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選凝評金像獎:工業獎名單缺乏「港味」,本土光芒未來可轉化?

在沒有風調雨順的時代裏,金像獎結果的無味,並不會掩蓋那些具有本土屬性的作品各自的光芒。
《少年的你》劇照。
金像獎 香港 影視 風物

香港電影金像獎首次在線上公布,頒獎結果無驚無喜,頒獎流程則是史上最速。疫情之下一切從簡,沒有各個獎項的提名片段回顧,也沒有臨場的期待、緊張與感動位,爾冬陞獨自拆信封讀結果道恭喜,十幾分鐘塵埃落定,形式上反而更像每年金馬獎公布入圍名單的記者會。網友大為傻眼,更有人疑惑頒獎禮與其這樣簡潔高效不帶感情色彩,何必不直接放出一張獲獎名單了事。

流程雖短,也有瞬間動人。爾冬陞揭曉各獎都不帶評點,唯獨公布《大象席地而坐》獲得最佳亞洲華語電影時,對已逝導演胡波致以最高敬意,並表達自己希望有機會能把這個獎交給胡波家人,聽落耳讓人覺得有心。頒獎場景的布置,其實也能看出是花了心思:每座金像女神獎座旁邊點一盞燈。只是熠熠光芒,卻並沒照亮有趣結果。

少年的你:中港評價兩極

相比金像獎預告片所點燃的香港人的內心共情,獎項結果就實在是比較無趣了,甚至去進行任何批評都顯得索然無味——譬如你吐槽合拍片的大獲全勝?但金像獎本來就由工業價值主導,雖然評選機制看似融合「工業獎」和「評審團獎」的規則,但始終更接近奧斯卡那種代表業界口味的獎項,而《少年的你》作為類型片的成功,產業當然無法忽視。又譬如你說港產片這次被忽略了?也對,也不對。純港產片本來就掐指可數,像《幻愛》顆粒無收當然是很可惜,但《叔·叔》《金都》等片還是拿到了一些沒什麼懸念的單項獎。

用金像獎預告片一開頭那句《聖荷西謀殺案》裏的台詞「同一件事,放在不同人身上,就有不同意義」來形容今年的獎項結果可能最適切。《少年的你》提名12項最後狂攬8獎,對香港觀眾來說應該還是意外的,用最温和的表述,至少也是「這個合拍片就算質素不錯也不用包攬這麼多項吧」。反而大陸影迷對這個結果反應熱烈,畢竟相比前些年的《十年》、《樹大招風》在內地媒體連提都不能提,今年金像獎還是很有看點。

《少年的你》劇照。
《少年的你》劇照。

《少年的你》有沒有那麼好見仁見智,但有一點是確定的:作為一部合拍片,中港兩地觀眾對該片觀感非常不同,大家看到的角度更不一樣。香港觀眾首先看到的一定是「妥協」:包括用社會寫實議題包裝青春類型片的討巧、審查之下結尾必須出現的政策背書、以及(對角色前史)刪減之下人物的偶像色彩濃厚複雜性卻不夠。而大陸觀眾首先看到的是「難能可貴」——在層層掣肘下拍成現在這樣算不容易了。他們覺得能在內地的審查環境裏呈現校園霸凌議題本身就很可貴,所以對不足之處格外寬容。該片在豆瓣8.3分的高分,也說明許多觀眾對這部香港導演拍出的大陸青春片,有共情有代入感。

如何評價《少年的你》,視乎你具體要衡量它的哪一方面:影像還是敘事還是演員表演?類型片的完成度還是議題的批判力?不能全都混在一起讚歎或是批評。我個人會覺得這套戲的明顯優勢是導演對影像的駕馭力——視聽語言很有特點,充滿挑釁意味的大量特寫、跟拍和手持攝影,加上碎片化剪輯和對封閉空間裏的情緒調動,嫻熟又生猛,所以拿到導演獎不算意外。換一個影像意識薄弱的導演來拍,這個故事肯定慘不忍睹。

演員方面,易烊千璽雖然貢獻了他個人的最佳表演,也實現了從流量明星到演員的轉變,但在最佳新演員的入圍名單裏,他的表演層次並不及《幻愛》的劉俊謙。內地觀眾在評價易烊千璽的演出時,都盛讚他在各種大特寫裏,細部表情可圈可點。但對比一下舞台劇出身的劉俊謙,其實後者的身體語言遠比他更剋制精準,且真正做到了與角色融為一體——易烊千璽是演技大有突破,但劉俊謙根本就是那個角色。

《金都》電影劇照。
《金都》電影劇照。

最佳編劇頒給《少年的你》就更讓人迷惑了,論類型敘事,《金都》肯定優於它,論貼地寫實,它也不如《叔·叔》。《少年的你》的敘事框架(「青春+言情+懸疑」)其實很陳舊,「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的純愛人設俗套到不能再俗套,即使疊加了校園霸凌與高考體制,也沒能在殘酷青春的套路裏另闢蹊徑,不但戲劇衝突寫得笨拙,人物的可信度也並沒建立起來。該片在大陸熱映時,就有影評人指出「故事裏的人物都很懸浮」,所以怎麼看編劇都是這套戲的短板。敘事不足,是靠影像去補。催淚煽情的,是各種特寫裏演員被鏡頭逼視所迸發出的情緒,而不是劇作本身賦予人物的力量。

