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Z世代追捧建黨百年「獻禮片」:電影《1921》美化了什麼?

國家意志無孔不入,「獻禮片」和「主旋律電影」成為「新主流」,但Z世代成為它們的主要觀眾的理由是⋯⋯
《1921》電影劇照。
中共建黨百年 媒體 審查 影視 風物

《1921》是最近上映的一部全明星陣容的電影,也是最被看好的「獻禮片」,是一部集合了當下最熾手可熱的明星與偶像參與的大製作影片,以群像的方式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建黨前後的一系列故事。

所謂「獻禮片」以百度百科給出的定義就是「以歌頌執政黨為目的,走又紅又專路線,在紀念期間播映的特殊影視作品。」「又紅又專」是「獻禮片」的特殊要求,「首先在思想上一定要與主流社會核心價值觀高度統一,創作者須有較高的政治覺悟;其次是藝術、技術等創作、製作需精湛精良,創作者須有較高的藝術水準,製作團隊需要較高的敬業精神和製作能力;最後要求作品須具備較高的觀賞價值,滿足觀眾對影視節目的娛樂需求。」

可見,僅僅只有價值觀的強行輸入是不夠的,「獻禮片」一定還要獲得良好的口碑和社會效益,要動用一切可以調動的手段讓觀眾發自內心的喜歡。在中國電影已經高度資本化的今天,國家意志主導的電影創作反映出的正是中國電影的困境和特色。

有人評價,這類電影繼承了主旋律電影的基本的傳統和敘述模式,但更重要的是它借鑑了好萊塢類型片的一些經驗,在滿足觀眾的欣賞和消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正是按照電影藝術與市場的雙重規律來創作,使它們成為雙重意義上的真正的主流電影。也是百度百科所說,放眼世界,「『獻禮片』是一種特殊的電影創作現象,為中國首創」。尤其是幾年來,隨着國家意志的無孔不入,所謂「獻禮片」和「主旋律電影」在市場上佔據的位置越發不可忽視。

在中國電影已經高度資本化的今天,國家意志主導的電影創作反映出的正是中國電影的困境和特色。《1921》也充滿了所謂的歷史虛無和左右矛盾的價值觀,電影裏工人運動如火如荼,電影本身卻是一場巨大的資本遊戲。

在政治與市場之間

2009年,為了建國60週年,由韓三平和黃建新聯合指導的《建國大業》就建立了某種新時代的「主旋律」標桿,老的故事觀眾不愛看,又無法擺脱價值觀的枷鎖,只有動用明星吸引力法則,同時也用這種方式做出「統戰」的姿態。這部有172個明星參與的電影,不僅集合了當時最具有商業價值的明星,也力邀港台明星和海外明星參與,具有了某種娛樂圈「投名狀」的意味。緊接着,2011年,在建黨90週年之際,《建黨偉業》延續了這套模式,最終兩部影片都獲得四億多人民幣的高票房。

當建黨百年成為2021年中國社會生活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1921》的出現並不令人意外。有趣的是,在電影上映之前,這種全明星陣容還招致了網友的批評,人們以是否有資格扮演偉人和領袖對銀幕上的明星進行了一番點評。最後的結果是,據傳有道德污點的某男團成員飾演少年毛澤東的戲份被刪除,而早前因為「代孕」醜聞被封殺的藝人鄭爽所飾演的早期婦女運動領袖向警予的戲份也不見了蹤影。

某種程度上,再也沒有什麼類型的電影比這種具有商業屬性的「獻禮片」更能反映中國電影市場的尷尬的,在市場和審查的夾縫裏,主旋律電影既幾乎依賴於明星的吸引力創造票房,又時刻需要提防由此而來的政治危機。

黃建新曾說,自己在這十年裏「越來越關注心靈,關注七情六慾下的生動角色與他們理想之間的關係」。事實上,這部電影沒有塑造出任何一個能夠讓人記住的角色,大部分人物既沒有交代前史,也沒有合理的行動動機。

