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走出低谷今夏大丰收?当恐惧变成爆款票房密码

“世界处处危机,生活在中国,你们就偷着乐吧”,而这样的国民情绪却给了中国电影新的爆款题材?
《消失的她》剧照。网上图片
大陆 电影 风物

对比起2023年头香港电影本土制作的“小阳春”暂时无以为继,这个夏天,却有多部中国大陆电影却从票房到商业化水平都大幅提升,仿佛这确实是中国大陆电影2023年提前丰收的盛夏。

单就还未结束的夏季票房,《消失的她》、《八角笼中》、《长安三万里》、《封神第一部》和《孤注一掷》这五部爆款影片,总体上就起码贡献了超过120亿人民币。数字超过疫情前之余,更具启示的是:之前数年的爱国主旋律电影,固然曾在意识形态号召下出现非常态观众入场动员,但以此来维持票房毕竟不可持久;而今夏的几部爆款电影,大多是从紧凑的商业片构成出发,撇除了之前几年过份着眼于国潮消费和政治献礼的主旋律基因,转而以更纯粹的剧情、场景、布局、画面以至话题性,来博取观众进场。

而其中如《消失的她》和《孤注一掷》这般既创出佳绩、又能成为全民话题的,必然有它们在电影以外的吸引力。这看来就是当前中国电影最新的票房密码:一种适时承接,又同时唤起某种社会情绪的“真实故事”。一如常常强调的观点,在中国这魔幻国度,真实故事比虚构故事更曲折奇情,只要敢拍,其后又可容许公映的话,这种爆款题材可说源源不绝。

这看来就是当前中国电影最新的票房密码:一种适时承接,又同时唤起某种社会情绪的“真实故事”。

香港合拍片:追不上中国转型新节奏

今年六月以来的中国电影业,是由多部商业片齐齐撑出一个极佳的全中国票房数字,当中出现的新趋势颇值得留意。观众急促变化的观影趣味,和同样快速的中国社会迭代同步,制作方稍有捉摸不住或原地踏步,都有被淘汰的危机。这对尝试进军中国市场的香港导演而言尤其明显,因为香港导演的合拍作品,其实已远远追不上这些转型节奏。

《扫毒3:人在天涯》剧照。网上图片
《扫毒3:人在天涯》剧照。网上图片

比起港产警匪动作片凝固多年的习性,讲黑道old money毒品贩卖,现在热爆中国的却已是黑道new money的各种网络诈骗。由此可以看出香港创作人面对中国市场那近乎全然脱节的难堪。

具体例子且看同期上映的中港合拍片《扫毒3:人在天涯》, 便可知现在合拍片有多尶尬。以港片惯性的警匪动作类型和大明星招徕,《扫毒3》的中后段把惯见的卧底、扫毒故事挪到金三角,差点变成动作战争片。最后出动飞机大炮去消灭毒枭司令,火力升了级,但人物故事对白处理却粗疏放任,一切都以为理所当然,其实却是想当然。

走到对决场面,当演黑帮枭雄的刘青云最后才惊觉,原来身边两位出生入死的兄弟都是卧底之时,他表示出真不能相信自己能有那么蠢,可能就是连创作人自己也不能相信可以这样编了,不得不通过角色去自嘲一番。

而问题的核心,不在今次编了个差的故事,而是找故事的思维停滞了。这套路和惯常处理,或者说成是一种港产警匪动作片那凝固多年的习性,就是讲黑道old money毒品贩卖,作为怀旧的风格和不需多想的老主题或者可以,但由此也可了解到,香港创作人面对中国市场那近乎全然脱节的难堪。

讲黑金,现在热爆中国也最有群众共鸣的,已经变为黑道new money各种网络诈骗了!而诈骗只不过是众多现实共鸣中的一种,对于追求大市场的创作人而言,真正值得思索的问题是:怎样找到并呈现载有这些共鸣的话题,并在最适当的时间节点推出。

当然,这里要讨论的,是倾向中型制作(一至两亿人民币成本规模在中国只能算中型)的商业娱乐片,并非指向有整个国潮大势背景下的中国式大片,如过往的《流浪地球》或《战狼》系列(它们都正好出现于“大国崛起”的民族激情大叙事高峰期间),甚或有更庞大政治宣传需求的战争片如《长津湖》。

