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閱讀,我的勞動:「亂入」圖書館的館員自白

在知識的海洋裏,我是圖書的搬運工,讀者的服務員,閱覽室的看管人。
荃灣公共圖書館的圖書管理員。圖:端傳媒

【編者按】「其實你返工有咩做㗎?」——這個問題,你有問過別人或被人問起嗎?

這個來自日常的問題,啟發我們開啟「返工這回事」這個新欄目。在當代社會,工作主宰我們的生活,既定義個人的身份,亦維繫社會的「正常」運轉,但在「隔行如隔山」的區隔中,我們並不容易看見彼此——從恆常的工作勞動,到行業內的語言詞彙、職場文化、人際關係、性別分工、權力層級以至價值體系。藉此欄目,我們希望打破邊界,深入聆聽多位「打工仔」的行業見聞,不但走進社會各行業的「貼地」日常,亦從職業的視角觀照當代社會的切面和現象。

本文作者兼職五個月圖書館員,在這份薪水不高、勞動繁瑣的工作中,她帶我們走進社區公共圖書館的世界。從學習安放圖書和報刊,到反思香港公共圖書館的不足,本文提供來自圖書館館員的視角,述說圖書館館員的工作日常,並思考何為圖書館,圖書館的角色又是什麼。

輕而易舉的 「理想工作」

去年九月份,我和編劇朋友吃午飯時,聊起理想工作。自小學習跳舞的她說想去主題公園跳舞。我說我要做圖書管理員兼自由撰稿人。

那時,我正因自己的全職媒體工作倍感壓力——除了工作量大,還有不工作時腦海中仍為之掛神的心力損耗,焦慮約不到受訪者,故事不能準時出街,還有從工作延伸出來的人事和社交。

心裏盤算的是:好像很難通過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在香港過一種寬裕的生活。但圖書管理員似乎是一份不會有工作焦慮的體力活,再加上自由撰稿人的收入,兩份薪水加起來便無經濟負擔,又能擁有體力、腦力勞動的平衡,且工作內容我都喜歡,簡直完美!

不過我從未做過圖書管理員,只知道毛主席做過這個工作。他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做管理員,讀了很多馬克思主義的書。金庸也在做圖書管理員期間飽讀西方文學。由於小時候我家開書店,我也遍覽各種兒童小說,至今都懷念那時讀鄭淵潔、楊紅櫻的沉浸。這一切都令我對在圖書館工作非常嚮往。

既然有所衝動,那就立即行動——在討論的當場我和朋友就在谷歌輸入關鍵詞,結果在一個招聘網頁看到「圖書館資料整理員」這個崗位。工作地址竟還是我家附近五分鐘路程的公共圖書館!

網頁上面直接寫明薪資:40-44港元/小時。職責包括整理圖書館資料、分類、排序上架、清潔消毒書籍及運送等體力勞動工作。既然是按時薪,那應該能接受兼職館員?我即刻點了網頁上的「申請」鍵,就跳轉到一個WhatsApp對話框,裏面自動生成文字,幫我報了名。

過了四天,朋友問起圖書館工作申請的後續。沒後續,我也沒認真為此準備簡歷呀。她讓我在WhatsApp再問一下。想到發個信息也就是一秒鐘的事,於是我問了:「請問你們還招這個崗位嗎?」

幾小時後,收到對方回覆:「我係XX嘅同事,以下係簽約嘅安排……」我略感驚訝,這就直接叫我去簽約了?不需要核實任何資歷嗎?

原來這是給圖書館承辦招聘工作的公司,簽約那日我和另外兩位中年婦女交身份文件、接收圖書館給我們準備的工作證和藍色背心制服,制服背面寫著「香港公共圖書館服務承包商」。招聘公司的人給我們派了行為守則,如「竭力執行職務,令上司滿意」,「以謹慎盡責、謙恭有禮、樂助他人的態度提供服務」等。同時,公司也做了簡單培訓,比如告知我們公共圖書館的報紙不可借閱、但過期雜誌可以;中文書編號是數字、英文書是字母等。

當場就簽了工作合約,我從未經歷過這麼快速的入職。

中央圖書館的兒童圖書館。圖:端傳媒
中央圖書館的兒童圖書館。圖:端傳媒

圖書館的一天始於報

香港十八區,共有71個公共圖書館和12個流動圖書館。按架構由上往下依次是中央圖書館、主要圖書館、分區圖書館、小型圖書館和流動圖書館。分布下來,約每20萬人口就有一個分區圖書館,40萬人便有一個主要圖書館。

