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一个说法,银行前、公园里的长椅上若是安置了多个扶手,安置者大概是在有意识地防止无家可归的人在此留宿。如果城市里每条路,每张长椅的设计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会在这个共同居住的大“屋”里,放置些什么“家具”?有些建筑师或许致力于设计台北101或者香港中银大厦这种地标式建筑,还有些却在为这间“大屋”规划各种公共空间,在卖蔬果鱼肉的街市、人来人往的码头、地铁站和大学校园等地方倾尽心血。恩里克.米拉列斯( Enric Miralles )和贝娜蒂塔.塔格里亚布( Benedetta Tagliabue )夫妇两人就是后一种建筑师。
1994 年,这对西班牙夫妻档建筑师将两人名字的首字母合在一起,命名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 EMBT 。事务所设计了 2015 年米兰世界博览会 Copagri 企业馆“ Love IT ”, 2010 年上海世界博览会西班牙馆,但更多的是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自建立以来, EMBT 获得了各种国际奖项,但在香港却少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如今 EMBT 来到香港,在香港知专设计学院( HKDI )展出事务所 10 件市区更新项目。展览有模拟图,还有一批从未公开展出过的图则、原稿、拼贴和模型作品。
展览分为两个区,“内陆”和“沿海”,分别对着展厅的两个大门。若走进了“内陆”区的大门,首先看到的就是巴塞隆拿的圣卡特纳市场( SANTA CATERINA MARKET )在 Peri 地区的原版模型。那些大大小小的区间,划分着人们的生活空间,许多时候,你的生活就是在建筑师的规划中,而又因生活本身的质地和不可预测性,与那规划之间产生一种特別的关系。
不同于一般的建筑模型,除了对圣卡特纳市场的设计,这个 1997 年的模型还有很大部分是对市场所在 Peri 区环境的还原。它细致地重建了市场周边的环境,房屋的高低是多少,每条街巷大概多宽多长,周围的建筑各自是什么形态。有的房屋上甚至还可以看到窗户和大门的设计。圣卡特纳市场是为了在这个区内生活的人们而设计的,这点不需要任何语言的赘述,参观者一看便知。
圣卡特纳市场的建造颇为一波三折。从 1997 年当地政府为其展开改造设计比赛,到 2005 年完工,在这近十年的时间,圣卡特纳市场和 EMBT 都发生了重大变故。在圣卡特纳市场开始动工改建的时候,基地上发现了重要的考古遗迹。从大约 4000 年前,青铜器时期的留下的残骸到 13 世纪的多米尼加修道院( the Dominican monastery of Santa Caterina ),这片土地下埋藏了巴塞隆拿历史上的很多重要事件。于是 EMBT 重新设计,将挖到的遗迹保留,专门做出一个空间,让人们可以看到这段历史。
2000 年,设计修改完成,终于要重新动工时, 米拉列斯罹患脑瘤病逝。不知是否天妒英才,这位天才建筑师逝世时只有 45 岁。塔格里亚布从此独自带领团队。她继续完成了他们共同的设计项目,也不断接受新的项目,通过设计活化世界上的城市。两次世界博览会的场馆设计就是在她的带领下完成的。这次她带领团队在香港举办展览,也是对 EMBT 文化的宏扬。
这次的展览不仅在内容上通过模型、图纸的陈列,让观看者感受到 EMBT 实验和实作的精神,布展的方式也是基于他们的创意。展架不是一块块直板,而是波浪形的架子。让图片可以高高低低,或前或后的摆放。有一个角落像是问号的那一勾,里面放了圣卡特纳市场改造重建前后的对比图片,还在四周好似随意挂了些周围街区的照片,让人在看着圣卡特纳市场的变化时,也可以用余光感受到整个街区的氛围。这样的展示让观看者不再是单纯对设计进行学习,而是对创造的感知。跟随着展板的流线,让思绪也飘扬。
每座城市的每一分每一秒好像都在经历改造,或许是通过居民的一投一足,或许是通过地盘工人的咣咣当当。然而我们是否知道自己在建立什么样的“屋”? EMBT 似乎在带领我们思考,我们住的这间“屋”有没有记录我们走过的历史,“屋”的角落有没有激发城市未来的发展,而我们又怎样可以建一间更好的“屋”。毕竟这间“屋”里住的是我们大家。
Urban Regeneration -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日期:即日起至2016年2月26日
地点:香港知专设计学院 – HKDI Gallery 将军澳景岭路 3 号(调景岭地铁站 A2 出口)
网址:www.hkdi.edu.hk/hkdi_gallery/2015/embt
读者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