曾经,这些大片成功地创造了票房新记录,其电影票房都超过40亿,并占据中国票房历史上的十大;可是,一个长远可持续健康的电影市场最需要的,却正正是更多“不需参与宣传任务”的普通商业作品的多样性流通,及相对好的票房成绩,因这样才可使资金轮转继续投入产出。

讽刺的是,这种健康的平衡,是从题材黑暗的素材中才找到的,而且虽不算是国策宣传片,但在浓郁的娱乐趣味之下,今夏的这些爆款影片,依然是保留了迎合中国那塑造已久的“世界处处危机,生活在中国,你们就偷着乐吧”的国民情绪基调。

《八角笼中》剧照。网上图片
《八角笼中》剧照。网上图片

在浓郁的娱乐趣味之下,今夏的这些爆款影片依然是保留了迎合中国那塑造已久的“世界处处危机,生活在中国,你们就偷着乐吧”的国民情绪基调。

中国传统素材:依然是主旋律承接?

前文所述导致今夏中国电影提早丰收的五部影片,票房上全部都接近或超过20亿人民币。最高纪录暂时是《消失的她》(至8月20日《消失的她》上映60天收超过35亿;《八角笼中》上映46天收近22亿;《长安三万里》上映44天收超17亿;《封神第一部》上映32天超过22亿)。

与此同时,《消失的她》和《长安三万里》都及时获得大陆地区以外,如香港甚至欧美的戏院排映机会(两片都于本周在香港公映)。而以开画13天收接近27亿的《孤注一掷》的走势,这片甚有机会更上层楼,赶上《消失的她》的记录,而成为暑假档最卖座中国电影。相比之下,《扫毒3》在大陆只收2.8亿多,远不及港片在大陆迄今约13亿的票房天花板(周星驰《美人鱼》近34亿票房,在此不划为香港电影)。

到底当下时代的合拍港片缺了些什么?而造成此等现象级大热,这时候的中国电影又具备了什么条件?如上所述,现在电影市场潮流起伏甚快,以上盛夏诸爆款,已经又走过倾销民族激情、小粉红、国潮与支持中国自主IP的主旋律闷局,转而往写实风格,现实题材的跌宕戏剧处理进发(先驱应是《我不是药神》)。

当然,神话特技片《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及动画片《长安三万里》稍有例外。二者均非现实题材,实是承接了“用好中国传统素材讲好中国故事”的主旋律,但在国潮风基础上却另有商业看点。

《封神》想拍成《魔戒》,野心充沛但讲故事技巧拙劣,尤其是叙事角度模糊,欠了一种陈述这种epic神话故事的魅力。过度的电脑特技化、金属美感及奢华的视觉,也并不对接《封神榜》神话商朝末年历史上应有的粗犷原始时代气息。

《封神第一部》剧照。网上图片
《封神第一部》剧照。网上图片

《封神》(三部曲一起拍)想拍成《魔戒》,野心充沛但讲故事技巧拙劣,尤其是叙事角度模糊,欠了一种陈述这种epic神话故事的魅力。影片的角色造型多样性以至其性格吸引力,也都不能跟《魔戒》相比——妲己的外貌造型乃十足十当今的网红脸。而这导致影片现在吸眼球的焦点,变成了看费翔演商王和一众小鲜肉的肌肉。这也确是重点误置,只不过这误置却也变成卖点。

过度的电脑特技化、金属美感及奢华的视觉,也并不对接《封神榜》神话商朝末年历史上应有的粗犷原始时代气息 (有关这时代商朝的吃人文化及前文明考究,可参考2022年出版的李硕所著《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可尽管这种种制作硬伤,此番观众的评价还是极之肯定制作人努力经年,为要炮制一系列能代表中国神话经典的初心。至于回应国情现实,它最精警的一句台词是:“马看到什么,是由人决定的”。

个人最喜爱的作品反而是动画片《长安三万里》,以李白好友高适的角度,晚年叙述高适与李白及众多同代文人墨客交往之平生,宛如西方的成长冒险故事架构,流畅又带起伏。每到一些关头,如赶到黄鹤楼送行,又或是长江边上的怀古,这些诗人创作经典名诗时的情景及心态重构,真令人可以一边看片一边背诗。