我所在的這個分區圖書館是區內三間分區圖書館之一,坐落在八層樓高的市政大廈內,這種市政大廈也是香港特色,一到四樓是街市和熟食中心,五六樓是自修室和圖書館,頂層則是體育館。這種設計下,師奶商販、長者學生共用一個電梯,穿梭於同一空間,甚至有區外的人會特地搭車來買菜,很難令人聯想到是讀書之地。圖書館並不大,主要分為六樓的兒童圖書館、多媒體閱覽室和報刊閱覽室,往下一層是成人圖書館,還有五樓的學生自修室。

或許因為圖書館管理員多數為兼職,圖書館每個月要報更表,我初次報更表,報了那個月的週末和假期。我們這個崗位的簡稱是LMMA(Library Material Maintenance Assistant),中文名叫圖書館資料整理員,著藍色衫。往上一級是LMMS(Library Material Maintenance Supervisor), 即圖書館資料整理主任,著深紅色衫。

第一個上班日,圖書館資料整理主任K伯給了我一雙工作手套,便讓另一兼職同事C帶我熟悉環境和流程。C是一個高高瘦瘦的女生,在讀職專,話不多,抽電子煙。我在圖書館工作的幾個月裏,迎來送往不少LMMA同事,她們中有不少是學生,也有已退休的前大學圖書館職員。但同事之間交流甚少,有些就只見過一面。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C,不僅因為她是第一日帶我熟悉流程的人,還因她氣場清冷卻頗講義氣。有次職員要抽查我們新冠病毒檢測棒,我沒帶,她當場幫我「作假」,拿她多餘的檢測棒給我寫上日期,順利過關。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圖書館資料整理員工作也遵循這樣的時鐘規律,開館上報、閉館收報。

中央圖書館的報刊閱覽區。圖:端傳媒
中央圖書館的報刊閱覽區。圖:端傳媒

每天上午到館簽到後,第一項任務便是在報刊閱覽區整理報紙,更新時間軸上的報紙,首先將前日的報紙收起,再把前一天的報紙放在「昨天報紙區」。當日報紙來時並不是完整疊好的,我們要將版面合併、分類整理,用釘書機釘上、刻章、上報紙棍,再上架到今天報紙區。這是門面的工作,在後台還要將多餘報紙和前日報紙收到置物間,再次歸類整理。通常在這個置物間書架上,每種報紙會留兩份、保存一個月,此後這些報紙便要被移入另一頭的置物間。

中央圖書館的報紙區有不少中國內地的報紙、還有尼泊爾、巴基斯坦等國家的。我工作的這間圖書館並沒有齊所有在港發行的報紙,中文報紙只有《信報》、《香港經濟日報》、《大公報》、《文匯報》、《東方日報》等,英文報則有《南華早報》、《金融時報》、《虎報》。

報紙整理工作必須要在半小時內完成,確保開館五分鐘前一切準備就緒,公眾能讀到新鮮滾熱辣的當日報章。在圖書館資料整理主任同事帶領下,我們幾個人合作效率已非常高。在多數早上,我都負責給報紙上棍。K伯教我如何找一個桌子、把棍子有序放置,再在另一個桌子把報紙上棍,就不會幾份報紙弄亂,做事更有章法。

最初,我連拆解一個報紙棍的按扣都笨手笨腳,耗上幾十秒,上棍可能上了報紙的反面,刻印也刻得歪扭沒有對齊。每日收報紙時,我們也要考慮第二日上架的同事可減少走動路線,把報紙棍放在最接近報紙架的桌面。

圖書館整理員的工作簡單,但每樣事情,把它幹好並非信手拈來,老員工有自己的思考和經驗之談,知識和智慧無處不在。

一些已經不再存在的報紙,還能在這裏發現蛛絲馬跡。2021年6月《蘋果日報》停刊,因涉《國家安全法》香港公共圖書館將所有實體蘋果日報下架,到2022年,公共圖書館將電子剪報「慧科」(wisenews)裏《蘋果日報》也全部刪除;但在這裏,還能找到那些再也用不上的棍子、置物房間書架上《蘋果日報》的字樣。

當然了,不僅是報紙,香港公共圖書館原有一系列前媒體人、前大律師、政治學者等的書現在也已下架。現在,館方已設立「收集圖書館館藏意見」渠道,邀請市民通過表格或電郵舉報危害國家安全等不良書籍。

