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堰塞湖災後:志工清淤如潮,「防災總署」呼聲再起|Whatsnew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兩週後,志工湧入災區清淤,政學界再度呼籲建立「防災總署」,檢視台灣多頭防災體系的斷層。
2025年10月7日,花蓮光復鄉,大批志工在佛祖街清理淤泥。攝:陳焯煇/端傳媒

自9月23日,因強颱「樺加沙」引發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潰壩,造成下游萬榮鄉、光復鄉等地區嚴重洪災後,據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統計,截至10月4日為止,已至少造成18人死亡、6人失聯、救出人數717人,受傷157人。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前進協調所總指揮官季連成表示,災害復原工作進度,民宅清理部份已原則上已達100%,而道路清淤執行率90%。

根據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林保署)10月7日發布監測資料顯示,馬太鞍溪堰塞湖目前水位1020.0公尺,蓄水量585萬噸,潰決至今水位已下降119公尺,蓄水量約585萬噸,是堰塞湖溢流前總蓄水量的6.4%。經無人機空勘,目前堰塞湖天然壩體及水流無異狀,但考量下游河道有砂土淤積,仍維持紅色警戒。

2025年10月7日,花蓮光復鄉,志工在一間宮廟清理神像上的淤泥。攝:陳焯煇/端傳媒

紅色警戒未解除,構築提防、改道河水多管齊下

馬太鞍溪堰塞湖雖暫時狀況穩定,但水利專家,前內政部長李鴻源仍在10月3日國民黨立院黨團記者會上警告,如遇豪雨或地震,恐再形成「二次堰塞湖」。李鴻源說,目前堰塞湖短期內應無立即危險,但其團隊資料顯示,總計3.2億噸泥沙僅有7000萬噸下移,仍有2.5億噸滯留山上,「再遇豪雨或5級地震,很可能引發第二次堰塞湖。」

中央前進協調所副總協調官李孟諺證實確實可能有此風險,只要發生24小時累積降雨量達100毫米,或地震震度5弱以上,將針對馬太鞍溪下游發送溢流警報,經濟部水利署也已趕工構築臨時堤防。

水利署長林元鵬表示,臨時土堤工程採3層防護,依序為鼎塊防護、太空包擋水、土堤夯實,共動員150台重機具及200施工人員名投入現場工作。10月4日已完成第一階段3公尺高工程,達初步防洪保護能力;後續第二階段還會再加高2公尺,預計11日能夠完成。而受損堤防復建工作,將在明(2026)年汛期前,恢復原有防洪保護水準。

2025年10月7日,花蓮光復鄉,大批志工在佛祖街清理淤泥。攝:陳焯煇/端傳媒

此次洪災馬太鞍溪下游堤防多處溢堤,受損2860公尺,為避免溪水持續流入市區,9月28日水利署先將溪水導引至右岸光復堤段深水槽,成功改道河水。後續除去臨時土堤工程外,林元鵬指出,為解決河道嚴重淤積問題,水利署規劃分3階段辦理緊急疏濬,預計2025年底前完成疏濬100萬立方公尺、2026年汛期前累計疏濬300萬立方公尺、2026年底前累計疏濬600萬立方公尺。

而為持續監控、評估堰塞湖湖體情況,並讓人員與機具能抵達堰塞湖區,林保署9月30日派遣包含資深森林護管員、山搜專家、登山協作共計15人組成探勘小組,由南端光復林道,及北端萬榮林道兩條不同路線徒步蒐集路徑資訊。兩組人員已分別在10月4日、5日抵達湖區,由於此次路程需應對多處坍方、崩塌地與深厚的泥流堆積區,隊員必須使用繩索垂降或繞行坡壁才能通過。

根據探勘隊員回報指出,越接近湖區,地表和植披上都覆蓋著厚重的粉塵與泥沙,空氣中瀰漫煙塵、呼吸困難,下切至海拔1000公尺處,連太陽也看不清楚。林保署花蓮分署長黃群策表示,這次探勘主要仍希望搜集2處林道路況,評估後續能否開闢,提出後續因應方式。

2025年10月1日,花蓮光復鄉,志工走在堆滿垃圾的街道。攝:陳焯煇/端傳媒

「鏟子超人」湧災區,光復車站現人潮

馬太鞍溪堰塞湖洪災後,台灣民眾紛紛捐贈物資,衛生福利部轄下的賑災基金會亦於9月25日啟動「0923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害募款專案」,提供民眾各種捐款管道。賑災基金會表示,截至2025年10月6日為止,已有超過28.5萬筆的捐款,總計已募得新台幣逾10億,將用於死亡、失蹤賑助及家園清理等支持方案。