《1921》電影海報。
《1921》電影海報。

黃建新曾說,自己在這十年裏「越來越關注心靈,關注七情六慾下的生動角色與他們理想之間的關係」。事實上,這部電影沒有塑造出任何一個能夠讓人記住的角色,大部分人物既沒有交代前史,也沒有合理的行動動機。除了毛澤東等少數幾個角色,觀眾不可能在短短兩個多小時裏記住大部分的角色,唯一可以被記住的就是一張張帥氣而年輕的面孔,一個個空洞但具有煽動性的口號。說白了,儘管看上去這是一部以「獻禮」為名義的宏大敘事電影,卻為了市場被改造為一場場明星的個人秀。

另外一方面,在接連幾部主旋律電影口碑滑鐵盧之後,當下的創作者不僅要適應越發緊縮的創作環境,還要在重重限制中用電影技巧吸引觀眾能夠主動走進院線,這就需要充分調動各種電影技法。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主旋律電影不約而同地向好萊塢電影取經,諷刺的是,在中美關係越發複雜和動盪的今天,對標好萊塢依然是電影市場對主旋律電影的內在要求。

縱觀這幾年能夠獲得票房口碑雙豐收的電影,基本上都是一種類型電影的中國化,《我不是藥神》、《流浪地球》乃至《我是李煥英》都是如此。如果說《建黨偉業》還是一部由明星參與的超長歷史文獻片的話,《1921》則可以被看做一部真正意義的類型片。導演放棄了向觀眾介紹了建黨的大背景,將一部恢宏的歷史片轉變為「諜戰片」,故事的核心變為早期中共黨人如何逃避各方勢力的圍追堵截,最終成功開會的故事。

電影裏比較刺激的一場戲發生在日本間諜組織特高課與日本共產黨員之間的「貓鼠遊戲」,這本是主線故事之外的閒筆,但正因為不涉及到核心正史的暗殺戲碼反而成為電影裏的高光時刻。《1921》的主創恐怕也知道,強行輸出價值觀的說教是沒有人喜歡看的,觀眾需要的是刺激,但是當冷靜下來後,人們也不難發現,大量的旁逸斜出的戲碼讓這部電影變得好看,但也讓電影的主旨越發失焦。

儘管看上去這是一部以「獻禮」為名義的宏大敘事電影,卻為了市場被改造為一場場明星的個人秀。諷刺的是,在中美關係越發複雜和動盪的今天,對標好萊塢依然是電影市場對主旋律電影的內在要求。

重建民族主義敘事

中共建黨的故事並不讓人陌生,不論是中學歷史課本,還是電視劇電影,都一再演繹這個故事。但是由於歷史本身的詭譎與複雜,教科書與影視劇文本始終都有語焉不詳的部分。其實,對於大部分普通人來說,這段歷史依然處在重重迷霧之中。

當時也許不自知,回過頭來,這十年正是中國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佔據主流的十年。因此對比兩個訴求基本一致的歷史文本,我們也不難從兩部相隔十年的作品裏分析出這十年國家意志的變化。

《建黨偉業》突出的是反封建和反軍閥,故事從辛亥革命、皇帝退位說起,將袁世凱稱帝、軍閥混戰等故事娓娓道來,重點在對百年中國屈辱歷史的一次梳理,也試圖將早期中共黨員如何承擔歷史責任進行一個合理化的闡釋,給出一個建黨的合法性和必然邏輯:早期共產黨人是在諸多救國嘗試失敗的前提下才開始自己的探索之路的。

但是由於歷史本身的詭譎與複雜,教科書與影視劇文本始終都有語焉不詳的部分。其實,對於大部分普通人來說,這段歷史依然處在重重迷霧之中。

《建黨偉業》電影劇照。
《建黨偉業》電影劇照。

不僅如此,《建黨偉業》花費了不少筆墨反映了「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的場景,尤其以一場胡適、陳獨秀、李大釗與辜鴻銘等人就傳統文化存續問題的大辯論。前者認為儒家學說對當代社會沒有任何建樹,應該提倡新的文化才能救中國。如今,十年過去了,在國內大力提倡傳統文化的今天,這部分內容多少顯得「不合時宜」。