以業界標準去衡量,《少年的你》是成功圓熟的電影商品,也具有爾冬陞頒獎時所提及的「好電影」特質:挫折與危機過後,有個「完滿」結局。作為合拍片,它依託內地從院線到整合營銷的強大資源,實現了票房與口碑雙贏,金像獎把最佳電影頒給它,看上去很契合工業價值,但卻又毫無「港味」——基於題材和卡司,該片放在今年所有中港合拍片裏,大概都算最沒「港味」的一部。

名單缺乏港味

而今年金像獎結果觀感上的乏味,也是源於《少年的你》大包大攬各項大獎後,「港味」在整份獲獎名單裏的稀薄。

以影帝和影后兩大表演獎而論,太保拿下影帝當然實質名歸——倒也不全是出於內地影視自媒體所津津樂道的「潛規則」(「影帝必須是自己人」),重點還是太保在《叔·叔》裏的演技恰如其分。我個人一直覺得,詮釋大開大合的情緒固然考驗演員的爆發力,但反而平淡生活裏的內心波瀾,更難被演繹出豐富層次。《叔·叔》裏的阿柏,就是個淡淡的人物,內心思緒全靠細膩從容的反應去呈現,就連整個故事都很平淡日常,沒有需要聲嘶力竭去演的衝突。越是如此,也越見演員內功。

《叔·叔》劇照。
《叔·叔》劇照。

影后爆冷頒給周冬雨,並不是像一些內地公眾號文章所分析的「因為香港女演員青黃不接」。事實上,蔡思韻在她首部主演的港產片《幻愛》裏的表演難度,絲毫不遜於周冬雨。當然我也很同意周冬雨的確是那種「她一哭觀眾就能跟著哭」的女演員,她本身氣質也貼近戲裏的陳念,但純論表演,蔡思韻一人分飾兩角的完成度,至少與她旗鼓相當。而且陳唸的角色力量是一目瞭然的,《幻愛》裏葉嵐則要處理外剛內弱的內外不一狀態,內心的複雜度也更難拿捏。

最佳男配角和女配角可討論的空間應該不大。雖然我個人更喜歡《叔·叔》裏盧鎮業對內心矛盾的詮釋,不過金像獎選擇《麥路人》裏飾演慣偷、外型讓人過目不忘的張達明倒也沒有太大爭議。而女配角一獎也是各有特色很難比較,飾演太保妻子的區嘉雯可能整體更沈穩些。技術類獎項裏,私心比較樂見的是最佳視覺效果頒給了《掃毒2》而不是全片以特效為主的《中國機長》。

新晉導演一獎,我沒有看過《戲棚》所以無從比較。而私心偏愛的《金都》,放在去年整個華語世界的新導演作品之中衡量,質素也穩居前列,大概這個獎項還算實至名歸吧。其實對比一下去年兩套重要的本土小品,《金都》和《幻愛》各有觀照,視角都很新鮮,也同樣是開放式結局,前者的劇作流暢度、對刻板印象的跳脱和對主題的昇華會相對更優。反而最沒有爭議的兩獎,要屬最佳原創電影音樂(頒給《金都》)和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少年的你》),尤其林二汶的主題音樂和《金都》的氣質非常相合,很為電影加分。

也因為獎項分布實在無趣,看完頒獎後,我又去重看了一遍那段讓人熱血沸騰的入圍影片混剪。其實,就像經過蒙太奇剪接的金像獎預告片好看但並不代表今年金像獎好看一樣,這份得獎名單缺乏「港味」,也並不代表過去一年裏香港沒有好的作品。

未來轉化為工業價值?

首先,今時今日「合拍」的概念已進化得很多元,既有直接去執掌大陸IP改編和探討內地社會議題的創作者,也有《花椒之味》所營造的大眾流行口味和《麥路人》對本土邊緣群體的關注。尤其像《麥路人》這種選題本身很好但執行較為生澀的作品,其實也能給業界帶來後續想像。

《幻愛》劇照。
《幻愛》劇照。

其次,則是「本土」的意義同樣多元。《叔·叔》、《幻愛》和《金都》都是純港產片,雖然氣質完全不同,卻都讓人看到了新的可能性。《叔·叔》和《幻愛》關注的是少數群體,前者選取的議題足夠獨特,但處理手法又很生活化很日常,完全不同於一般LGBT電影的情緒激烈,留白剋制讓人回味。《幻愛》視覺很突出,對思覺失調的虛虛實實浪漫化處理也很有想像力,雖然後半段故事比較崩壞,但至少也算是一種拍攝精神疾患題材的新嘗試。《金都》視覺偏弱,可敘事很成熟,它的聰明巧妙甚至對合拍片都頗有參考意義:既保留港味又跨地域,還幽默諷刺讓人看得過癮,在商業電影裏兼顧了藝術層次。

所以,在沒有風調雨順的時代裏,金像獎結果的無味,並不會掩蓋那些具有本土屬性的作品各自的光芒。各種可能性最終是轉化為「工業價值」還是日後新的風格探索,答案也只會在未來慢慢浮現。

讀者評論 2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影後應修改為影后。

  2. “最佳編劇頒給《少年的你》就更讓人迷惑了,論類型敘事,《金都》肯定優於它,論貼地寫實,它也不如《叔·叔》……敘事不足,是靠影像去補。催淚煽情的,是各種特寫裏演員被鏡頭逼視所迸發出的情緒,而不是劇作本身賦予人物的力量。”
    不能同意更多。这个奖是颁得最让我匪夷所思的,不禁让我怀疑投票的选民是不是根本没看过《金都》,不然怎么会做出如此令人大跌眼镜的选择。
    另,《戏棚》我已经看了,新进导演的奖项私心还是更偏向黄绮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