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十論:激進與懷柔,我們如何走入黑夜?

「讀者十論」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組精彩讀者留言刊出。

【編者按】「讀者評論精選」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會因應長度及語意清晰作節錄或編輯。

1. WT28,回應《八五香港罷工:交通癱瘓,七區集會,多個警署被圍,荃灣、北角再現白衣人》

罷工當然要對城市的生活機能造成影響,因為這就是罷工的目的啊!

為了對漠視民意的蠻橫政府施壓,最終採取了癱瘓市政的手段要求政府回應訴求,因為港府完全不重視人民的訴求,但是一有可能危及經濟發展卻馬上浮出水面開記者會。

林鄭完全反映出一個非投票產生的領導人可以漠視民意到什麼程度,臺灣2014年反服貿時,馬英九原先完全不打算理會抗爭訴求,但隨著越來越多人投入的民意施壓,最終仍舊全面達成抗爭訴求,如果和平示威有用,當然就不會演變成全面罷工了!

而且香港罷工是歷經多少次抗爭無果才決定進行的,有其民意基礎,這也是為何會有這麼多市民支持罷工。那些抱怨阻擋上班的,捫心自問你平常上班的心態是有多積極?不能上班的不便完全不能容忍,但是被引渡至司法不公的國家審判或是被警方違反條例施暴的恐懼卻充耳不聞。

2. nickfm,回應《八五香港罷工:交通癱瘓,七區集會,多個警署被圍,荃灣、北角再現白衣人》

就像很多內地人這樣評論:「自己不支持運動就罷了,但是也要不能別人上街支持,認為人家就是暴力,我們應該和平理性,過好自己的小確幸、精緻的生活、詩和遠方就好,難道這樣的社會不是大家所期望的嗎?」的邏輯一樣。

關鍵邏輯錯誤在於,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想問題當然是最輕鬆的,就如很多年紀大的人或者是既得利益者,覺得自己的生活就挺好,憑什麼要來打擾我的生活,因為這些法律都與他無關,恰恰這個不經過諮詢而且廣泛聽取意見「惡法」影響最大的就是即將面對未來而且無權無勢的年輕人,他們的未來有他們掌握,而不是所謂的權貴者或者既得利益者所掌控。

(當然,要是影響到上下班的市民確實是有點阻礙)

但是要考慮到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條法律跟每個人有關,你以為港鐵職員只有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就行了? 這條法律對他有影響的話他就會採取手段響應罷工,憑什麼,既得利益者還想踩着港鐵職員日常運作本身帶來的便利還說 :頂你個肺,我只想正常上班罷了,這些與我無關。

3、4,szh、shiki、GoHK,回應《八五香港罷工:交通癱瘓,七區集會,多個警署被圍,荃灣、北角再現白衣人》

szh:看到這個結果我只覺得很傷心。政府的目的已經很清楚了,長時間不做出任何積極回應,示威的時間只會越來越長,示威的行為只會越來越激烈。這樣,示威者就會慢慢喪失他們的道德高地與普通民眾的潛在支持。並且示威者和政府的矛盾,也在慢慢被轉化成示威者和警察的矛盾,這樣示威者也喪失了可能的武力支持。由於政府背後有大陸的支持,這場示威最後不可能會有任何的成效。同時大陸也借這個機會,進一步對民主和自由進行污名化。

這一系列的運動下來,最後吃虧的只有示威者和警察,還有香港的普通民眾。林鄭只是一個小卒,到最後也一定會被犧牲。通過對香港來的信息的限制,這場運動在大陸已經變成了一場對與其相反的意識形態潑污水,和加強大陸居民愛國感的宣傳戰。香港是不會有任何出路的,而活在利維坦下的普通人是更不會有任何出路的。

抗爭與懷柔並進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要麼只能是激烈到底的抗爭,要麼只能是完全非暴力不合作的懷柔。這場運動只有在道德上佔據高地,才可能勝利。但在在現代國家如此強大的宣傳機器下,在現在的謠言滿天飛,新聞難以甄別的自媒體環境下。參雜着暴力的懷柔,最後只會被看成完全的暴力,只會被看成對秩序的破壞。最終導致人心的漸漸喪失。

而激烈到底的抗爭在一個現代的穩定社會已經完全不可能實現了。徹底的懷柔,在缺乏一個道德偶像的的帶領的情況下,只會在無望中走向暴力。

GoHK:@szh 一般抗爭或許「表面上」抗爭與懷柔無法完全存在,但這次「無大台」的模式當然可以完全並存。

一方面武勇持續施壓,造成管制困難,且不得不說,武勇總是更令港警犯錯;一方面,老弱或中產持續擴大身邊民眾的理解、隨手散布正確報導的媒體,一人說服3人,人人有責。朋友越多越好。
我不解你認為不可並進的原因何在?

