縣代表人票。」余冬本希望希拉莉可在其他選區迎頭趕上,繼而拋離桑德斯,然而,晚間開票時,兩人差距並未拉開。
「你再打電話來,我可就要報警了!」
去年九月,在艾奧瓦大學攻讀政治學博士的余冬開始在艾奧瓦州希拉莉助選團隊擔任fellow(實習生)。他說,之所以選擇希拉莉的團隊,一方面是因為希拉莉最接近中間派,與自己的政治取向接近,另一方面,出於政治研究的興趣,他也想一探熱門候選人希拉莉的助選陣營。
八年前在艾奧瓦州「馬失前蹄」的希拉莉,這次吸取了教訓,參照奧巴馬的走基層模式,競選團隊早在去年四月就進駐了艾奧瓦州,是最早進駐該州的候選人團隊。
助選人員的工作包括拜訪大量基層選民,例如跟艾奧瓦大學的學生頻繁聚會,一方面收集學生族群關心的議題,另一方面招募志願者和實習生。「儘管我一開始對助選希拉莉還沒有太大興趣,最終還是被團隊的熱情感染了。」
余冬說,相較之下,學校裏共和黨候選人團隊則顯得較為冷淡。「給我一種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感覺。」共和黨候選人的學生支持者較少,團隊中也鮮見少數族群代表,而希拉莉的團隊更注重種族多樣性,也看中余冬與當地華裔團體的緊密聯繫。通過兩個推薦人舉薦和三輪面試後,他成功加入了希拉莉在艾奧瓦的助選團隊。
希拉莉被普遍認為是對華鷹派,然而,據余冬所說,她的基層助選團隊對中國留學生並不設防。
余冬介紹,400多個實習生當中,有6個華人,其中3人為中國留學生。他與其他實習生一樣,都能接觸到選民資訊數據庫,有相同的工作職責。但是,非美國公民的身份還是帶來了一些障礙:除了沒有投票權外,他也不能擔當助選團隊中的選區領隊。
在助選期間,他曾經跟希拉莉見面合照,並短暫交談。「她比想象中親和。」余冬回憶說,希拉莉感謝他為其助選,稱他在美學習政治學並參與助選是難得的體驗。
希拉莉的州內助選團隊分為三個梯隊,分別是有薪助選人員、無薪實習生和志願者。作為兼職實習生,余冬需達成每週任務要求,包括每週工作20小時以上,至少打200通電話和登門拜訪90戶人家。
登門拉票時,助選人員猶如大陸居委會大媽,逐個登門,出盡渾身解數,力求說動選民。候選人公開辯論後,是競選團隊登門勸說的好時機,他們會詢問民眾的辯論觀後感,並試圖說服選民加入希拉莉的陣營。若居民表示支持希拉莉,他會請他們填寫投票承諾書(commitment card),一個月後再度回訪。如果選民明確支持其他候選人,他會詢問選民關心的議題並解釋希拉莉的立場,若對方態度十分堅決,助選團隊便不會再度登門拉票。遇上未決定會否參加初選投票的選民,若是時間衝突無法出席,他不會再次拜訪;但如果是自稱「對政治無感」,他會苦口婆心說服對方為何此次初選至關重要。
余冬曾遇過態度惡劣的居民,直接將他轟走,還不止一次接到言辭激烈的電話留言警告:「你再打電話來,我可就要報警了!」還曾有居民邊喊「希拉莉是個騙子,我可以投票給任何人,就是絕對不會投給她」,邊把登門的助選人員趕離。
希拉莉抓不住年輕人選票
雖不願以事倍功半來形容,余冬坦言,在學生群體中希拉莉團隊的助選「效果並不太好」。
初選結果調查顯示,在17歲到29歲的選民中,84%都把票投給了桑德斯。余冬分析,桑德斯以免除公立學校學費、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作為主要政見,再加上「在美國掀起政治革命」的豪言壯語,配合「feel the Bern」的強力口號,「在學生群體中極具煽動性」。此外,桑德斯的演講給學生留下「誠實直率」、「不做作」的印象,而希拉莉的演講雖然技巧和內容都成熟,卻多了幾分匠氣。
對於年輕族群的投票喜好,桑德斯曾說:「年輕人是理想主義的,他們看到這個國家的現狀,認為我們能夠做得更好。」希拉莉則在艾奧瓦州初選前的電視辯論中表示,「他們(年輕選民)不一定要支持我,但我會主張他們的利益。」
余冬所在的團隊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想方設法爭取學生青睞。團隊到過艾奧瓦大學每一個學生社團演講,強調希拉莉推動帶薪產假政策來爭取女學生支持,重點說明她對抗氣候變遷的政策更為實用,以吸引關注環境、氣候問題的學生。
然而,最終希拉莉仍在學生族群之戰中鎩羽而歸,助選團隊至今也似乎未有爭取學生選票更有效的方法。相較之下,桑德斯的團隊以較少的經費和人力,輕鬆拿下學生選票,在艾奧瓦州雖未獲第一,卻已打響頭炮。余冬直指,希拉莉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卻未能拉開與桑德斯的差距,「結果可稱雞肋。」
希拉莉如今在年輕族群中的支持度甚至不如自己八年前的記錄。在2008年的艾奧瓦民主黨初選中,奧巴馬在17至29歲選民中的支持率比希拉莉高43%,而在幾天前的初選中,桑德斯在此類選民中的支持率超出希拉莉70%。
更糟的是,希拉莉這一不利情勢恐怕將在其他州的初選中延續。在第二站新罕布什爾州,希拉莉在2008年曾獲得勝利,但當時,60%的18歲至24歲選民支持奧巴馬,在25歲至29歲選民中,兩人支持度相當。最新民調顯示,本次選舉,只有13%的18歲至29歲選民表示會在2月9日的初選中投票給希拉莉,而桑德斯的支持率高達87%。
艾奧瓦初選後,桑德斯陣營士氣正旺,且有望拿下新罕布什爾州初選勝利,而希拉莉則在接下來的南卡羅來納州和內華達州民調遙遙領先。在有「超級星期二」之稱的3月1日,15個州將同時舉行初選,兩人將再決高下。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