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傳媒 10 歲了!一路走來,我們始終相信,有些故事必須被說出,真相需要被守護。這十年的堅持,來自讀者的信任與支持。未來的每一步,我們仍需要你同行。邀請你成為端傳媒會員,一起訂閱守護獨立報導,讓真相持續被看見。
9月23日下午2時50分,位於台灣花蓮縣光復鄉及萬榮鄉交界的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發生溢流,大量洪水夾帶土石沖向下游,造成光復鄉市中心嚴重水患。
此次災害的直接原因為強颱「樺加沙」帶來的致災性豪雨。受到颱風外圍環流與台灣地形的劇烈交互作用,花蓮地區降下了致災性的超大豪雨。根據中央氣象署及林業保育署的觀測資料,截至9月23日,光復鄉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集水區的24小時累計雨量已達到355毫米。
依據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統計,截至24日晚間10時,樺加沙颱風造成全台14人死亡、受傷32人,46人失聯,傷亡主要集中在花蓮縣,且光復鄉敦厚路、佛祖街發現罹難者人數最多,多數為年長者,罹難點多半在一樓,初步研判為撤離不及。

地震加颱風,馬太鞍溪堰塞湖規模等同中型水庫
此次發生溢流的馬太鞍溪堰塞湖規模驚人,幾乎等同台灣一座中型水庫。根據林務局在溢流前的監測數據,該堰塞湖滿水位蓄水量約9100萬立方公尺,該蓄水量相當於一座南化水庫的有效庫容。在23日溢流發生前,蓄水量已達約8600萬立方公尺,達到總庫容的95%左右。
東華大學防災團隊對馬太鞍溪堰塞湖估算指出,天然壩高約200公尺、壩寬約2300公尺、壩長約600公尺,壩體體積約2億立方公尺。
資料指出,湖泊面積約137至140公頃,相當於台北大安森林公園5倍以上,湖泊面積從8月上旬的47公頃,在一個多月內擴大了將近兩倍。崩塌土石所堆積起來的天然壩體高度約200公尺,相當於超過60層樓高。
由林保署委託監測的陽明交大防災與水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林志平認為,馬太鞍溪堰塞湖在國內外都是相當罕見且大型的堰塞湖。

根據花蓮縣政府委託的學術研究團隊資料顯示,馬太鞍溪堰塞湖發生壩頂溢流後,在30分鐘內,水位就從1141公尺降到1127公尺,差距高達14公尺,換算堰塞湖面積約110公頃,等同於有1540萬噸的水瞬間湧出,相當於6000個奧運標準游泳池的水量。此外,林業署資料指出,在溢流後的第一個小時(下午3時至4時),水位是從1141公尺降至1115公尺,下降了26公尺,顯示其潰決速度非常快。農業部估算,堰塞湖總共約流出了超過6000萬噸的湖水。
馬太鞍溪堰塞湖的形成可追溯至多年前的地質活動。2003年,馬太鞍溪上游蝕溝開始出現局部崩塌;2020年,崩塌範圍逐漸擴大;2024年4月3日的花蓮強震導致山體大規模鬆動,成為堰塞湖形成的關鍵前期因素;2025年7月,帕薇颱風帶來的豪雨引發大規模土石崩塌,正式阻塞馬太鞍溪上游河道,形成堰塞湖。
台灣政府在7月21日透過衛星監測首次發現此堰塞湖的存在,7月26日啟動應變機制,成立應變小組並立即設置水位計,開始透過空拍、衛星等方式持續監測壩體穩定性與蓄水量。7月26日至31日期間,相關單位啟動空勘與航測,建立堰塞湖的量體模型並進行初步風險評估。