就連港府也必然是威壓與懷柔並進。為何示威者不行?

若你支持此抗爭,本著不割席的原則,若察覺道德高地略失,那我們應該呈獻給朋友「強捕女子、民居釋放催淚彈」的訊息,努力澄清(而這就是「並進」不是嗎?)

@szh @更生 @Energy0124 以及所有擔心失去民眾信賴的人。

謠言、民眾觀感、訊息戰及道德高地。

請搜索傘運當年台灣流行的系列文章「落馬術」或可作為參考且思索自己能做什麼。(大陸的朋友更歡迎參考)

shiki:@szh 非常同意。我覺得本來可以通過這次血債票償,在未來的三五年裡通過議會改變和促成很多事情。現在部份訴求者因為只爭今朝勝負的短視,慢慢的在把整個盤面上的優勢消磨掉,把潛在的隊友一一趕走,估計這也是執政者樂見的。好吧,我好像又做了次複讀機。

看著fb上量產的「我認識的日本友人來信羨慕香港有示威」「我家藍絲老爸/藍絲本人的立場轉變」這樣有「真情實感」的命題作文,真的是覺得善良的人是很好誘導的,我就是曾經上過套的一個。但誘導成功了以後如何維持住這群盟友,真的是門藝術,大概不是靠每次「合理非」集會後滯留現場和警察暴力衝突就能留住的。

說句題外話,我認識的日本人不是不知道香港在發生啥,就是覺得香港人在胡搞,那麼多國家對香港發旅遊警示也表明了國際社會的態度,美國人更是期待六四再現好名正言順的讓聯合國經濟制裁中國,估計香港人的「國際」友人只有可以拿香港現狀創造政治機遇的台灣人了...

GoHK:(提醒:文章有4 parts,要找齊需要一些功夫,另有一些實行心得可以參考)

另,因留言沒有回覆功能,在睡前希望系統性表達我的觀點,分列以下數段。

1

@szh 第一則留言提到「港府已經以拖延為手段、而製造事端在對大陸的宣傳只會越趨偏頗;另一方面,此次欠缺和平理性懷柔訴求所需要道德領導者,因此目前境況讓人「無力」。」

這觀點似乎得到頗多贊同。對此意見我不以為然。

港府以拖待變等待的就是這個中產、學生和不夠核心的支持者產生的「無力」。傘運的告終「無力」何嘗不是扮演重要角色?「沒人是從小學習抗爭變專業的,但港府可是一群專業領薪水的管治人才」。若認為「衝突增加易造城市民反感」、「訴求已經越發偏激」(但其實5大一直沒有變),那麼應該反問自己「所以我認為怎麼做比較好?」和平靜坐、佔領、公民抗命這些傘運都做過,但得到了什麼?既然這些手段都證明無效,那麼目前讓你覺得「太激烈」、「太混亂」、「影響太大」的手段恰恰不是你要譴責的對象,反而是你該「學習包容」的夥伴,是他們讓運動持續動能、讓港警聲譽掃地、讓週週的國際頭條始終都是香港。

2

對於對混亂武勇手段感到不適者,我必須說:克服這種「不適」進而尋找自己能做什麼是一種責任。所以我建議懷柔並施(我仍不明白@szh回覆中所說「激進與懷柔」不能並進,道理何在?)舉上個月癱瘓税務機關為例,有人執行癱瘓,另可有人負責「道歉」。本次罷工或許有若干造成不便之手段,也有人因此不想支持,採軟性手段者就應該繼續說明:「造成不便可能是衝動行事,但港警的錯、政府的不回應才是源頭!」持續散布正確訊息、未達目的前只專注「訴求」而非反過來「檢討」自己的夥伴。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檢討,我必須承認這樣情感上容易些。

但是,不擔負「包容不適」而選擇自歎無力、出聲檢討,那請認清令運動失敗的「其實是容易妥協的自己」而非「過度偏激」的夥伴們。

3

但我也補充,排除上述無力心態的疑慮,武勇偏激當然有其可討論之處,略提如下:

1- 暫時,大陸內部要以「暴力」謠言來傳播,無力阻擋因此不考慮。

但是,五大訴求仍包含在一國兩制框架下,因此衝中聯辦、港獨和形式化的污辱中共將落人口實,前線應該善加約制,「並且傳遞多數人約制的訊息」。

(底線目前看來已有約束,但傳遞「非港獨」訊息做得不好)

2- 行動需維持三方向展延:

一是持續向國際發聲(例如最新發生的「強暴」執法問題應認真宣傳女權)

二是持續向民眾紮根(例如黃大仙街坊的支持便是一例)

三是持續呼喊建制勢力的支持(不怪罪第一線警察、行動需宣傳有顧及安全等)

第三點似乎不足。

4

我不是香港人,但我非常珍視的人是香港人和香港人的孩子。

因此,香港人加油!為了曾經的以及未來的,總歸是屬於你們的那個香港加油。

szh:@GoHK 謝謝你的長篇的回覆。可能是因為我身處大陸,受身邊的輿論影響,才會相對悲觀。解釋一下,我說的懷柔和勇武不能並進的原因是因為,香港不僅應該需求香港人的支持,也應該爭得大陸人的同情。可是在大陸的輿論環境下,普通人是完全的看不到你們的懷柔的,只有勇武會被放在聚光燈下,一點點的放大,然後再作為香港人「暴亂」的宣傳。只要有暴力產生,這一點就是難以避免的。

GoHK:@szh 原初便是注意回覆你的無力感,但誤以為你是香港抗爭者,因而措詞嚴厲的指出「無力」感的危害。懷柔的部份我理解你的意思了。而我指的懷柔其實某方面來說是種更具侵略性的策略(例如呼籲港警別再聽命,動之以情...)

當然,你在大陸會感覺到的各種負面訊息,我建議你換個角度想,其實這狀況對港人的運動或許是正面的。中共極為敏感的底線之一不就是「影響大陸」嗎?

若輿論(要說他是謠言也罷)尚可說服大陸居民目前在香港是暴亂行為,那麼反而確保官方不會採取極端措施的現況。

5.萬里雲,回應《速寫香港律師、投行人、廠家高管、社工和美容師:這天他們為什麼罷工?》

Charles「虛偽」這個詞用得好,我想相當一部分中國人,可能未曾理性思考過自由、平等、獨立究竟意味什麼,乃至何為民族何為國家何為愛國?思考過的人,又在一種虛偽中生活過久,最後被這種虛偽所控制所同化,包括我。

6. MrCSC,回應《董啟章:8月5日之後,我們談「民心」》

我看到有些讀者的評論是認為示威者是反對大陸,但實際上是對於政府的訴求無門和施政失策的不滿,逃犯修例是一個引子,政府接二連三的處理手法在我眼中就是一個不負責任的打工仔態度,除了譴責,就是推警方對付示威者增加雙方矛盾,到底有沒有做過什麼實事嗎?

反觀大陸,無論政府給不給你自由(國內的情況與香港是兩碼事)起碼我看到政府在施政方面有下到點苦功。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報導,有兩位年輕人生活在兩種截然不同的家庭環境中,一個是高壓一個是放養,但同樣是幾大名校的爭奪對象,這裡帶出來的概念是「因材施教」,香港和大陸也是一樣,不要以同樣一套方法套在另一個人的身上好嗎?

7. 痂铭,回應《楊路:貿易戰越來越危險,離結束卻越來越遠》

芬太尼或許是個附加的藉口,但農產品我認為不是。雖然貿易戰不是買農產品就能解決的,但大阪峰會上的購買承諾是中方的讓步措施,是作為暫時停戰的條件提出的。談判不順利可以繼續談,但停戰的條件都不好好實現,反而拿來用作談判的籌碼,這的確會給特朗普這樣的人產生不如直接升級貿易戰的想法。

從長遠看,特朗普需要通過購買農產品或者小勝貿易戰來提升支持率,贏得短期的大選。如果連這些都無法實現的話,那還不如直接升級貿易戰,煽動對抗情緒來幫助選情。對於偉大舵手來說,沒有選舉壓力,沒有任期限制,無須在意此刻對民生的影響,而要通過也許耗時長久才能得來的貿易戰的偉大勝利來合法化自己的獨裁統治。央視新聞聯播近來低劣的罵人話術,也是轉向長期鬥爭的體現。不需要再保持矜持,或者為貿易戰轉向時的話語轉變預留空間,而是要長期煽動民眾的反美情緒。