中央圖書館的圖書館管理員。圖:端傳媒
中央圖書館的圖書館管理員。圖:端傳媒

圖書館的整齊勞動:拍架、讀架和上架

早上上完報紙,有時我會被叫去「拍架」。圖書館整理工作包括拍架和讀架。拍架通常是在剛開館不久,還沒多少讀者時,將打橫臥倒的書立起,把書架上的書拍齊,並對準書櫃每格前沿線。如果說拍架是瀏覽式整理,那麼讀架就是非常細緻地一本本看每本書上的編號,看有沒有放錯位置的書,把它們「歸隊」。這是個耗時工程,有時一個鐘頭讀不完兩行書櫃。

上架也是我的工作。一般來說,讀者從書架拿書閱讀,並不要求他們原架放好,而是可以放在收書櫃裏。只要閱覽室有人,便會有一堆閒置書(兒童圖書館尤甚),即讀者放置在館內收書箱和其他地方的書。正常是半小時就要在閱覽區收一次書,如果書多,就要用書車把一疊疊書收到職員間,將它們按分類整理好再上架。還有一部分需要上架的書,是讀者通過特快歸還渠道還的書。這些書要先用消毒水擦拭再過磁(用於防盜),才能上架。職員間裏一切都設置得有條理,每個書車上都掛有不同顏色牌子,區分已消毒未上架的、未消毒未上架等。

有時候上架時會「爆架」,即書架無空位再塞進多餘的書了。這時候可以看前後兩排可否移動,或等圖書館資料整理主任抽走部分書。這是比拍架、讀架和單純上架更耗體力的工作,另一項體力活則是圖書轉運,處理要寄出及收取的資源,包括裝箱及拆箱。香港公共圖書館是一個整體的系統,讀者可以在中央圖書館借了一本書,而在另一個地區圖書館歸還,這時候要把「他館」的書籍按地區分出來、寄回去。港島、九龍、新界和中央圖書館都會有不同顏色的紙標記。

拍架、讀架和上架這些工作都倚賴圖書如何分類。多數人只知道圖書館的書,英文按字母順序A-Z、中文按阿拉伯數字由小到大分。這種分類方法的學名分別叫做杜威十進分類法和劉國鈞中國圖書分類法,有專門的圖書分類和排架表。比如中國圖書分類法中,100類(即索書號上前三位數字)都是哲學書、而我們工作人員整理書時會把857小說類、889翻譯小說這兩類單獨列出來。另外特大書籍也會有不同的字母作為標示,通常單獨整理。書碼前面有J的則是指兒童書籍,JJ則是指幼兒書籍。還有許多書是放在展覽架或其他不按序號標記的書架上,比如《老鼠記者》系列,《植物大戰殭屍》等漫畫。這就要靠同事們去記憶有哪些系列、書名,而不是按照書上的索書號擺放,也是新人最開始容易犯錯的位置。

在給圖書上架時,不時有讀者跑過來問,某某書在哪兒。有些讀者不熟悉如何檢索圖書,有些則是直接拿著索書號卻尋書未果。其實,後面這種情況,要麼是書被放錯在附近位置,要麼是被當成閒置書收到置物間準備上架中。

對於兼職員工來說,要不要幫助讀者找書有時是一個難題。有次我正在協助讀者在電腦上檢索,卻被告知這讓另一層級的圖書館同事負責就好,大概是擔心會影響我們原本的工作進度。畢竟我們工作是嚴格計時,只有喝水或去廁所的幾分鐘休息。不過後來我們又被告知,有讀者投訴在詢問圖書位置時,工作人員態度敷衍。對我們來說,如果能幫讀者提前預約圖書就沒有這個問題。

在香港,讀者花三塊三毛錢便可預約一本書籍,要求該書送到特定的圖書館。我比較樂意做這件事,不像收書上架那般不斷循環往復,還可滿足私窺慾——看下讀者都預約些什麼書,想像他們的生活是怎樣。在圖書館工作的這些日子,我發現哲學書流動率較低,實用類比如旅遊書、英語口語書、Office軟件教學倒蠻高,小說類要屬亦舒的被借閱最頻繁,且每次都是一借數本。

除此以外,我的工作還包括給新書貼上本館的印章、以及貼借書紙。貼的位置、力度也都需小心準確,如果貼偏了,同事就會嘆氣,說我們會被館方投訴。有同事還試過給新書包書皮,則更考驗心細手巧。

