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走出低谷今夏大豐收?當恐懼變成爆款票房密碼

「世界處處危機,生活在中國,你們就偷着樂吧」,而這樣的國民情緒卻給了中國電影新的爆款題材?
《消失的她》劇照。網上圖片
大陸 影視 風物

對比起2023年頭香港電影本土製作的「小陽春」暫時無以為繼,這個夏天,卻有多部中國大陸電影卻從票房到商業化水平都大幅提升,彷彿這確實是中國大陸電影2023年提前豐收的盛夏。

單就還未結束的夏季票房,《消失的她》、《八角籠中》、《長安三萬里》、《封神第一部》和《孤注一擲》這五部爆款影片,總體上就起碼貢獻了超過120億人民幣。數字超過疫情前之餘,更具啟示的是:之前數年的愛國主旋律電影,固然曾在意識形態號召下出現非常態觀眾入場動員,但以此來維持票房畢竟不可持久;而今夏的幾部爆款電影,大多是從緊湊的商業片構成出發,撇除了之前幾年過份着眼於國潮消費和政治獻禮的主旋律基因,轉而以更純粹的劇情、場景、佈局、畫面以至話題性,來博取觀眾進場。

而其中如《消失的她》和《孤注一擲》這般既創出佳績、又能成為全民話題的,必然有它們在電影以外的吸引力。這看來就是當前中國電影最新的票房密碼:一種適時承接,又同時喚起某種社會情緒的「真實故事」。一如常常強調的觀點,在中國這魔幻國度,真實故事比虚構故事更曲折奇情,只要敢拍,其後又可容許公映的話,這種爆款題材可說源源不絕。

這看來就是當前中國電影最新的票房密碼:一種適時承接,又同時喚起某種社會情緒的「真實故事」。

香港合拍片:追不上中國轉型新節奏

今年六月以來的中國電影業,是由多部商業片齊齊撐出一個極佳的全中國票房數字,當中出現的新趨勢頗值得留意。觀眾急促變化的觀影趣味,和同樣快速的中國社會迭代同步,製作方稍有捉摸不住或原地踏步,都有被淘汰的危機。這對嘗試進軍中國市場的香港導演而言尤其明顯,因為香港導演的合拍作品,其實已遠遠追不上這些轉型節奏。

《掃毒3:人在天涯》劇照。網上圖片
《掃毒3:人在天涯》劇照。網上圖片

比起港產警匪動作片凝固多年的習性,講黑道old money毒品販賣,現在熱爆中國的卻已是黑道new money的各種網絡詐騙。由此可以看出香港創作人面對中國市場那近乎全然脫節的難堪。

具體例子且看同期上映的中港合拍片《掃毒3:人在天涯》, 便可知現在合拍片有多尶尬。以港片慣性的警匪動作類型和大明星招徠,《掃毒3》的中後段把慣見的臥底、掃毒故事挪到金三角,差點變成動作戰爭片。最後出動飛機大炮去消滅毒梟司令,火力升了級,但人物故事對白處理卻粗疏放任,一切都以為理所當然,其實卻是想當然。

走到對決場面,當演黑幫梟雄的劉青雲最後才驚覺,原來身邊兩位出生入死的兄弟都是臥底之時,他表示出真不能相信自己能有那麼蠢,可能就是連創作人自己也不能相信可以這樣編了,不得不通過角色去自嘲一番。

而問題的核心,不在今次編了個差的故事,而是找故事的思維停滯了。這套路和慣常處理,或者說成是一種港產警匪動作片那凝固多年的習性,就是講黑道old money毒品販賣,作為懷舊的風格和不需多想的老主題或者可以,但由此也可了解到,香港創作人面對中國市場那近乎全然脫節的難堪。

講黑金,現在熱爆中國也最有群眾共鳴的,已經變為黑道new money各種網絡詐騙了!而詐騙只不過是眾多現實共鳴中的一種,對於追求大市場的創作人而言,真正值得思索的問題是:怎樣找到並呈現載有這些共鳴的話題,並在最適當的時間節點推出。

當然,這裡要討論的,是傾向中型製作(一至兩億人民幣成本規模在中國只能算中型)的商業娛樂片,並非指向有整個國潮大勢背景下的中國式大片,如過往的《流浪地球》或《戰狼》系列(它們都正好出現於「大國崛起」的民族激情大敘事高峰期間),甚或有更龐大政治宣傳需求的戰爭片如《長津湖》。