《1921》的故事集中在建黨前的一年,大背景是「租界」這樣一個特殊的地方,因此也特別能夠激發觀眾的民族主義情緒。如果說《建黨偉業》是在營造中共建黨在中國歷史內部的必然,《1921》則要給出一個外部環境。因此戲劇衝突都發生在租界警察和「激進黨」之間,以此來暗示中國人被列強欺辱的事實。不僅如此,更是藉助中共早期領袖李達之口說出「自己領導了抵制日貨的行動,卻發現用的火柴都是日本產的,偌大的中國為何生產不出火種」這樣的感慨,將某種民族情緒推向高潮。

Z世代成為主要觀眾

如果說傳統的主旋律電影追求的是與原型相似,現在的「獻禮片」注重的可能是美化。

換句話說,吸引今天年輕觀眾走進影院最主要的因素其實還是明星,其次是熱血沸騰的故事。國家意志是通過先吸引年輕人走進電影院,娛樂並麻醉他們,再召喚出某種潛在的民族主義情感。

《建黨偉業》雖然也是全明星陣容,但明星年齡分布廣泛,老中青三代齊上陣,走的是「全家歡」路線,以期待最廣泛的觀眾群體進入電影院。《1921》的角色則集體年輕化,不僅當時只有二十多歲的毛澤東、周恩來選用高大帥氣的偶像飾演,就連當時已經四十多歲的陳獨秀也啟用了陳坤扮演。如果說傳統的主旋律電影追求的是與原型相似,現在的「獻禮片」注重的可能是美化。

為了和年輕人拉近距離,讓他們更加認同電影裏的歷史敘事,《1921》採用了各種手段討好年輕觀眾。這部電影除了具有「諜戰片」的元素,同時也是一部「青春片」。 甚至,為了這種「青春」美感,《1921》除了大反派黃金榮(法租界華人總探長)之外,幾乎都是俊男美女。就連後來成為漢奸的陳公博、周佛海都是各具特色的「小鮮肉」。至於主角李達和毛澤東,電影都分別為他們安排了重頭的愛情戲碼,以當代青春愛情片的方式去塑造1921年的愛情。

不僅如此,伴隨着一個巨星時代的衰落,在《建黨偉業》中曾佔據重要位置的港台明星在這部為「百年獻禮」籌拍的電影裏消失殆盡。儘管對於中年觀眾來說,周潤發、劉德華、張震、吳彥祖等傳奇明星依然具有無上的懷舊價值,但對「Z世代」(1995-2009年間出生的人)的觀眾已經失去了吸引力。而在十年中,中港關係的裂變也讓這部分明星失去了參與「獻禮片」的價值。

但是讓人疑惑的是,儘管這部電影極盡討好年輕人為能事,但依然保留了十分刻板和落後的性別意識。電影裏重要的幾位女性一方面是革命者的妻子,另外一方面都是引領時代的新女性。遺憾的是,不論是高君曼 、王會悟、楊開慧在這部電影裏僅僅作為他們的丈夫陳獨秀、李達和毛澤東的陪襯出現。尤其是王會悟,在一大會議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卻僅僅只能出現在會場之外。《1921》甚至不惜複製了《建黨偉業》中一個相似的鏡頭,分為由倪妮和周迅飾演的王會悟穿着旗袍,妖嬈地坐在開會的船頭,用崇拜的眼光望着剛剛當選的丈夫。她沒有走進開會的船艙,也沒有真正進入歷史。

在《建黨偉業》中曾佔據重要位置的港台明星在這部為「百年獻禮」籌拍的電影裏消失殆盡。港台明星對「Z世代」(1995-2009年間出生的人)的觀眾已經失去了吸引力。而在十年中,中港關係的裂變也讓他們失去了參與「獻禮片」的價值。