动画的表现形式,也正好更为拉开现实和历史的距离,可更肆无忌惮地开创一个诗性的意境世界。尽管现实中,这部电影也正被洛阳的随唐史学会提出质疑,认为多处剧情与历史不符,例如最明显为片中李白与少年杜甫初识于长安,但历史上实应该为洛阳等等。

《长安三万里》剧照。网上图片
《长安三万里》剧照。网上图片

对未知的恐惧往往转化成好奇。好奇容易被消费,话题性也成了高潮。这部正好和东南亚出行相关的电影,在中国人难以出行的日子,可说是衬合了这内在心理焦虑和外在话题点。

被利用的情绪:东南亚恐惧

如果说《封神第一部》及《长安三万里》尚算是顺着国潮的余温,那真正的扭转破局,发生在《消失的她》、《八角笼中》和《孤注一掷》这三部作品。三部作品都改编自新闻热点,成功要点在于,把近乎狗血的故事融合成足够的戏剧冲突,再掀动起本来已潜藏的社会情绪。更准确一点说,那是一种极大的恐惧情绪。

这里可先举最新公映的《孤注一掷》作分析。今次引人共鸣的社会情绪焦点,是电话诈骗、网上赌博骗局和类似KK园区的绑架或强迫劳动社会新闻。而它的恐惧是双重的,第一重是对现在极普遍的手机/电脑诈骗陷阱的恐惧;第二重是对被广泛报道的缅北圈套的恐惧。它宣传的语句浓缩了那针对每个人的想像危机感:多一人观影,少一人受骗。

主要位置在缅北的手机及网络诈骗集团,其引发的各种骗案在全球华人社会中并非新鲜事物,但今年以降,随著更多细节报道曝光,却重新成为社交媒体的热话。因为伴随它流传的,是一整套对东南亚地区的恐惧不安。这些传闻中的危险,包括所谓“噶腰子”即把受害者的肾脏或各种器官割下卖钱;旅途中被绑架;或是在国内因贪图高薪被骗到园区,才发现护照被没收,被迫从事诈骗勾档。

除了诈骗之外,相关的耸人听闻新闻,还包括年前中国妻子在泰国被丈夫推下山崖,以至较近期的印尼巴厘岛豪华酒店中裸体男女双双神袐被杀事件。种种这些恐惧,集中强化成一种对该地区的不安感(真的有朋友因为这些传闻而取消了到东南亚的旅行)。而到底实况如何,大家却一无所知。由是,出于对未知的恐惧,往往同时转化成好奇。

毫无疑问,这好奇容易被消费,发展至今,话题性也成了高潮。这部正好和东南亚出行相关的电影,在这阵中国人难以出行的日子,可说正好衬合了这内在心理焦虑和外在话题点。

于《孤注一掷》缅北的话题上,正好有今年较早时候中国河南都市频道的卧底记者深入缅北园区,拍出的两部记录片专题《缅北归来》和《边境蛇影》。两部纪录片均引起了极大重视,让观众对这热门话题有了更具体的理解。而《孤注一掷》正是把那个世界用高度的剧情化,加上突破尺度的画面,把这潜藏的好奇及情绪放大。

《孤注一掷》剧照。网上图片
《孤注一掷》剧照。网上图片

这也是中国银幕上绝少的富虐待色彩感官刺激,其带来的满足感甚至轻易就盖过了影片本身的种种不足。从受压迫的程度到产业描述,电影想拍出那份肮脏,但对比现实的残酷,它可能还是太干净。

影片故事主要分三条线索。一是在中国从事程式编码的精英工程师,因不满没得升迁,转而被新加坡的新创业项目吸引,决定转换环境。怎知转机时被暴力押至诈骗园区,开始时拒绝就范,慢慢因表现出编程特长而备受重用。另一线索是本为模特儿的女主角,被设局半自愿引到园区从事网上赌枱的荷官(所谓赌枱也是骗局),一步步顺应这种生活,欺骗自己就当辛苦赚一笔钱就回家。第三条线不在园区发生,讲大学生曾在网上赌局得到甜头,因而沉迷于女主角主管的网上赌枱并输掉巨款最后迫得跳楼(对白说得精准,沉迷至无法自拔的人,一是因贪心,二是因不甘心)。