此外,在社群網路號召下,大批的台灣各地民眾自發前往災區擔任志工。為此台鐵公司於9月26日宣布,在教師節連假,27日至29日增開10班次列車往返臺灣西部與光復之間,方便民眾前往救災。根據台鐵統計,27到29日超過6萬人在光復站下車,其中以29日人數最多,單日有4萬4500人在光復進出站。災後至10月5日,光復站累計的進出旅客已達35.7萬人次,這個數字甚至超過了該站2024年一整年約約34.9萬人次的總運量。

這些志工由於大多會自行攜帶鏟子前往災區,在社群媒體上被稱作「鏟子超人」,剛開始抵達光復時因沒人指揮不知該何去何從,有民間團隊出動摩托車接送,將物資及志工人力送至清理地點。後續花蓮縣府委由慈濟受理災區現場需求,設立工作站;中央政府則由原民會在光復車站設立志工指揮中心相互搭配。

2025年10月1日,花蓮光復鄉,車站外有替民眾及志工按摩的團隊 。攝:陳焯煇/端傳媒

此波自發性救災行動,直至中秋連假仍不見民眾熱血因返鄉過節消退,季連成表示,雖然呼籲志工中秋節在家過節就好,但4日的人數,還是高達2萬多人。

災區清理與重建工作持續推進,花蓮縣政府也在4日至6日期間,於每天早上7時至11時在光復站出口提供1萬5000份飲食給救災人員。季連成指出,若民眾自發性前往光復鄉災區,建議經過官方分流後派遣到指定村落救災,如果自行進入,恐怕會無法真正幫助到有需求的災民。

目前志工專業團隊依水電與泥作工種分工,協助災區修復;一般志工則投入清溝,及協助製作一萬袋防颱沙包等任務。為感謝志工,馬太鞍部落的總頭目張有征,10月4日帶領多位族人到光復車站月台,高舉「鏟子超人謝謝你們」自製標語,並鞠躬向志工民眾致謝。

在重機具與上萬志工前進災區協助清除淤泥後,針對淤泥後續處置,台大土木工程系教授游景雲在「馬太鞍堰塞湖的科學對話」論壇指出,這些從山上下來的泥沙可以分為有價料和無價料,河沙與山沙的價格也不一樣,他判斷,現在大部分清理出來的物質比較偏向黏土,雖然其有小部分的利用空間,但市場並不大,淤泥處置方式可能還是以在地去化,找個地方堆積為主。

2025年10月7日,花蓮光復鄉,大批志工在佛祖街清理淤泥,一名志工在展示挖泥時受傷的手。攝:陳焯煇/端傳媒

退役將領接管災區,中央地方互槓

此次馬太鞍溪堰塞湖洪災,行政院9月23號當晚成立「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前進協調所」,原本由具水利專業的經濟部次長賴建信擔任總協調官,但遭在野黨質疑層級不足,後由行政院政務委員季連成輪任總協調官,行政院顧問李孟諺輪任副總協調官。

季連成是陸軍中將退伍,在總統賴清德上任之後獲延攬為行政院政務委員,同時擔任總統府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執行秘書。2016年,季連成擔任陸軍八軍團指揮官期間,遭遇「高雄美濃地震」造成台南維冠大樓倒塌災情,季連成指揮調度軍團,及作戰區內軍警丶消防丶海巡官兵加入救災,配合時任台南市長賴清德指揮。他也於同年擔任漢光演習指揮官。

季連成10月1日首次主持前進協調所記者會時說,將善用國軍系統進行救災機制調整,中央協調所將於每天8點半召開早上工作會報,10點召開記者會說明,下午4點半再次召開工作會報,提報今日的工作進度與規劃隔日工作內容,下午6點則會帶一個工作組參加花蓮縣政府的災防會議,希望中央跟地方政府相互整合。

2025年10月7日,花蓮光復鄉,大批志工在佛祖街清理淤泥後,乘車離開。攝:陳焯煇/端傳媒

季連成表示,國軍兵力也重新進行調派,以劃分責任區為原則,7個村各派駐中校指揮官,處理包括兵力、救災志工及機具調度等任務,並會有村長、縣府環保局等相關人員協助工作,中央各部會也會派人跟著,救災過程若發現任何需求或困難會立即解決。

根據「內政部主管災害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前進協調所作業規定」,中心前進協調所任務區分為「與受災地方災害應變中心協調救災支援事宜,並將處理結果回報中央災害應變中心」。

由於每日的前進協調所記者會中,季連成回答提問節奏明快、答覆只講重點,受到社會民眾肯定。就連國民黨立法院國民黨團總召傅崐萁,在參加救災工作會報後,亦在社群發文表示「立即感受到整體效率提升」。