不過,我最主要的工作還是推著一車書的書車上架。當時鐘指向半點時,比如十一點半,就要推空的書車去閱覽室收閒置書,然後把他們分好重新歸到書架上。在兒童圖書館總是擺完一堆閒置書,又有一堆閒置書,我想起西西弗斯推石上山、石頭滾下又堆、堆好又落。

某種程度上,圖書館資料整理員的工作的確是我之前想像的,不用費腦、無壓力的體力活。但當中我也犯過不少小錯,有一次我把書車用專用電梯從兒童閱覽區運到成人閱覽區後,忘記關上電梯門。同事後來告訴我,電梯門不關,有小孩進去要怎麼辦?幸運的是,我週六日跟的上級同事K叔和David哥都非常通情達理,總是平易近人地告知,應該怎麼做不應做什麼。記得有次,K叔教我如何高效掃描書籍時說:「我講的你不要全部都聽,你諗下,覺得啱的就聽,唔啱的就唔聽,我們呢度很民主的。」我當下感動,也真心認可他教我的那些工作方法。而在以前的工作中,老闆會說:「你是這裏資歷最淺的,你卻在內容上跟我們argue。」

有趣的是,圖書館的工作是關於整理和組織,這也令我更覺察在日常的家務勞動中如何做好整理。在洗衣服晾衣服時便想,我要怎麼安排流程才是最方便和快捷呢?

駱克道公共圖書館的報刊閱覽區。圖:端傳媒
駱克道公共圖書館的報刊閱覽區。圖:端傳媒

作為社區文化空間的公共圖書館

可能與這個分區圖書館位置有關,在工作的這些日子裏,我看到在圖書館流連的多是滿頭白髮的老人,他們在報刊區和成人圖書館讀報、翻閱書籍,也有穿著相對隨便的人在側邊座位戴著耳機玩手機。兒童圖書館裏父母帶孩子來找書、看書,還有中小學生在桌椅區做作業。兒童互聯網數碼站那間房,總有幾個小孩在看YouTube。當然還有人在圖書館打盹的。這個圖書館很少看到二三十歲的青年人和白領一族,間中會見到穿著拖鞋拎著一包菜的年輕人。

在我的認知中,圖書館是社區的文化中心,是平等給民眾提供知識資訊和終身學習的場所,也為社會創造閱讀和學習氛圍。在香港這個寸土寸金的都市裏,人們來到圖書館,或者可以短暫逃離逼仄的家居環境,享有明亮的燈光、免費的冷氣,還有安靜的氣氛,而不用付上金錢光顧共享空間和自修室。但是,香港的圖書館離那些令人艷羨的公共圖書館還有很遠距離。

在我工作的這家成人圖書館,環境相對簡陋,只有中間的幾張書台和幾把角落的凳子,書架上的書也大部分老舊。人流稀落,難以談得上像紐約公共圖書館那樣熱鬧。在懷斯曼(Frederick Wiseman)關於紐約公共圖書館的紀錄片中,他紀錄了這樣一段話:很多人以為圖書館只是個藏書的地方,但圖書館不是關於書的,圖書館是關於那些想要獲得知識的人的,這可以通過書來實現,也可以通過許多其他方式來實現,圖書館是關於學習的,是關於終身學習的,是關於整個一代人的……

藏書之外,紐約公共圖書館還是製造連結的場所,帶來認知啟蒙和思想火花的碰撞。館內總有許多活動,讀者分享他們和圖書館的故事,或是一起討論一本書、一些社會議題。圖書館內部也不斷開會,討論是否更多資金投放在電子書還是實體書上,又或是討論兒童圖書館如何和學校合作,讓學生心甘情願來到這裏,像玩一樣學習。每個人好像都有種通過公共圖書館回饋社區的責任感。但香港公共圖書館在閱讀氛圍的推廣上仍舊差強人意。

雖然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匯報文件裏提到,圖書館除提供借閱及資訊服務外,還定期舉辦各類推廣閱讀活動,包括兒童故事時間、專題講座及工作坊、書籍展覽及讀者教育活動等。但我在圖書館工作等這幾個月,沒見過推廣閱讀風氣的活動,只看到過中學學生詩歌展覽。有時看到一些活動海報也覺得乏善可陳,圖書館的書籍展覽架上的書缺乏吸引力,看不出是真的精心挑選,駐足者寥寥。