最可观的除了有骗局的运作交代之外,突破的暴力尺度也为之侧目。对想逃走的人,园区打手会施毒手,这个我们从各种报道中都有听闻,但没能看见。电影就把这些场面拍出来,逃走者被打破眼,男主角被打断腿,要把本来掉进马桶的求救字条重新捞出来生吞。女主角被侵犯,继而被绑手脚放进麻包袋再沉下海底。过往只停留在想像的画面,有了实质的呈现,满足好奇之余,也是中国银幕上绝少能见到的富虐待色彩感官刺激。

加入公安诈骗宣传大队贯穿整个故事,就更是不能或缺的官方存在感,好把整个作品在骇人听闻之余,又达到警世和配合政策的大满贯。

这些满足感甚至轻易就盖过了种种不足,例如取景不够实感,例如其选取的受害人主角皆为社会中层,远远不及更大部份的社会低层——他们走投无路只能把命运交托给异乡的那种自愿的无奈压迫感,以至根据实况,有不少是被熟人甚至是家人骗去打工的社会道德沦亡。

从受压迫的程度,到这产业的描述,电影想拍出那份肮脏,但对比现实的残酷,它可能还是太干净。加入公安诈骗宣传大队贯穿整个故事就更是不能或缺的官方存在感,好把整个作品在骇人听闻之余,又达到警世和配合政策的大满贯。

《消失的她》剧照。网上图片
《消失的她》剧照。网上图片

《消失的她》:通俗嫌疑与旧电影桥段

至于大玩剧情翻转的烧脑片,靠口碑建立高票房的《消失的她》,则更像年前一单广传新闻的加工改编。夫妇一起到泰国旅游,有孕的妻子被丈夫推下山崖,幸好大难不死,转而揭发丈夫想借此夺得遗产的计谋。《消失的她》把这宗新闻,连同不同旧电影故事的桥段消化,演变成一部通俗的悬疑作品。

显然,它的前设焦虑和《孤注一掷》靠近,都建基于那荒蛮的东南亚恐惧。主角在东南亚小岛旅游(中国电影处理国外负面关系时一般把地点虚化),一觉醒来,发现身边人不是他妻子,但她却口口声声说就是自己的妻子。事后种种人证物证甚至摄像记录,都说明是丈夫有问题而非妻子的问题。所谓“消失的她”就是男主角得设法去寻找他消失的妻子。

这个烧脑得颇有看头的悬疑故事,虽说大桥段其实和一部苏联旧片《为单身汉设下的陷阱》(A Trap for Lonely Man,1990),甚至是1960年的香港粤语长片《荒山盗尸案》有些相似,但它扭桥与解谜的最后板斧,更类似西班牙电影《Contratiempo》(2016,台译《布局》;陆译《看不见的客人》;港译《死无对证》),特别是那种醒目推进与观者欲知真相的紧张情绪。当然最后解谜有点牵强,因那个设局需要太神通广大,但总体来说,也算递进有条理且引人入胜,聪明有娱乐性。而到最后坏人得到惩诫时,那代价也确实叫人心酸难忘。

当然最后解谜有点牵强,因那个设局需要太神通广大,但总体来说,也算递进有条理且引人入胜,聪明有娱乐性。

有关《消失的她》原故事的开发及变迁,有在过往各国电影、舞台和小说作品中出现的脉络:《为单身汉设下的陷阱》也非原创,而是改编自1960年法国同名舞台剧;而该剧又源自1958年英国电影《魅影追凶》(Chase a Crooked Shadow);《魅影追凶》曾在香港上映,也直接启发了1960年的香港电影,由冯峰导演,嘉玲、姜中平、胡枫主演的《荒山盗尸案》。只是不同版本中,死亡或失踪者的关系,跟《消失的她》的妻子消失设定未必一致,所以也非完全照抄,详情可参考何其文章《消失的她》与《荒山盗尸案》的来源与衍变考