曾經,這些大片成功地創造了票房新記錄,其電影票房都超過40億,並佔據中國票房歷史上的十大;可是,一個長遠可持續健康的電影市場最需要的,卻正正是更多「不需參與宣傳任務」的普通商業作品的多樣性流通,及相對好的票房成績,因這樣才可使資金輪轉繼續投入產出。

諷刺的是,這種健康的平衡,是從題材黑暗的素材中才找到的,而且雖不算是國策宣傳片,但在濃郁的娛樂趣味之下,今夏的這些爆款影片,依然是保留了迎合中國那塑造已久的「世界處處危機,生活在中國,你們就偷着樂吧」的國民情緒基調。

《八角籠中》劇照。網上圖片
《八角籠中》劇照。網上圖片

在濃郁的娛樂趣味之下,今夏的這些爆款影片依然是保留了迎合中國那塑造已久的「世界處處危機,生活在中國,你們就偷着樂吧」的國民情緒基調。

中國傳統素材:依然是主旋律承接?

前文所述導致今夏中國電影提早豐收的五部影片,票房上全部都接近或超過20億人民幣。最高紀錄暫時是《消失的她》(至8月20日《消失的她》上映60天收超過35億;《八角籠中》上映46天收近22億;《長安三萬里》上映44天收超17億;《封神第一部》上映32天超過22億)。

與此同時,《消失的她》和《長安三萬里》都及時獲得大陸地區以外,如香港甚至歐美的戲院排映機會(兩片都於本周在香港公映)。而以開畫13天收接近27億的《孤注一擲》的走勢,這片甚有機會更上層樓,趕上《消失的她》的記錄,而成為暑假檔最賣座中國電影。相比之下,《掃毒3》在大陸只收2.8億多,遠不及港片在大陸迄今約13億的票房天花板(周星馳《美人魚》近34億票房,在此不劃為香港電影)。

到底當下時代的合拍港片缺了些什麼?而造成此等現象級大熱,這時候的中國電影又具備了什麼條件?如上所述,現在電影市場潮流起伏甚快,以上盛夏諸爆款,已經又走過傾銷民族激情、小粉紅、國潮與支持中國自主IP的主旋律悶局,轉而往寫實風格,現實題材的跌宕戲劇處理進發(先驅應是《我不是葯神》)。

當然,神話特技片《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及動畫片《長安三萬里》稍有例外。二者均非現實題材,實是承接了「用好中國傳統素材講好中國故事」的主旋律,但在國潮風基礎上卻另有商業看點。

《封神》想拍成《魔戒》,野心充沛但講故事技巧拙劣,尤其是敘事角度模糊,欠了一種陳述這種epic神話故事的魅力。過度的電腦特技化、金屬美感及奢華的視覺,也並不對接《封神榜》神話商朝末年歷史上應有的粗獷原始時代氣息。

《封神第一部》劇照。網上圖片
《封神第一部》劇照。網上圖片

《封神》(三部曲一起拍)想拍成《魔戒》,野心充沛但講故事技巧拙劣,尤其是敘事角度模糊,欠了一種陳述這種epic神話故事的魅力。影片的角色造型多樣性以至其性格吸引力,也都不能跟《魔戒》相比——妲己的外貌造型乃十足十當今的網紅臉。而這導致影片現在吸眼球的焦點,變成了看費翔演商王和一眾小鮮肉的肌肉。這也確是重點誤置,只不過這誤置卻也變成賣點。

過度的電腦特技化、金屬美感及奢華的視覺,也並不對接《封神榜》神話商朝末年歷史上應有的粗獷原始時代氣息 (有關這時代商朝的吃人文化及前文明考究,可參考2022年出版的李碩所著《翦商:殷周之變與華夏新生》)。可儘管這種種製作硬傷,此番觀眾的評價還是極之肯定製作人努力經年,為要炮製一系列能代表中國神話經典的初心。至於回應國情現實,它最精警的一句台詞是:「馬看到什麼,是由人決定的」。