《1921》電影劇照。
《1921》電影劇照。

十年時間轉眼過去,中國社會發生了許多巨大的變化,即便是刻板的「主旋律」電影,內在傳遞出的歷史觀念也在發生着巨大的變化。但是,重看這些電影,女性革命者卻依然處在失語的狀態。百年間,中國的女性為了自己的獨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即使到了今天,這個國家的主流敘事裏卻依然只能留下男性的故事。

按理說,一部偶像雲集的電影無疑是吸引女性觀眾的,但在一個女性意識抬頭的時代,《1921》真的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嗎?或者,如果不是官方強制性的保護,整個7月幾乎都只有主旋律電影可以看,這些電影真的可以擁有巨大的票房嗎?

在網絡小粉紅的話術中,有一個詞很流行,就是 「歷史虛無主義」,這個詞往往被用來批評和官方歷史觀不符合的言論和創作,網上給出的定義是「指不加具體分析而盲目否定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過程,甚至否定歷史文化,否定民族文化、民族傳統、民族精神,否定一切的歷史觀點和思想傾向」。

有趣的是,如果運用這套話術,《1921》也充滿了所謂的歷史虛無和左右矛盾的價值觀,電影裏工人運動如火如荼,電影本身卻是一場巨大的資本遊戲。我們難以想像,這部電影要調動多少金錢才可以拍成。電影裏一位革命者在遊行的現場對工人說,「你們辛辛苦苦,卻一無所有」,電影外的觀眾卻正在忍受這樣的現實。如果一百年前人們還可以用遊行表達自己的憤怒,為什麼一百年後卻失去了這樣的權利?

如果非要給這部電影找出什麼正面意義,我想那就是它激發了年輕人對待歷史的好奇,如果願意稍下功夫,僅在當下官方公布的史料中就能看到歷史的複雜與詭譎,當他們真的理解了早期中共黨員投身革命的動機和社會背景,又看見了每一個個體的最終結局,我相信年輕人心中會生出一種疑問,而這種疑問正是這個時代最可貴的。

讀者評論 27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建党伟业也是妥妥的流水账。。。。但是竟然比1921好。。。。

  2. 女性怎么就在那段历史中不是主角了?蔡畅、向警予、李一纯,哪个不是伟大的革命者?有些人不要长了个吊,就觉得自己真的有皇位了

  3. 一群人在街上抗议的时候只感觉荒谬可笑

  4. 文化慘業,好久不看中國電影了,可惜一些有能力的在這樣的環境,總是出不了頭

  5. 别翻墙,呆在盛世美梦里比较适合某些人

  6. 一个以镇压人民为己任的政权,天天宣扬革命无罪造反有理,居然还制造出大批张嘴闭嘴马列语言的小粉红,这世界果然魔幻

  7. 電影海報上噁心的六個字:一百年,正青春 —> 一百年,正滅亡

  8. 1,我来找快感,他们越惨我越爽
    2,我来留言让你这样的人破防
    3,革命者哪时候说不让我们找乐子了,他们革命就是为了让我们在和平安定的环境里找你们的乐子,懂?

  9. 正在享受“成功的革命”成果的你,为什么还要翻墙看“成事不足 败事有余”的别人怎么样呢,你这样违背献身革命者的意志做这样叛逆的行为,献身的他们要多么寒心啊。

  10. 我们关注了个体的最终结局,才知道一个成功的革命应该是怎样的,革命者终究是要献身的,也知道了某些碰到国安法就哭天抢地移民跑路的同时不忘感动自己年夜饭吃了几个橘子的废物,是成事不足 败事有余的

  11. *王會悟坐在船前是負責盯梢

  12. @Rogersy
    因為文中提及的王會悟在中共一大做了非常多工作。當一大原定的會址,李公館出現不速之客,一大的代表決定撤離時。是王會悟提議去嘉興南湖船上繼續會議的。過程中王會悟忙前忙後,負責租船,接站,登船。在會議的過程中她雖然沒有直接參與(夫妻共同作為一大的代表也不太好),但是她坐在船上可不是負責盯梢,而不是像電影塑造的那樣“崇拜地看著丈夫”的。回顧王會悟的生平,他也是走在運動的前線的,主張男女平權的。1921 似乎是把她塑造成丈夫李達的支持者了。