在23日堰塞湖溢流發生前,中央政府已採取預警措施。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表示,自9月22日上午7時起,因颱風樺加沙帶來強降雨,監測到堰塞湖水位急速上升,便開始對花蓮縣政府發出紅色警戒,建議花蓮縣府立刻撤離當地居民。從22日上午到23日災害發生前,總計發布了9次預警通報,提醒下游地區有潰壩風險。
花蓮縣政府在接收到中央的預警後,於22日成立災害應變中心,並針對堰塞湖下游的光復鄉、萬榮鄉及鳳林鎮等地區,展開預防性的疏散撤離作業,共撤離1837戶、8524人。行政院於22日晚間已指示相關部會與地方政府合作,成立應變中心,密切監控堰塞湖狀況並協調防災事宜。
23日下午2時50分,堰塞湖水位達到壩頂開始溢流,大量湖水與土石傾瀉而下。15時08分,首波洪峰在18分鐘內迅速抵達下游的馬太鞍溪橋,並將其沖斷。隨後洪水灌入光復鄉市中心,淹水深度逼近一層樓高,許多商店如全聯超市的商品被沖出店外,大量民宅、車輛泡水或被沖走,基礎設施嚴重受損;有居民在市場中緊抱著柱子不被沖走,也有民眾爬到屋頂及高處避難。這次事件的嚴重程度,讓輿論聯想到2009年莫拉克颱風重創小林村的事件。

堰塞湖如何處置?會有什麼困難?
堰塞湖是因山崩、土石流等自然現象,導致大量土石崩塌並阻塞河道所形成的天然湖泊。這些崩塌的土石形成一座不穩定的「天然壩體」。在台灣,誘發堰塞湖的主要原因是地震與豪雨。馬太鞍溪堰塞湖正是這兩種因素疊加的結果:先有地震鬆動土石,後有颱風豪雨觸發大規模崩塌。
由於堰塞湖的壩體多由鬆散的土石構成,結構非常不穩定,因此應變時間及空間極為有限。林保署表示,馬太鞍溪堰塞湖於7月21日形成後,已召開多次專家會議討論,研商包括壩頂降挖、炸開壩體、虹吸抽水等多種減壓方案,但因為堰塞湖位處偏遠山區,無道路可及,人員亦無法步行抵達,必須倚賴空勤總隊以直昇機接運始能安裝水位監測儀器,工程重機具無法運抵。
陽明交大防災與水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國維指出,堰塞湖壩體在人與機具都無法到達的地方,土壤非常濕軟鬆散。在裝水位計時,連黑鷹直升機嘗試反覆降落都會陷入,工作人員邁出第一步腳也會陷下去,因此重型機具根本上不去。
至於以炸藥爆破壩體方案,林保署指出,因壩體土方體積達2億立方公尺,長度達2.3公里,且考量恐擾動壩體及邊坡之不穩定性衍生大規模崩塌。林保署評估,即使不再發生颱風與豪大雨,僅以一般雨量情況評估,堰塞湖也會在10月初溢流,工程手段難以介入。因此,以強化監測警戒與下游防減災措施,作為主要應變策略。

陽明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單信瑜則對端傳媒表示,工程手段處理堰塞湖並非完全不可行,但面臨土砂量巨大、地點偏遠無道路抵達,以及時間不足等三大限制。
單信瑜指出,從堰塞湖形成到溢流僅約兩個月時間,時間明顯不足。他表示,若時間充裕且機具能夠抵達,工程上可採取逐步降低壩頂高度的方式,挖掘V字型缺口,讓水位在較低高度就開始溢流,避免水位過高導致大量水體下衝。
此前,8月底面臨溢流的可能,行政院指示農業部成立跨部會專案小組、花蓮縣政府及專家學者,針對壩體狀況及風險推估、工程因應對策、疏散撤離作業等議題持續進行討論。
堰塞湖滿水量達9100萬公噸,超過南化水庫,對下游光復、鳳林及萬榮三鄉鎮猶如不定時炸彈。中央與地方組成專案小組,由林業保育署花蓮分署負責上游預警監測,經濟部第九河川分署負責下游河道清疏、河床防治等,縣府及鄉鎮市公所啟動撤離,且警戒區從原本的三鄉鎮五村里擴大到十二村里。

