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一個說法,銀行前、公園裏的長椅上若是安置了多個扶手,安置者大概是在有意識地防止無家可歸的人在此留宿。如果城市裏每條路,每張長椅的設計都影響着人們的生活方式,我們會在這個共同居住的大「屋」裏,放置些什麼「家具」?有些建築師或許致力於設計台北101或者香港中銀大廈這種地標式建築,還有些卻在為這間「大屋」規劃各種公共空間,在賣蔬果魚肉的街市、人來人往的碼頭、地鐵站和大學校園等地方傾盡心血。恩里克.米拉列斯( Enric Miralles )和貝娜蒂塔.塔格里亞布( Benedetta Tagliabue )夫婦兩人就是後一種建築師。
1994 年,這對西班牙夫妻檔建築師將兩人名字的首字母合在一起,命名了自己的建築事務所── EMBT 。事務所設計了 2015 年米蘭世界博覽會 Copagri 企業館“ Love IT ”, 2010 年上海世界博覽會西班牙館,但更多的是對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自建立以來, EMBT 獲得了各種國際獎項,但在香港卻少有人知道他們的名字。或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如今 EMBT 來到香港,在香港知專設計學院( HKDI )展出事務所 10 件市區更新項目。展覽有模擬圖,還有一批從未公開展出過的圖則、原稿、拼貼和模型作品。
展覽分為兩個區,「內陸」和「沿海」,分別對着展廳的兩個大門。若走進了「內陸」區的大門,首先看到的就是巴塞隆拿的聖卡特納市場( SANTA CATERINA MARKET )在 Peri 地區的原版模型。那些大大小小的區間,劃分著人們的生活空間,許多時候,你的生活就是在建築師的規劃中,而又因生活本身的質地和不可預測性,與那規劃之間產生一種特別的關係。
不同於一般的建築模型,除了對聖卡特納市場的設計,這個 1997 年的模型還有很大部分是對市場所在 Peri 區環境的還原。它細緻地重建了市場周邊的環境,房屋的高低是多少,每條街巷大概多寬多長,周圍的建築各自是什麼形態。有的房屋上甚至還可以看到窗戶和大門的設計。聖卡特納市場是為了在這個區內生活的人們而設計的,這點不需要任何語言的贅述,參觀者一看便知。
聖卡特納市場的建造頗為一波三折。從 1997 年當地政府為其展開改造設計比賽,到 2005 年完工,在這近十年的時間,聖卡特納市場和 EMBT 都發生了重大變故。在聖卡特納市場開始動工改建的時候,基地上發現了重要的考古遺蹟。從大約 4000 年前,青銅器時期的留下的殘骸到 13 世紀的多米尼加修道院( the Dominican monastery of Santa Caterina ),這片土地下埋藏了巴塞隆拿歷史上的很多重要事件。於是 EMBT 重新設計,將挖到的遺蹟保留,專門做出一個空間,讓人們可以看到這段歷史。
2000 年,設計修改完成,終於要重新動工時, 米拉列斯罹患腦瘤病逝。不知是否天妒英才,這位天才建築師逝世時只有 45 歲。塔格里亞布從此獨自帶領團隊。她繼續完成了他們共同的設計項目,也不斷接受新的項目,通過設計活化世界上的城市。兩次世界博覽會的場館設計就是在她的帶領下完成的。這次她帶領團隊在香港舉辦展覽,也是對 EMBT 文化的宏揚。
這次的展覽不僅在內容上通過模型、圖紙的陳列,讓觀看者感受到 EMBT 實驗和實作的精神,布展的方式也是基於他們的創意。展架不是一塊塊直板,而是波浪形的架子。讓圖片可以高高低低,或前或後的擺放。有一個角落像是問號的那一勾,裏面放了聖卡特納市場改造重建前後的對比圖片,還在四周好似隨意掛了些周圍街區的照片,讓人在看着聖卡特納市場的變化時,也可以用餘光感受到整個街區的氛圍。這樣的展示讓觀看者不再是單純對設計進行學習,而是對創造的感知。跟隨着展板的流線,讓思緒也飄揚。
每座城市的每一分每一秒好像都在經歷改造,或許是通過居民的一投一足,或許是通過地盤工人的咣咣噹噹。然而我們是否知道自己在建立什麼樣的「屋」? EMBT 似乎在帶領我們思考,我們住的這間「屋」有沒有記錄我們走過的歷史,「屋」的角落有沒有激發城市未來的發展,而我們又怎樣可以建一間更好的「屋」。畢竟這間「屋」裏住的是我們大家。
Urban Regeneration -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日期:即日起至2016年2月26日
地點:香港知專設計學院 – HKDI Gallery 將軍澳景嶺路 3 號(調景嶺地鐵站 A2 出口)
網址:www.hkdi.edu.hk/hkdi_gallery/2015/embt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