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选凝评金像奖:工业奖名单缺乏“港味”,本土光芒未来可转化?

在没有风调雨顺的时代里,金像奖结果的无味,并不会掩盖那些具有本土属性的作品各自的光芒。
《少年的你》剧照。
金像奖 香港 电影 风物

香港电影金像奖首次在线上公布,颁奖结果无惊无喜,颁奖流程则是史上最速。疫情之下一切从简,没有各个奖项的提名片段回顾,也没有临场的期待、紧张与感动位,尔冬升独自拆信封读结果道恭喜,十几分钟尘埃落定,形式上反而更像每年金马奖公布入围名单的记者会。网友大为傻眼,更有人疑惑颁奖礼与其这样简洁高效不带感情色彩,何必不直接放出一张获奖名单了事。

流程虽短,也有瞬间动人。尔冬升揭晓各奖都不带评点,唯独公布《大象席地而坐》获得最佳亚洲华语电影时,对已逝导演胡波致以最高敬意,并表达自己希望有机会能把这个奖交给胡波家人,听落耳让人觉得有心。颁奖场景的布置,其实也能看出是花了心思:每座金像女神奖座旁边点一盏灯。只是熠熠光芒,却并没照亮有趣结果。

少年的你:中港评价两极

相比金像奖预告片所点燃的香港人的内心共情,奖项结果就实在是比较无趣了,甚至去进行任何批评都显得索然无味——譬如你吐槽合拍片的大获全胜?但金像奖本来就由工业价值主导,虽然评选机制看似融合“工业奖”和“评审团奖”的规则,但始终更接近奥斯卡那种代表业界口味的奖项,而《少年的你》作为类型片的成功,产业当然无法忽视。又譬如你说港产片这次被忽略了?也对,也不对。纯港产片本来就掐指可数,像《幻爱》颗粒无收当然是很可惜,但《叔·叔》《金都》等片还是拿到了一些没什么悬念的单项奖。

用金像奖预告片一开头那句《圣荷西谋杀案》里的台词“同一件事,放在不同人身上,就有不同意义”来形容今年的奖项结果可能最适切。《少年的你》提名12项最后狂揽8奖,对香港观众来说应该还是意外的,用最温和的表述,至少也是“这个合拍片就算质素不错也不用包揽这么多项吧”。反而大陆影迷对这个结果反应热烈,毕竟相比前些年的《十年》、《树大招风》在内地媒体连提都不能提,今年金像奖还是很有看点。

《少年的你》剧照。
《少年的你》剧照。

《少年的你》有没有那么好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是确定的:作为一部合拍片,中港两地观众对该片观感非常不同,大家看到的角度更不一样。香港观众首先看到的一定是“妥协”:包括用社会写实议题包装青春类型片的讨巧、审查之下结尾必须出现的政策背书、以及(对角色前史)删减之下人物的偶像色彩浓厚复杂性却不够。而大陆观众首先看到的是“难能可贵”——在层层掣肘下拍成现在这样算不容易了。他们觉得能在内地的审查环境里呈现校园霸凌议题本身就很可贵,所以对不足之处格外宽容。该片在豆瓣8.3分的高分,也说明许多观众对这部香港导演拍出的大陆青春片,有共情有代入感。

如何评价《少年的你》,视乎你具体要衡量它的哪一方面:影像还是叙事还是演员表演?类型片的完成度还是议题的批判力?不能全都混在一起赞叹或是批评。我个人会觉得这套戏的明显优势是导演对影像的驾驭力——视听语言很有特点,充满挑衅意味的大量特写、跟拍和手持摄影,加上碎片化剪辑和对封闭空间里的情绪调动,娴熟又生猛,所以拿到导演奖不算意外。换一个影像意识薄弱的导演来拍,这个故事肯定惨不忍睹。

演员方面,易烊千玺虽然贡献了他个人的最佳表演,也实现了从流量明星到演员的转变,但在最佳新演员的入围名单里,他的表演层次并不及《幻爱》的刘俊谦。内地观众在评价易烊千玺的演出时,都盛赞他在各种大特写里,细部表情可圈可点。但对比一下舞台剧出身的刘俊谦,其实后者的身体语言远比他更克制精准,且真正做到了与角色融为一体——易烊千玺是演技大有突破,但刘俊谦根本就是那个角色。

《金都》电影剧照。
《金都》电影剧照。

最佳编剧颁给《少年的你》就更让人迷惑了,论类型叙事,《金都》肯定优于它,论贴地写实,它也不如《叔·叔》。《少年的你》的叙事框架(“青春+言情+悬疑”)其实很陈旧,“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的纯爱人设俗套到不能再俗套,即使叠加了校园霸凌与高考体制,也没能在残酷青春的套路里另辟蹊径,不但戏剧冲突写得笨拙,人物的可信度也并没建立起来。该片在大陆热映时,就有影评人指出“故事里的人物都很悬浮”,所以怎么看编剧都是这套戏的短板。叙事不足,是靠影像去补。催泪煽情的,是各种特写里演员被镜头逼视所迸发出的情绪,而不是剧作本身赋予人物的力量。