  13. 真正能獨立思考的年輕人不會去看獻禮片,偶像愛豆雲集的獻禮片吸引的是粉絲。這部分人本身就是因為缺乏獨立思考才會瘋狂追星,這也是近年來北京力圖以控制愛豆和愛國主義娛樂化來達到控制中國年輕人的目的。小粉紅與打雞血的粉絲有很大的重合。

  14. hmmmm,感觉这几年这类文章有些变味,有股酸味。

  15. 一个打着工人专政旗号的政党,到头来工人的权利却得不到保护。

  16. 中共搞的是「愛國主義」,不是民族主義。愛國主義。中共歪理套路:1. 沒有共產黨,中國很慘,中國人很慘,再努力也是方向錯誤。2.自從有了共產黨,中國有了救世主,中國人就有了救星,有了方向。 黨國奴隸馴化完全標志:「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17. 怎么什么都与女权有关呢?不知当时女性是否是革命的主角,要不是主角,强写进去做主角,岂不是欺骗观众

  18. 当下的年轻人有多少人能做到文章结尾那种反思,这是幻想。在国家意识下他们没有思考的能力,失去了逻辑能力,常识能力。

  19. 這部電影十五日之内每場都滿座;但其它電影都買得到即日票,另一部《革命者》也有大量座位。因此,《1921》如此受觀迎並非是因為香港有這麼多人喜歡紅色電影,可能是因為獻媚或者恐懼。

  20. 电影海报中一个女性都没有 😅

  21. 倒数第二段用错词了。
    「如果一百年前人们还可以用游行表达自己的愤怒,为什么一百年后却失去了这样的权力?」
    此处应该是「权利(Right)」而非「权力(Power)」

    1. 感謝讀者指正!已改好!

  22. 电影里一位革命者在游行的现场对工人说,“你们辛辛苦苦,却一无所有”,电影外的观众却正在忍受这样的现实。如果一百年前人们还可以用游行表达自己的愤怒,为什么一百年后却失去了这样的权力?
    哈哈哈哈哈 悲哀

  23. 【電影裏一位革命者在遊行的現場對工人說,「你們辛辛苦苦,卻一無所有」,電影外的觀眾卻正在忍受這樣的現實。如果一百年前人們還可以用遊行表達自己的憤怒,為什麼一百年後卻失去了這樣的權力?】哈哈哈哈,振聋发聩啊!这篇文章太棒了!

  24. 电影中确实有着落后的性别意识与刻板的女性形象,比方说周佛海和陈公博的妻子的形象,以及二大开会时王会悟抱着孩子坐在外面的场景,不一而足。但是批评说这部电影里“女性没有走入历史”,就有些过头了。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为参会代表找宿舍的,是王会悟,规划逃跑路线的,是王会悟,甚至最后到嘉兴南湖开会,也是参会的王会悟提出来的。至少就电影表现来看,王会悟可以说是一旦能够召开的最为关键的人物之一,从批评电影中部分场景反映了落后的性别意识上升到批评电影中“女性没有走入历史”,显然是过头了。

  25. 真正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知道,在片中,确有着李达王会晤夫妇这样的让人印象深刻、让人觉得完全是主角的角色的。黄导所说的话,我觉得是拍出来了。私以为,《1921》最出彩的地方,就在于除了一半篇幅的“规定动作”之外,还拍出了一半篇幅的“日常生活”——“他们首先是有着日常生活的普通人,然后才是革命党”。这一点,与同期的全篇“规定动作”《革命者》相比较,应该是好分辨的(《革命者》中也出现了李大钊的家庭,但是那种家庭就一点都没有真实感了)。

  26. 由于各种原因,竞品太少或者质量不佳,这样的结果也不算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