儘管中央發布預警機制,地方政府負責疏散,但堰塞湖溢流的洪水仍對光復市區造成嚴重災情。花蓮縣府強調,堰塞湖大規模溢流在台灣沒有先例,相關單位都已盡力在做。光復鄉在地縣議員蔡依靜說,這次畫設的影響範圍比八月大,撤離戶也比上次的六百人多得多,但因為每戶情況不一樣,若能更精準預測街道淹水情況,會讓民眾更清楚如何應變。
蔡依靜也強調,政府在洪水發生前的撤離指令缺乏強制性,即便政府建議居民可採「垂直避難」,「但面對這樣的水勢,光靠往樓上逃是不夠的。」
根據官方紀錄,台灣自1979年至2025年間,共記錄了88處因山崩、土石流等自然原因形成的堰塞湖。其中,雖然有許多堰塞湖在形成不久便潰決或消失,但有些因天然壩體穩定而長年存在,甚至成為知名景點。例如位於花蓮的鯉魚潭,被認為是古代堰塞湖遺留下來的湖泊。而位於南投的水漾森林,同樣是九二一地震後因上游河道受阻而形成堰塞湖。
九二一地震後,因大規模山崩形成台灣史上最大的堰塞湖之一的草嶺堰塞湖,便採取人工開挖溢洪道的方式成功引流,將湖水洩降至安全水位,化解對下游雲林、嘉義地區的威脅。此外,2009年莫拉克颱風後,在台東太麻里溪上游形成堰塞湖,威脅下游的金峰鄉嘉蘭村;汛期過後,林務局與學術單位合作,在枯水期搶修施工便道,並以怪手進駐開挖引流道,加速湖水排出,成功降低湖水水位,
依據台灣政府現行的《國有林地堰塞湖應變標準作業程序》,將處置分為初期評估階段、緊急應變階段、中長期處理階段;在中長期處理階段,主要是在確認有工程介入的必要性,且天候與地理條件允許後,便會擬定工程計畫 。

洪水沖進市區,掀中央、地方權責爭議
不過,在馬太鞍溪堰塞湖首次溢流後,危機並未完全解除。在2時50分首波溢流後,第一次洪峰在下午3時8分抵達下游的馬太鞍橋,並在3時30分挾帶巨大洪水將橋沖毀。第二波溢流則發生在下午4時30分,此波洪水量更勝於前,導致大量泥水沖進光復市區,加劇了災情。
農業部在24日上午以無人機空拍勘查,空拍畫面顯示溢流口壩頂已遭水流下切80公尺、高程1060公尺、蓄水面積約50公頃、蓄水量已減少至2300萬噸,湖水已縮減75%,仍維持紅色警戒。
農業部水保署官員表示,堰塞湖壩體原本高約200公尺、滿水位約9100萬噸,昨天發生溢流已是最大量,先前對河道設計有達防洪標準,對河堤也已加高並加強固定,目前判斷不會出現如昨天溢流狀況,且溢流的水源會依循河道經過,不會有溢出狀況。
堰塞湖溢流背後,是颱風外環環流導致的持續且集中的極端降雨,使得原本就已處於高水位的堰塞湖水量在短時間內迅速暴增。花蓮天祥測站從21日至23日17時的累計雨量高達616.5毫米,短時間內的高強度降雨,最終讓湖水超過天然壩體的負荷,導致了溢流潰決的嚴重災情。

花蓮山區亦是此次颱風在全台灣降雨最多的區域。由於位處迎風面,颱風環流與中央山脈相互作用,在迎風面產生劇烈地形抬升作用。根據氣象署統計,截至24日凌晨1時50分,23至24日的2日累積雨量排行,前十分別落在花東、高雄,其中花蓮天祥已經突破714毫米位居第一。
實際上,樺加沙颱風中心並未登陸台灣本島,不過暴風圈在22日上午11時觸陸,其外圍環流籠罩台灣。樺加沙颱風被認為是2025年「風王」,其結構龐大且完整,七級風暴風圈半徑一度達到320公里。此意味著台灣全島都將在颱風外圍雨帶的覆蓋範圍內。
在極端氣候影響方面,單信瑜指出,氣候變遷導致來台颱風數量減少,但強度增加、雨量變多。他提到過去台灣也出現多次堰塞湖,林業署網站記錄顯示過去多起堰塞湖案例都自然溢流解除,只是此次量體特別巨大。
在洪水沖進光復鄉市區後,總統賴清德透過社群媒體發文表示,已指示行政院長卓榮泰統合各部會,全力協助花蓮縣政府進行緊急應變與救援。他要求國軍、交通部、農業部等單位投入人力機具,並在災後支援環境清理與防疫工作,強調「確保國人安全為第一要務」。同時,他也以黨主席身份,下令民進黨全體黨公職投入協助救災。