以业界标准去衡量,《少年的你》是成功圆熟的电影商品,也具有尔冬升颁奖时所提及的“好电影”特质:挫折与危机过后,有个“完满”结局。作为合拍片,它依托内地从院线到整合营销的强大资源,实现了票房与口碑双赢,金像奖把最佳电影颁给它,看上去很契合工业价值,但却又毫无“港味”——基于题材和卡司,该片放在今年所有中港合拍片里,大概都算最没“港味”的一部。

名单缺乏港味

而今年金像奖结果观感上的乏味,也是源于《少年的你》大包大揽各项大奖后,“港味”在整份获奖名单里的稀薄。

以影帝和影后两大表演奖而论,太保拿下影帝当然实质名归——倒也不全是出于内地影视自媒体所津津乐道的“潜规则”(“影帝必须是自己人”),重点还是太保在《叔·叔》里的演技恰如其分。我个人一直觉得,诠释大开大合的情绪固然考验演员的爆发力,但反而平淡生活里的内心波澜,更难被演绎出丰富层次。《叔·叔》里的阿柏,就是个淡淡的人物,内心思绪全靠细腻从容的反应去呈现,就连整个故事都很平淡日常,没有需要声嘶力竭去演的冲突。越是如此,也越见演员内功。

《叔·叔》剧照。
《叔·叔》剧照。

影后爆冷颁给周冬雨,并不是像一些内地公众号文章所分析的“因为香港女演员青黄不接”。事实上,蔡思韵在她首部主演的港产片《幻爱》里的表演难度,丝毫不逊于周冬雨。当然我也很同意周冬雨的确是那种“她一哭观众就能跟著哭”的女演员,她本身气质也贴近戏里的陈念,但纯论表演,蔡思韵一人分饰两角的完成度,至少与她旗鼓相当。而且陈念的角色力量是一目了然的,《幻爱》里叶岚则要处理外刚内弱的内外不一状态,内心的复杂度也更难拿捏。

最佳男配角和女配角可讨论的空间应该不大。虽然我个人更喜欢《叔·叔》里卢镇业对内心矛盾的诠释,不过金像奖选择《麦路人》里饰演惯偷、外型让人过目不忘的张达明倒也没有太大争议。而女配角一奖也是各有特色很难比较,饰演太保妻子的区嘉雯可能整体更沈稳些。技术类奖项里,私心比较乐见的是最佳视觉效果颁给了《扫毒2》而不是全片以特效为主的《中国机长》。

新晋导演一奖,我没有看过《戏棚》所以无从比较。而私心偏爱的《金都》,放在去年整个华语世界的新导演作品之中衡量,质素也稳居前列,大概这个奖项还算实至名归吧。其实对比一下去年两套重要的本土小品,《金都》和《幻爱》各有观照,视角都很新鲜,也同样是开放式结局,前者的剧作流畅度、对刻板印象的跳脱和对主题的升华会相对更优。反而最没有争议的两奖,要属最佳原创电影音乐(颁给《金都》)和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少年的你》),尤其林二汶的主题音乐和《金都》的气质非常相合,很为电影加分。

也因为奖项分布实在无趣,看完颁奖后,我又去重看了一遍那段让人热血沸腾的入围影片混剪。其实,就像经过蒙太奇剪接的金像奖预告片好看但并不代表今年金像奖好看一样,这份得奖名单缺乏“港味”,也并不代表过去一年里香港没有好的作品。

未来转化为工业价值?

首先,今时今日“合拍”的概念已进化得很多元,既有直接去执掌大陆IP改编和探讨内地社会议题的创作者,也有《花椒之味》所营造的大众流行口味和《麦路人》对本土边缘群体的关注。尤其像《麦路人》这种选题本身很好但执行较为生涩的作品,其实也能给业界带来后续想像。

《幻爱》剧照。
《幻爱》剧照。

其次,则是“本土”的意义同样多元。《叔·叔》、《幻爱》和《金都》都是纯港产片,虽然气质完全不同,却都让人看到了新的可能性。《叔·叔》和《幻爱》关注的是少数群体,前者选取的议题足够独特,但处理手法又很生活化很日常,完全不同于一般LGBT电影的情绪激烈,留白克制让人回味。《幻爱》视觉很突出,对思觉失调的虚虚实实浪漫化处理也很有想像力,虽然后半段故事比较崩坏,但至少也算是一种拍摄精神疾患题材的新尝试。《金都》视觉偏弱,可叙事很成熟,它的聪明巧妙甚至对合拍片都颇有参考意义:既保留港味又跨地域,还幽默讽刺让人看得过瘾,在商业电影里兼顾了艺术层次。

所以,在没有风调雨顺的时代里,金像奖结果的无味,并不会掩盖那些具有本土属性的作品各自的光芒。各种可能性最终是转化为“工业价值”还是日后新的风格探索,答案也只会在未来慢慢浮现。

读者评论 2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影後應修改為影后。

  2. “最佳編劇頒給《少年的你》就更讓人迷惑了,論類型敘事,《金都》肯定優於它,論貼地寫實,它也不如《叔·叔》……敘事不足,是靠影像去補。催淚煽情的,是各種特寫裏演員被鏡頭逼視所迸發出的情緒,而不是劇作本身賦予人物的力量。”
    不能同意更多。这个奖是颁得最让我匪夷所思的,不禁让我怀疑投票的选民是不是根本没看过《金都》,不然怎么会做出如此令人大跌眼镜的选择。
    另,《戏棚》我已经看了,新进导演的奖项私心还是更偏向黄绮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