貿易戰確實越來越危險。

8. seven9268, 回應《港警強力清場致血腥場面:胡椒球槍掃射示威者,港鐵內發射催淚彈,女示威者右眼中布袋彈重傷》

雞蛋對高牆。與國家政權相違背的,一律處理(從手段到輿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不知道香港還能撐多久,主流媒體「權威性」地報導,口舌一致,在國內你根本聽不到別的聲音。

在底層,你能看到的,都是別人安排好的了,初中時一個女同學和我說的,現在真切感受到了。林鄭一家人都是英國國籍,她真的Care這塊土地上的人嗎?而國內領導的家人們又有多少人真的拿中國護照呢?

也是,愛國嘛,拿甚麼護照哪有甚麼影響。愛國愛黨,有異見就是外國勢力,這個世界不是黑的就是白的,而且我說白的就是白的,央視都報道了怎能不是白的?

......中國多大呀,有誰真關心香港這種小地方,跟風唱衰幾句就過去了,他們哪知道反修例的內容,他們哪知道之前的銅鑼灣書店的事情(以及更多相關的新聞)他們連六四都快忘了吧。他們只會看到 黑衣人暴動,香港就愛反中,香港人看不起中國人,這就夠了,他們可以心安理得站在所謂道德高地上,俯視別人。

澳門之前天鴿受災,解放軍來幫忙,紀律迅速,抗洪救災,他們永遠是第一線!當時Weibo鋪天蓋地都是相關新聞,導致珠海網民都有怨言,因為珠海地區受災更嚴重。群情激昂過後,之前政府救災工作緩慢,前期準備不足,相關局長瀆職等後續問題的追究,都是要靠澳門人自己來問責。

很慶幸,我們還沒有一個像林鄭這樣「堅定」的特首,200萬人的遊行,依然強勢2讀。之前澳門的離補法案,及最近的離補法案2.0(600億投資工資事件),都能在抗議聲浪下被撤消。我只能用慶幸,如果未來我們也有了一個林鄭(我們也不是普選),面臨和香港一樣的情況,那麼此時此刻,隔岸觀火的澳門人,又能如何自處?

9. 鳴蜩,回應圓桌話題《小學語文教科書被刪改「上帝」、「聖經」等宗教用詞,你怎麼看?》

我大二時,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得知我的邏輯學老師是基督徒。恰好在那時因為黨員申請的一些不公,我失去了對共產黨的信仰。我是那種很犟的人,無法像基督徒那樣先相信後理解,因此即便和老師談了很多,即便認識了其他信教的同學,到最後我仍然不相信宗教。但這不妨礙我們平等地交談,不妨礙我們成為忘年之交。直到現在我都能回想起老師跟我談起他父親的死,跟我談起他在歐洲留學時去教堂禮拜的情景時的那份真誠。我很少在其他黨員的臉上看到那份真誠。

那些在路邊一遍遍重複着「你好能了解一下聖經嗎」的人,和我的老師一樣都是基督徒。我在第一次被前者「騷擾」時,臉上甚至會露出嘲笑的笑容。但後來我覺得,自己才是那個無力的人,就像那些將人隨意打上宗教、種族、智力等標籤進而分門別類地踏上一萬隻腳的人一樣,無力於掌控自己的智識,只能任憑野蠻的本性脱口而出。

10. whoisleebing,回應《紀錄片《B夫人》:脱北者個人悲劇和歷史悲劇的重合》

最近在youtube上觀看了許多「 脱北者」的報導和影片,愈發感受到人對於自由的渴望是一種本能,生活在獨裁政權統治下的國家是何等的悲哀,「脱北者」存在的身份認同的問題,生活在大陸的我,何嘗又不是如此?

仍記得第一次從台北桃園機場入境時,我跟移民署一位漂亮的女工作人員開的小玩笑:

「中華民國台灣,香港澳門,中國大陸,到底哪一個才是自由中國?」

「當然是XXXX…………唉,這個話可不能在社交網絡上亂講。小心網絡暴民的網絡暴力喲。」

今年2月辭職後,做了很多努力嘗試到台北工作,雖終未能順遂,在台灣朋友的幫助下,卻也幸運拿到了可以在台灣停留120天的簽註。

六四三十週年紀念活動,我有去台北自由廣場參加,當晚眼見許多民運人士,普通民眾,國內外知名媒體參加,甚至中華民國副總統陳建仁亦有出席和發言,站在自由廣場,看着所有人對自由的捍衞和對真相的堅持,內心愈發疑惑,我屬於哪裏?