行政院長卓榮泰災情發生當天取消了原定拜會立法院藍綠黨團的行程,改與國民黨團立法院總召、亦是花蓮立委的傅崐萁一同前往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不過,在災區現場,卓榮泰在被洪水沖毀的馬太鞍橋勘災點指出,政府已要求做好撤離計畫,但「現在看來是有瑕疵的」,此遭到傅崐萁的駁斥。
傅崐萁反批評行政院推諉責任、只會「出一張嘴」,並質疑中央建議的「垂直避難」對老人家而言根本來不及逃生。他更指責,災難一發生,網軍側翼就在攻擊地方政府。卓榮泰則拍了拍傅崐萁的肩膀說「大家都在救」,並表示應先一起救災,之後再談其他問題,隨後便轉身繼續勘災行程。
隨後,當一行人轉往設於光復糖廠的前進指揮所召開會議時,傅崐萁再度發言並劍指中央,重申他在他在8月13日立法院朝野協商災後重建特別預算時,他就已提案要求處理此堰塞湖問題,但當時農業部評估沒有立即危險而未積極處理。卓榮泰打斷其發言,表示「要追究以後再來」。傅崐萁則向媒體高喊,「這就是中央的態度」,強烈表達不滿。
被傅崐萁點名的農業部,該部長陳駿季則回應:他當時指的是8月楊柳颱風時的情境,並非針對此次狀況。此外,陪同勘災的民進黨籍立委沈伯洋當場表達不滿,向傅崐萁喊話「我們現在先救災可以嗎?」。事後他也在社群媒體上批評傅崐萁遲到還發表政治演說,並試圖撇清地方政府的疏散責任。

傅崐萁妻子,亦是花蓮縣長徐榛蔚在災情發生時正率團在國外進行訪問,其動向成為輿論焦點。她在接獲通知後,中斷行程緊急返台,並表示已指示縣府團隊全力救災,同時強調一旦水勢退去,將立即請求公路總局協助搶修中斷的橋梁。不過,她在颱風警報發布後仍未第一時間返台的決定,也引發了部分網路輿論的批評。
關於疏散撤離問題,單信瑜則認為關鍵在於風險溝通不足。他指出,淹水範圍圖製作完成後,沒有人挨家挨戶向民眾說明,民眾不知道淹水後果的嚴重性。他批評現行警戒發布方式缺乏針對性,「發了200次警戒也沒有用」,需要村里長動員人力逐一勸離。
單信瑜進一步指出,地方公所人力不足,村里長本身對堰塞湖了解有限,使得疏散撤離操作比土石流和淹水更加困難。他認為風險溝通應該要分眾分群,用不同方法讓民眾了解風險意涵,但「台灣從頭到尾就一直沒有搞清楚這個狀況」。
談及防災體制問題,單信瑜表示,雖然災害防救法實施二十幾年,但地方政府防災仍是兼辦業務,沒有專責人力,且防災職務人員流動性高,今年教的人員明年可能就調走,導致經驗無法延續。
單信瑜認為,防災工作雖然法制上是地方負責、中央支援,但中央沒有給予地方足夠的法制和制度支持,資源和重視程度都還不夠。

至於陳峻季說得「即時性風險」,明顯是指在當下條件下短時間內沒有風險,而非是強颱帶來暴雨之後沒有風險,有些政客混淆概念甩鍋的確是可恥🙄。但反過來說,根據瑞士芝士理論,導致嚴重事故發生的從來都不是因為某個單獨的原因,而是多個問題同時出現,中央地方相信都需要改善?就選舉政治而言,哪一方能更優雅地指責對方,往往才會有加分,但對於中共來說他不在乎藍白兩黨能否加分,任何一方拙劣的表現都會成為他論證民主失敗論的論據。
至於中央與地方的衝突,對於來自海峽另一邊的大陸,香港讀者而言,救災中,中央與地方的權責往往不需要分得太清,但是這在台灣不一樣,希望能有更多介紹。
有種大家都在做事,但是感覺最後什麼都沒做一樣🤔。相信是因為事出突發,有一些關鍵時間節點的事情發生經過並沒有那麼清晰,沒有包含在文章內的原因,特別是22日到23日,前線警消村里長的工作安排需要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