個人最喜愛的作品反而是動畫片《長安三萬里》,以李白好友高適的角度,晚年敘述高適與李白及眾多同代文人墨客交往之平生,宛如西方的成長冒險故事架構,流暢又帶起伏。每到一些關頭,如趕到黃鶴樓送行,又或是長江邊上的懷古,這些詩人創作經典名詩時的情景及心態重構,真令人可以一邊看片一邊背詩。

動畫的表現形式,也正好更為拉開現實和歷史的距離,可更肆無忌憚地開創一個詩性的意境世界。儘管現實中,這部電影也正被洛陽的隨唐史學會提出質疑,認為多處劇情與歷史不符,例如最明顯為片中李白與少年杜甫初識於長安,但歷史上實應該為洛陽等等。

《長安三萬里》劇照。網上圖片
《長安三萬里》劇照。網上圖片

對未知的恐懼往往轉化成好奇。好奇容易被消費,話題性也成了高潮。這部正好和東南亞出行相關的電影,在中國人難以出行的日子,可說是襯合了這內在心理焦慮和外在話題點。

被利用的情緒:東南亞恐懼

如果說《封神第一部》及《長安三萬里》尚算是順着國潮的餘溫,那真正的扭轉破局,發生在《消失的她》、《八角籠中》和《孤注一擲》這三部作品。三部作品都改編自新聞熱點,成功要點在於,把近乎狗血的故事融合成足夠的戲劇冲突,再掀動起本來已潛藏的社會情緒。更準確一點說,那是一種極大的恐懼情緒。

這裡可先舉最新公映的《孤注一擲》作分析。今次引人共鳴的社會情緒焦點,是電話詐騙、網上賭博騙局和類似KK園區的綁架或強迫勞動社會新聞。而它的恐懼是雙重的,第一重是對現在極普遍的手機/電腦詐騙陷阱的恐懼;第二重是對被廣泛報道的緬北圈套的恐懼。它宣傳的語句濃縮了那針對每個人的想像危機感:多一人觀影,少一人受騙。

主要位置在緬北的手機及網絡詐騙集團,其引發的各種騙案在全球華人社會中並非新鮮事物,但今年以降,隨著更多細節報道曝光,卻重新成為社交媒體的熱話。因為伴隨它流傳的,是一整套對東南亞地區的恐懼不安。這些傳聞中的危險,包括所謂「噶腰子」即把受害者的腎臟或各種器官割下賣錢;旅途中被綁架;或是在國內因貪圖高薪被騙到園區,才發現護照被沒收,被迫從事詐騙勾檔。

除了詐騙之外,相關的聳人聽聞新聞,還包括年前中國妻子在泰國被丈夫推下山崖,以至較近期的印尼巴厘島豪華酒店中裸體男女雙雙神袐被殺事件。種種這些恐懼,集中強化成一種對該地區的不安感(真的有朋友因為這些傳聞而取消了到東南亞的旅行)。而到底實況如何,大家卻一無所知。由是,出於對未知的恐懼,往往同時轉化成好奇。

毫無疑問,這好奇容易被消費,發展至今,話題性也成了高潮。這部正好和東南亞出行相關的電影,在這陣中國人難以出行的日子,可說正好襯合了這內在心理焦慮和外在話題點。

於《孤注一擲》緬北的話題上,正好有今年較早時候中國河南都市頻道的臥底記者深入緬北園區,拍出的兩部記錄片專題《緬北歸來》和《邊境蛇影》。兩部紀錄片均引起了極大重視,讓觀眾對這熱門話題有了更具體的理解。而《孤注一擲》正是把那個世界用高度的劇情化,加上突破尺度的畫面,把這潛藏的好奇及情緒放大。

《孤注一擲》劇照。網上圖片
《孤注一擲》劇照。網上圖片

這也是中國銀幕上絕少的富虐待色彩感官刺激,其帶來的滿足感甚至輕易就蓋過了影片本身的種種不足。從受壓迫的程度到產業描述,電影想拍出那份骯髒,但對比現實的殘酷,它可能還是太乾淨。

影片故事主要分三條綫索。一是在中國從事程式編碼的精英工程師,因不滿沒得升遷,轉而被新加坡的新創業項目吸引,決定轉換環境。怎知轉機時被暴力押至詐騙園區,開始時拒絕就範,慢慢因表現出編程特長而備受重用。另一線索是本為模特兒的女主角,被設局半自願引到園區從事網上賭枱的荷官(所謂賭枱也是騙局),一步步順應這種生活,欺騙自己就當辛苦賺一筆錢就回家。第三條綫不在園區發生,講大學生曾在網上賭局得到甜頭,因而沉迷於女主角主管的網上賭枱並輸掉巨款最後迫得跳樓(對白說得精準,沉迷至無法自拔的人,一是因貪心,二是因不甘心)。