香港的公共圖書館是收留所,是知識供給站,卻沒能打造出那種藏書之處的憧憬感,並非一個你想和朋友來共讀的地方,在大多數市民的生活中存在感想必也不是很高。在後國安法時代,香港圖書館大幅下架圖書,是否信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公共圖書館宣言中更是令人懷疑:館藏及服務不能以屈從任何意識型態、政治或宗教的檢查,當然也要抗拒商業行為的壓力。

回過頭來,我發現喜愛圖書館是一回事,在圖書館工作是另一回事。我逐漸在報更表的時候縮短工作時長。後面幾個月我只在週六週日的每個早上上班,下午一點就收工。最初我以為在圖書館工作,可以飽受書的薰陶。那是憧憬,也是誤解。我真正在圖書館上班後,第一日拿起一本書端詳片刻,便有同事告誡我,下次給書上架不可以讀書。後來我也看到圖書館工作人員行為守則裏寫道:按照合約在圖書館當值時,不得以市民的身份使用任何圖書館服務。

當工作越來越上手,日漸無新意,體驗的部分逐漸完成,獲得的幾乎只剩薪酬後,我便開始計較起來:這個早上我出賣了自己四個半小時,原本我可以用來讀書。

我曾從各種角度告訴自己這份工作的好處:這四個小時不斷穿梭在圖書館的書架中間、收書、上書,搬書,就當是在做運動了;雖然沒法享受讀書的權利,在成人圖書館上書看到很多奇怪有趣的書名,還是很有趣的,例如《陽剛男人的心智修煉》、《不可以交男朋友的100個理由》,雖然K伯常以我的身高做考慮,將我派去兒童圖書館而非成人圖書館……另外,這也是一份沒精神消耗的工作,同事關係也簡單和氣……

縱使找了很多留下的理由,我還是辭職了。我在想,如果我是全職做這份工作,勢必會很辛苦,一天工作九小時,一個月工作二十一天,但也才賺不到八千元港幣,在我離職時,圖書館每小時的薪資是40元(全勤才有44元)。而到2023年5月,香港法定工資上調,這已經是香港的最低時薪。寫這篇文章時,我終於認真算了下我在圖書館工作所得工資:

第一個月最勤快,薪資入帳2273.92

第二個月,1804.44

第三個月,1584

第四個月,396

第五個月,880

在圖書館前後工作五個月,所賺不超過七千元,還不夠交我在住房的月租。決心離職後我跟K伯告別說,之後就不能在雙休日早上見到他了,但感謝他教識我很多,令我明白一件很小的事也可以有智慧地去做。他叫我好好在其他地方學習新事物,多留意其他人處事流程,增值自己。

以前作為圖書館的使用者,我的關注點只在書。工作時我的關注重點在書上的索書號。辭職後再以讀者的身份走進圖書館,我體會到每一本排列有序的書背後,是各種具體細緻的事務勞動,也更能看到,安靜的圖書館,除了讀者、館長和前台外,還有在做著整理工作的人。他們是圖書的搬運工、讀者的服務員、閱覽室的看管人,維繫著這個城市和社區的精神倉庫。幾月後再去兼職的這家圖書館,著紅色衫的K伯還在那裏,不過著藍色衫的圖書館資料管理員都已經是陌生面孔。

我沒有跟K伯打招呼,工作時間,他們不可以在公共區域內閒聊。

駱克道公共圖書館。圖:端傳媒
駱克道公共圖書館。圖:端傳媒

讀者評論 8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謝謝分享。氛圍和配套可能還是和圖書館的層級有關。中央圖書館的環境很舒服,藏書量也極豐富,既是想和朋友共讀的地方,更是可以一個人安安靜靜汲取精神食糧的好去處~

  2. 諗起以前都有一段時間做過”圖書管理員”。
    的確理想同現實係有衝突,因為坐OFFICE既公務員係唔會允許你地班外判工坐係到冇野做的xd

  3. 我也幻想過做圖書館員,可以看書,享受恬靜。謝謝這篇文章戳破我的幻想,同時也分享保持圖書館整齊乾淨的幕後功臣。喜歡這系列👍🏻

  4. 如何將「人」寫活,是學問。
    我想起董橋。

  5. 超喜欢这样的文章,也喜欢主人公对待工作的态度
    以这样的视角看待图书管理员这份工作就很有趣~

  6. 感謝分享,很喜歡這個欄目🙏

  7. 很喜欢这篇文章,感谢介绍公共图书馆服务背后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