2025年10月7日,花蓮光復鄉,志工在一間宮廟清理淤泥。攝:陳焯煇/端傳媒

不過,此次堰塞湖溢流潰壩事件中,花蓮立委傅崐萁與其妻、花蓮縣長徐榛蔚的防災應變作為,屢屢成為輿論焦點。包含,22日總統賴清德出席中央應變中心視訊時,徐榛蔚由於人在國外並未出席,由副縣長代理,徐榛蔚當晚才返台。

除此,行政院長卓榮泰在堰塞湖溢流後前往災區,在24日一天內與傅崐萁爆發兩次衝突,卓榮泰質疑地方政府疏散有瑕疵,傅崐萁反指行政院「出一張嘴」,並指控網軍側翼攻擊地方政府,並稱自己早在8月就已提案要求處理堰塞湖,但遭農業部長反駁。

10月7日立法院總質詢時,傅崐萁多次就堰塞湖疏散計畫、救災主責單位問題與卓榮泰爆發多次言詞交鋒,傅崐萁主張,堰塞湖上、中、下游都由中央管理,救災也應由中央承擔,他並要求行政院接管災區。

此主張遭卓榮泰反駁,他強調疏散撤離是地方政府的法定職責,且花蓮縣副縣長在22日與總統的視訊會議中,就已回報「完成疏散」。卓榮泰反批傅崐萁「不是難過災民的生命,是難過你的政治生命」、「只有你在搶救政治生命!」。

2025年10月7日,花蓮光復鄉,大批志工在佛祖街清理淤泥,一名志工在休息。攝:陳焯煇/端傳媒

多頭馬車防災體系現困境,「防災總署」呼聲再起

在此次堰塞湖溢流潰壩事件後,台灣政界與學界也重新燃起是否成立一個類似美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FEMA)的討論。李鴻源指出,光是一條馬太鞍溪,上游林班地屬於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中上游屬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中下游則歸經濟部水利署管轄。一條河流由兩個部會、三個署級單位管理,在整合上極為複雜。

目前《災害防救法》依災害「種類」劃分中央主管機關,例如水災歸經濟部,風災和地震歸內政部,而此次的大規模崩塌則歸農業部。這種劃分方式在面對單一災害時尚可應對,但當面對堰塞湖這種牽涉到崩塌、水災、疏散撤離等多面向的「複合型災害」時,便顯得捉襟見肘,難以產生統一有效的指揮。

因此,在這樣權責過於分散、無法有效整合應對複合型災害的體系下,過去十年,台灣經常在大型災害事件後,浮現是否建立一個類似FEMA權責單位的討論。

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系教授譚義績表示,FEMA為美國聯邦緊急管理機構,需經州長請求、美國總統宣告授權後進行救援,如日本有防災擔當大臣,中國大陸亦有一級部,台灣同樣需建立一個更高層級、專門負責災害管理的職位或機構。台科大營建工程系名譽教授李咸亨也指出,FEMA的工作精神是避免每次災難發生時,急救人員集結處理完問題便解散,導致無法有效傳承經驗到下一次。他認為,中央和地方的災害應變中心都是臨時編組,但災難體系需要一個永久性的組織。

2025年9月30日,花蓮光復鄉,志工在佛祖街派發樽裝水。攝:陳焯煇/端傳媒

譚義績指出,由於台灣缺乏專門單位,導致每次災難來時,中央部會間很難分清楚誰的責任,他在2014年擔任防災中心主任時,曾與李鴻源提過成立「防災總署」的問題,但當時行政院認為牽涉部會太多,他強調,台灣的體制一直搞不清楚,呼籲事權統一的重要性,讓一件事情由一個人或單一單位來做。

李咸亨說明,這樣的功能導向組織必須能承擔災害處理的四個階段任務,包含防災、整備、救災與復原。

這波討論也進入國會,並獲得行政院長的回應。民進黨立委李坤城於10月3日在立法院質詢時向行政院長卓榮泰提問,面對層出不窮的複合型災害,政府是否考慮仿效美國FEMA,成立台灣的防災總署。卓榮泰回應,政府將會認真研議一個更有效率、更專責的機構,來應對現今極端氣候下的各種挑戰。

在極端氣候加劇下,台灣目前多頭馬車式的防災體系仍待整合。然而,在中央與地方對權責的劃分與日益衝突下,面臨下一場潛在的災害,仍將考驗這座島嶼的韌性。

2025年10月1日,花蓮光復鄉,車站外堆放大量志工留下的雨鞋。攝:陳焯煇/端傳媒

評論區 0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
本文尚未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