最可觀的除了有騙局的運作交代之外,突破的暴力尺度也為之側目。對想逃走的人,園區打手會施毒手,這個我們從各種報道中都有聽聞,但沒能看見。電影就把這些場面拍出來,逃走者被打破眼,男主角被打斷腿,要把本來掉進馬桶的求救字條重新撈出來生吞。女主角被侵犯,繼而被綁手腳放進麻包袋再沉下海底。過往只停留在想像的畫面,有了實質的呈現,滿足好奇之餘,也是中國銀幕上絕少能見到的富虐待色彩感官刺激。

加入公安詐騙宣傳大隊貫穿整個故事,就更是不能或缺的官方存在感,好把整個作品在駭人聽聞之餘,又達到警世和配合政策的大滿貫。

這些滿足感甚至輕易就蓋過了種種不足,例如取景不夠實感,例如其選取的受害人主角皆為社會中層,遠遠不及更大部份的社會低層——他們走投無路只能把命運交托給異鄉的那種自願的無奈壓迫感,以至根據實況,有不少是被熟人甚至是家人騙去打工的社會道德淪亡。

從受壓迫的程度,到這產業的描述,電影想拍出那份骯髒,但對比現實的殘酷,它可能還是太乾淨。加入公安詐騙宣傳大隊貫穿整個故事就更是不能或缺的官方存在感,好把整個作品在駭人聽聞之餘,又達到警世和配合政策的大滿貫。

《消失的她》劇照。網上圖片
《消失的她》劇照。網上圖片

《消失的她》:通俗嫌疑與舊電影橋段

至於大玩劇情翻轉的燒腦片,靠口碑建立高票房的《消失的她》,則更像年前一單廣傳新聞的加工改編。夫婦一起到泰國旅遊,有孕的妻子被丈夫推下山崖,幸好大難不死,轉而揭發丈夫想借此奪得遺產的計謀。《消失的她》把這宗新聞,連同不同舊電影故事的橋段消化,演變成一部通俗的懸疑作品。

顯然,它的前設焦慮和《孤注一擲》靠近,都建基於那荒蠻的東南亞恐懼。主角在東南亞小島旅遊(中國電影處理國外負面關係時一般把地點虛化),一覺醒來,發現身邊人不是他妻子,但她卻口口聲聲說就是自己的妻子。事後種種人証物証甚至攝像記錄,都說明是丈夫有問題而非妻子的問題。所謂「消失的她」就是男主角得設法去尋找他消失的妻子。

這個燒腦得頗有看頭的懸疑故事,雖說大橋段其實和一部蘇聯舊片《為單身漢設下的陷阱》(A Trap for Lonely Man,1990),甚至是1960年的香港粵語長片《荒山盜屍案》有些相似,但它扭橋與解謎的最後板斧,更類似西班牙電影《Contratiempo》(2016,台譯《佈局》;陸譯《看不見的客人》;港譯《死無對証》),特別是那種醒目推進與觀者欲知真相的緊張情緒。當然最後解謎有點牽強,因那個設局需要太神通廣大,但總體來說,也算遞進有條理且引人入勝,聰明有娛樂性。而到最後壞人得到懲誡時,那代價也確實叫人心酸難忘。

當然最後解謎有點牽強,因那個設局需要太神通廣大,但總體來說,也算遞進有條理且引人入勝,聰明有娛樂性。

有關《消失的她》原故事的開發及變遷,有在過往各國電影、舞台和小說作品中出現的脈絡:《為單身漢設下的陷阱》也非原創,而是改編自1960年法國同名舞台劇;而該劇又源自1958年英國電影《魅影追兇》(Chase a Crooked Shadow);《魅影追兇》曾在香港上映,也直接啟發了1960年的香港電影,由馮峰導演,嘉玲、姜中平、胡楓主演的《荒山盜屍案》。只是不同版本中,死亡或失踪者的關係,跟《消失的她》的妻子消失設定未必一致,所以也非完全照抄,詳情可參考何其文章《消失的她》與《荒山盜屍案》的來源與衍變考

