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堅尼其實是個動詞

關於比堅尼的 topsecret ,其實是如何以最大的理性來製造最大的感性,以及如何保持遮蔽與裸露之間最大的張力。
風物

[ The Sea 海洋專題 ] 入水出水,身體是我們與世界打交道的媒介。最好的海水體驗,該是裸泳吧。但加上一些什麼,自然是bikini。看與被看,性感自何處來,身體屬於自我還是世界的風景?海洋專題裡,我們談哲學,走訪設計師,也去觀察今夏的fashion趨勢。Philosophy of Bikini,熱愛海洋的一種方式。

Brigitte Bardot 在 1952 年 The Girl in the Bikini 電影中的劇照
Brigitte Bardot 在 1952 年 The Girl in the Bikini 電影中的劇照

熱到爆炸,以為是跟陽光玩遊戲,查實是被陽光玩到死。為了防曬黑,怕有雀斑,結果在三、四年前在大陸大媽身上出現的「臉堅尼」(facekini),終於在赤柱正灘和深水灣泳灘一帶登陸。此堅尼不同彼堅尼,於是媒體嘩然,本土怒吼,少女尖叫,亞叔無語。我,就是這個對住臉堅尼,就變成了燥乾的芽菜的哪個阿叔。

如果上世紀最偉大發明之一是口服避孕藥,我想比堅尼都應在此列。今天,海灘能夠成為人人鍾意的地方,因為那裏有陽光(sun)、沙灘(sand)、大海(sea),還有比堅尼所代表的性(sex)。這三塊布,四條帶,合共僅僅只有 30 英寸的泳裝,在海邊展示出肆無忌憚的性感,不停地革命着我們的身體,展示出自由和解放的精神。

less is more,生命中的坦然

我們都知道「比堅尼」其實是個怪裡怪氣的名稱。話說在 1946 年,美國在大平洋上一個叫比堅尼的小島進行原子彈試驗,震驚世界,小島馬上成為矚目之地。在試爆後的十八天,法國巴黎的一位泳裝設計師跟所有設計師(Louis Reard)一樣,都有着一個老毛病,就是忘了時間,總比世界跑先一步。她竟然橫空推出了一款新式泳裝。它小得不能再小,僅僅罩着乳房,背部除了幾根幼繩外完全裸露,以便最大幅度露出臀、腿和大髀。它的小巧玲瓏,叫當時巴黎的許多專業時裝模特兒都望而生畏。幸而,一位風塵女子勇敢挑戰傳統,穿上泳衣任君拍攝。結果,新式泳衣震動了世界,其震懾力不下於比堅尼島上的原子彈自爆。人家索性將此泳裝與小島,稱為比堅尼。

以三塊布四根帶裝飾自己身體,在陽光下展示輕盈的體態,在點線面的分割下,若隱若現地散發出肆無忌憚的性感。作為泳裝,不愛那麼多,只愛一點點,一面固然叫人擔心隨時春光乍洩,一面又體現了 less is more 的美學精神。自橫空出世開始,它始終在遮蔽和裸露的矛盾中不斷創新、昇華和成就自己。從設計角度來看,它用布最少,效果最好,讓穿上的女性明白,最美的其實是自己的身體,是自信和勇氣,是生命中的坦然。不過,要設計到恰到好處,非花上最大的腦筋不成。關於比堅尼的 topsecret ,其實是如何以最大的理性來製造最大的感性,以及如何保持遮蔽與裸露之間最大的張力。羅蘭巴特曾經說過,女人在脫掉最後一件衣服的那瞬間,便完全喪失了性感。真正的美麗是一種能夠引起進一步的美好想像的展現,是一種近在眼前又未能實現的可能性。比堅尼,正是這種理智與感性交合而生出的可能性的成功例子。

正經慣了就要放縱,遮掩慣了就要裸露。如果衣服代表了日常生活的禁忌,穿上比堅尼不啻是名正言順、明目張膽的脫序、越軌、逃逸。

對於比堅尼這一件神器,更多人說的是它的「性感資本」(Erotic Capital)。美國社會學家 Catherine Hakim 在其著作 Honey Money:The Power of Erotic Capital 中,提出「性感資本」此概念。 所謂性感資本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性吸引力,是一種與經濟水平、個人成功、教育和社會關係等一種重要的資產,而良好的外貌和魅力可以幫助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甚至賺取比相貌平庸者高出百分之十至十五的收入。正因為美麗和俊俏都是一種稀缺的資產,所以才值得我們汲汲營營。比堅尼使女性身段的優美線條越來越受重視,也使人們對身體美學越來越苛求──圓潤的被視為愚鈍,而纖瘦結實的才得到認同。難怪穿得起比堅尼的女性,認為比堅尼的語言是驕傲,更甚於是情色。

創造性破壞,選擇做回自己

比堅尼經常與情色有關。甚麼是情色? George Battaille 的經典著作《情色論》告訴我們,情色源於禁忌,是人類面對禁忌的踰越舉動。這位奇人原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一道想當傳教士,但後來卻成了一個批判天主教最有力的人,並寫了很多離經叛道,荒誕不經的情色文學。他以為,傳宗接代的性行為不等於情色。它絕不會讓人興奮,反而有禁忌,才有情色。為什麼情色來自禁忌呢?Bataille 說,為了生存,我們必須工作,不斷賺錢來保存生命。但工作有兩大敵人,一是死亡,一是性愛。死亡,不用說了,連命都保不住,何來講其他。至於性愛,做愛不做事,使人脫離日常生活,為了追求快感,無限制地消耗體力和精力。所以為了工作和生存,只好把死亡和情色作為禁忌。而當我們在特定的條件下可以破例不用敬重禁忌,反而踰越禁忌的時候,生命就起了變奏,就感到自由。正經慣了就要放縱,遮掩慣了就要裸露。如果衣服代表了日常生活的禁忌,穿上比堅尼不啻是名正言順、明目張膽的脫序、越軌、逃逸。是故我們常常聽到,選擇比堅尼,就是選擇做回你自己──不用再抑鬱自己的身體,以及情慾,看與被看都變成一種選擇,一種溝通,一種對正常生活的封閉結構的創造性破壞。

比堅尼其實是一個動詞。它是一種泳裝,在海邊度假的必備服飾,不過它比任何服飾都更突出地超越了其本來的實際功能,成為文化概念的活語言。它時而革命,時而遊戲,時而潮流。但千萬千萬不要成為面罩。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