後來我在微信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

「聽您的口音,不是台北人吧」

「是的。我來自大陸,出生於XXXXX…………相當長的時間,我以為我是『棄兒』,是『沒有故鄉的人』。直到幾年前,決心換個活法,於是獨自去了上海。漸漸地我開始像上海生活的日本人,將上海視為『第二故鄉』。後來我重新思考『故鄉』的意義。『故鄉』並不一定是你出生,留下成長印記的那個地方,『故鄉』也可以是一個教你真正感到自由,放鬆的地方。『我的故鄉』不該是證件/護照上印的國家或地址,而是寫在心裏。你的心在哪裏,哪裏就是你的故鄉。台灣—是我的第三故鄉。」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7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jackhui 由於都是我(GoHK)被選上,可能我也覺得端為何青睞我的留言?(笑)
    我認為你回應前半段說得不錯,傳媒評論是開展多元性(乃至民主代議亦是為了多元性),但若基於多重層次多焦點視為評論的理想狀態,請問你原本認為「讀者10論僅偏向一派的說法」的這個判斷是依照什麼樣的量尺呢?這所謂的「一派」是多大範圍?(擁共/反共?港台/大陸?和理非/勇武?民陣/泛民?...)若你僅將評論二元的區分,且認為編輯明顯偏向某一派,那這樣的判斷方式豈不與「多元性」背道而馳?
    (另外,很慚愧的我往往沒有認真讀完讀者10論,因為它常常議題太多元,像是大陸的話題我幾乎無能力回應,若你談的並非港運議題那可略過我的回覆)

  2. @Weber 焦点区别本身体现的就是价值观差异,不同价值观对现实会解读出不同现况,聚焦点因而也不一样。
    这也是多元价值的好处,单一价值观有特定聚焦,容易忽视焦点以外的现实。多元价值却尽可能地展示事件在不同层面的优缺点,兼顾多元价值使得立场更为稳固。
    这也是代议而不是直接民主的原因,代表最多元价值观的立场往往拥有最多的支持是以票数作为决策依据的原因,而采纳拥有最多票数的单一价值观立场不过是多数人暴政罢了。
    因此在争取民意上,“让更多人支持我的立场”是政客做的事情,“兼顾更多价值,使得我立场得到更多人支持”才是真正的政治家。
    而在很多人都持有同一立场时,对政治家的考验就在于“我如何再找到其他价值观立场”,这个时候新闻就发挥作用了,记者将社会上没有形成准确阐述的价值通过报道带到舆论上让大家认识。因此“呈现没有被阐述得很好的价值”本身就是媒体的责任和作用,如果只是选择写得最好的评论,那“读者十论”栏目有何意义?直接在评论加投票功能不更好?
    如果在社会走向一元的时候,媒体还忘了自己的责任,而专注于流量。我能还能期待哪个团体来展现社会真相?

  3. 或許是跟立場偏見有關吧,不過目前還沒有另一方的評論讓我真正覺得有見地的。要嘛像是官媒的複讀機、要嘛像是這一段時間才跟進的,對於整個事件的脈絡並沒有真正理解,單純只聚焦於民眾與警察之間的衝突。

  4. @忧郁杭州仔 读者十轮是对评论的摘录,属于对评论的报道。如果你有看评论区的话,你会发现两方立场至少在数量上并没有明显不均衡,但是摘录缺不平衡地仅摘录一方立场。评论区中,不同立场间的辩论并没有被展现出来,而是呈现出单方叙述论点的情形。
    从“展现评论区关注点”和“展现问题评论”上都不理想。

  5. 激進和和理非是並存,但如有論者指出,也同時互相抵消。

  6. @jackhui报道要求客观性,评论还能客观中立吗

  7. 读者十论所有与反修例相关的新闻都来自同一方的观点。我能理解编辑有政治观念,但想探讨一下:
    到底新闻真相和支持某一政治立场哪个是端坚持的价值?
    一个社会新闻里,仅仅采纳一方描述、观点,是否能体现事实的真相?
    不展示对立观点,而让一方看不见反对自己的声音,到底是在帮助这方占领舆论呢?还是会害这方的人变得傲慢,不再反思停步不前呢?
    端在展示立场和展示真相上,打算如何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