《孤注一擲》劇照。網上圖片
《孤注一擲》劇照。網上圖片

唯中國安全論

「只能說,還是怪國家,怪國家把你們保護得太好⋯⋯」

作為小成本黑馬,《孤注一擲》和《消失的她》在票房上實在大大超過預期,除電影本身有一定水平,必然也是擊中了社會上某些共鳴情緒。那可形容為當前大環境中的「唯中國安全論」。

記得數年前,當一大波中國電影冲出國門到外國取景,由《泰囧》、《唐人街》系列到《湄公河行動》,雖然都是冒險,但那卻是「英雄」或誇張戲劇人物的冒險,它們帶來的,反而是鼓勵更多中國人特別是到東南亞出遊。但現在,泛濫的卻是普通人都可能莫名被綁架或在他鄉消失的心理危機。

這和近年尤其是疫情期間,中國給國民灌輸的世界觀似乎極有關連。一段知乎上煞有介事的分析概括了當中的閉塞思維:「只能說,還是怪國家,怪國家把你們保護得太好,以至你們覺得活命這件事是理所當然的。你們放着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待,放着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不待,天天跑去一些莫名其妙的亂世去尋找『詩與遠方』?腦子是被殭屍吃了嗎?」

問題只是:源於對外間的恐懼想像,會真的阻止國民出行嗎?真正的考驗還沒到來,因為現在阻止大家出行的,更多的不是這份恐懼,而是去全球化思維下收緊國民及資本外出的政策本身。而作為此刻的市場話題點,這種恐懼反而能蛻變成當前賣座的密碼,直至下一股能牽動全國共鳴的社會情緒出現。

讀者評論 1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中國的國際話題似乎總是要慢一拍,緬甸的詐騙園區問題台灣都已經有點兒過氣了(輿論上,其實還是不斷有人的人身安全受害)。
    但相關的調查報道也很多,比如緬甸當地人在其中基本只扮演收保護費的角色(大多也是當地與政軍屆相關的寡頭),實際上多數的環節都是中文使用者運作,以及緬甸這個從脈絡上來講其實是當年台灣本土詐騙外移中國與歐洲,然後現在又集體轉進東南亞。
    但中國的這些討論……真的蠻淺顯的。

  2. 說起緬北詐騙,我覺得端如果能找找東南亞國家的非華裔做一個訪談或者對談,討論一下對於中國人把他們的國家視作危險地帶的看法也是挺有趣的。畢竟現在緬北的詐騙有種一群中國人在他們的國土上對另一群中國人無惡不作。談到緬甸北部的民地武還會牽涉到這些武裝跟中國千絲萬縷的關係(有些民地武裝備就是從中國進口,用著中國提供的電話網路進行詐騙,用著中國小學課本學中文)。還有這些國家的民族主義發展遇上中國的擴張。蠻多題目可以討論的。

  3. 还不如小时候喜羊羊与灰太狼大电影呢,虽然到最后这个大电影变味了…

  4. 如果港人幕後接觸敏感議題很客易和台灣一樣被標籤,早年陳可辛可以,但現在很難⋯

  5. 长安三万里能成功是因为说它不成功的声音都没了…

  6. 有一点不太同意,香港合拍片票房不好我不觉得是因为追不上中国转型新节奏,反而是太过讨好内地,反而失去了老派香港电影那种棱角

  7. 我还是带孩子看的《忍者神龟》,国产嘛……让他们自嗨去吧!

  8. 如@eggegg所说,作者未免过分结论先行,倒是只字不提《长安三万里》对生活必需要“务实”的主旋律的暗合。在我看来,连被作者批评的《封神》都比《长安》要好出不少,虽然导演不一定是这么个意思,但电影本身给了观众空间联想,至少还看出点借古讽今的意思。

  9. 简体字的“隋唐史学会”被写成了随唐

  10. 不太了解作者的背景,但是感覺還是沒有特別明白中國人的點在哪裡。長安三萬裡能夠成功很大一部分是帶動了父母「帶孩子進電影院背古詩」的動力,本質上仍然是利用了某種內卷和焦慮,還有影片暗含的「腳踏實地才能成功」的價值觀,端傳媒前幾天有別的文章已經總結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