《孤注一掷》剧照。网上图片
《孤注一掷》剧照。网上图片

唯中国安全论

“只能说,还是怪国家,怪国家把你们保护得太好⋯⋯”

作为小成本黑马,《孤注一掷》和《消失的她》在票房上实在大大超过预期,除电影本身有一定水平,必然也是击中了社会上某些共鸣情绪。那可形容为当前大环境中的“唯中国安全论”。

记得数年前,当一大波中国电影冲出国门到外国取景,由《泰囧》、《唐人街》系列到《湄公河行动》,虽然都是冒险,但那却是“英雄”或夸张戏剧人物的冒险,它们带来的,反而是鼓励更多中国人特别是到东南亚出游。但现在,泛滥的却是普通人都可能莫名被绑架或在他乡消失的心理危机。

这和近年尤其是疫情期间,中国给国民灌输的世界观似乎极有关连。一段知乎上煞有介事的分析概括了当中的闭塞思维:“只能说,还是怪国家,怪国家把你们保护得太好,以至你们觉得活命这件事是理所当然的。你们放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待,放着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不待,天天跑去一些莫名其妙的乱世去寻找‘诗与远方’?脑子是被僵尸吃了吗?”

问题只是:源于对外间的恐惧想像,会真的阻止国民出行吗?真正的考验还没到来,因为现在阻止大家出行的,更多的不是这份恐惧,而是去全球化思维下收紧国民及资本外出的政策本身。而作为此刻的市场话题点,这种恐惧反而能蜕变成当前卖座的密码,直至下一股能牵动全国共鸣的社会情绪出现。

读者评论 1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中國的國際話題似乎總是要慢一拍,緬甸的詐騙園區問題台灣都已經有點兒過氣了(輿論上,其實還是不斷有人的人身安全受害)。
    但相關的調查報道也很多,比如緬甸當地人在其中基本只扮演收保護費的角色(大多也是當地與政軍屆相關的寡頭),實際上多數的環節都是中文使用者運作,以及緬甸這個從脈絡上來講其實是當年台灣本土詐騙外移中國與歐洲,然後現在又集體轉進東南亞。
    但中國的這些討論……真的蠻淺顯的。

  2. 說起緬北詐騙,我覺得端如果能找找東南亞國家的非華裔做一個訪談或者對談,討論一下對於中國人把他們的國家視作危險地帶的看法也是挺有趣的。畢竟現在緬北的詐騙有種一群中國人在他們的國土上對另一群中國人無惡不作。談到緬甸北部的民地武還會牽涉到這些武裝跟中國千絲萬縷的關係(有些民地武裝備就是從中國進口,用著中國提供的電話網路進行詐騙,用著中國小學課本學中文)。還有這些國家的民族主義發展遇上中國的擴張。蠻多題目可以討論的。

  3. 还不如小时候喜羊羊与灰太狼大电影呢,虽然到最后这个大电影变味了…

  4. 如果港人幕後接觸敏感議題很客易和台灣一樣被標籤,早年陳可辛可以,但現在很難⋯

  5. 长安三万里能成功是因为说它不成功的声音都没了…

  6. 有一点不太同意,香港合拍片票房不好我不觉得是因为追不上中国转型新节奏,反而是太过讨好内地,反而失去了老派香港电影那种棱角

  7. 我还是带孩子看的《忍者神龟》,国产嘛……让他们自嗨去吧!

  8. 如@eggegg所说,作者未免过分结论先行,倒是只字不提《长安三万里》对生活必需要“务实”的主旋律的暗合。在我看来,连被作者批评的《封神》都比《长安》要好出不少,虽然导演不一定是这么个意思,但电影本身给了观众空间联想,至少还看出点借古讽今的意思。

  9. 简体字的“隋唐史学会”被写成了随唐

  10. 不太了解作者的背景,但是感覺還是沒有特別明白中國人的點在哪裡。長安三萬裡能夠成功很大一部分是帶動了父母「帶孩子進電影院背古詩」的動力,本質上仍然是利用了某種內卷和焦慮,還有影片暗含的「腳踏實地才能成功」的價值觀,端傳媒前幾天有別的文章已經總結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