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性少數資訊賬號「同志之聲」被改名,性少數組織再陷「境外勢力」指控|Whatsnew

境外勢力的指控無需確鑿證據,卻能有力挑動大衆神經。
2017年5月21日,中國山西省,人們手持彩虹旗跑步。圖:Visual China Group via Getty Images

新聞採編需要資源投入,你正在閱讀的即時新聞能夠免費開放給公眾,全因有會員訂閱支持。你可以選擇月付暢讀,也可以訂閱端x華爾街日報雙會籍;如果你是學生、教師,更可以享受優惠。邀請你成為端傳媒會員,選擇適合你的訂閱方案,支持我們繼續推出優秀報導。

2025年4月22日晚,擁有近200萬粉絲的"同志之聲"被微博強制更名,隨後改為"驕傲聲浪"。這一性少數資訊平台已運營16年,因回應編劇汪海林的歧視言論而捲入輿論漩渦,繼而被無證據指控為"境外勢力"。

當日上午,汪海林在微博調侃同性戀者為「兔子」,稱「打兔子」是「過去北京爺們在公園的娛樂活動」,諷刺當前LGBT群體「滿世界找招搖還打旗」。「@同志之聲」隨即發貼譴責,指汪海林的言論是對受害者的二次傷害,「將暴力歷史輕佻化」,將爭取平等稱作「招搖」是污名化。

隨後,該賬號名稱中的「同志」二字被指玷污共產主義語境。微博用戶「@沈逸」(認證為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和曾多次發起民族主義集體行動的微博大V「@帝吧官微」皆建議更名為「同性戀之聲」——「(同性戀)沒必要拿其它詞語來遮遮掩掩」。

不過,「同性戀」三字在微博平台的改名規則裏是敏感詞。網友們紛紛在評論區分享更名違規頁面的截圖,以聲援「同志之聲」。

數小時後,「@同志之聲」遭微博平台更名為「@用戶1664065962」,未獲事先通知。該資訊賬號創始人花子樂稱接受「@沈逸」建議,將賬號更名為「@驕傲聲浪」。更名公告解釋,驕傲」二字鼓勵不為性傾向感到羞恥或自卑。與此同時,微博上掀起「請叫我同志」的自發聲援。

然而,更名後的賬號很快陷入了「境外勢力」指責。認證為乳品行業資深觀察員的「@奶霸知道」轉引一篇來自耶魯大學本科生雜誌《China Hands》的文章,稱用「同志」指代同性戀「使得中國同性戀者有能力破壞政府的審查和鎮壓」。他又稱此次更名事件標誌了「同志一詞被人民收回」,而同性戀者應當被稱為「議員」以「符合西方政治語境」。

"驕傲聲浪"微博。圖:網頁截圖

4月26日,汪海林轉發「@奶霸知道」微博,該微博內容指控「同志之聲」曾受美國基金會資助。儘管所列"證據"僅為活動合照和不可查驗的截圖,每一條微博的點贊數都超過了兩千。

花子樂的微博「@男孩像我」也被翻舊賬,因12年前曾發布與外國人的合影及出現台灣IP被指「境外背景」。民族主義賬號紛紛發文,呼籲「立刻封號抓人」「學習俄羅斯經驗」。

對此,花子樂堅稱:「同志之聲」從未申請過境外資金,「經得起任何權力部門審查,也不怕被查」。「@驕傲聲浪」更名公告寫道:「我們始終堅信,在黨和國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多元與平等是社會進步的基石。」

對於服務LGBTQ+社群的公益組織來說,公開發布「愛國愛黨」聲明實屬罕見。過去,直接服務少數群體的機構較少以宏大敘事自證其價值。

自由亞洲電台評論稱,此次更名事件為收緊性平活動空間的指標。然而,這條報道被「@奶霸知道」搬運至微博,稱此報道為「皇軍認證」,甚至可以證實「同志之聲」是境外勢力。

與過往中國性少數社群在社交媒體上遭遇的整頓事件相比,此次「@同志之聲」被強制更名仍屬個案,目前尚未波及其他賬號,其運營內容亦未受到明顯限制。

在5月17日「國際不再恐懼同性戀、雙性戀與跨性別者日」臨近之際,公衆關於性少數群體生存處境的擔心並非多慮。

十年前,中國對性少數群體的審查多與「掃黃打非」和「低俗內容」整治掛鉤。2016年2月,同性戀題材網劇《上癮》被全網下架。同年發布的《電視劇內容製作通則》將同性戀與亂倫、性虐待等列為「非正常性關係」。

「同志之聲」成立於2009年,系微博上線以來第一批面向性少數群體的公益資訊平台。其內容以整理世界各地LGBTQ+社群新聞與支持資源等為主,亦會轉發反歧視等話題倡議,刊載用戶投稿。

這個重要的資訊平台上一次遭遇危機,是在七年前。2018年4月13日,微博將同性戀內容與淫穢色情並列清理,「@同志之聲」賬號宣布無限期停更,引發輿論反彈。

直至4月15日,《人民日報》在微博發布評論文章指出:「不歧視同性戀,並保障其權益,是現代社會的基本原則」。微博隨後表態不再清理同性戀內容。此前被審查或停更的賬號,包括「@同志之聲」在內,才陸續恢復更新。

但隨後,性少數的生存空間卻愈發緊縮。2021年7月6日,在微信平台,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在內的高校LGBTQ+社團公衆號被集體停用,歷史內容全被清除。

同月,多家長期運營的性少數公益組織也被要求更名。運營八年的「同志平等權益促進會」改名為「同促在線」;2008年成立的「北京同志中心」更名為「北同文化」;「同性戀親友會」亦更名為「出色夥伴」。

此後,平台對涉及LGBT話題的處理方式趨於隱性,較少發布明文禁令,而多通過限流、降權、撤熱搜等技術手段完成內容壓制。在推薦算法主導的信息傳播環境中,這種無聲的處理方式更加隱蔽,難以確認界限與標準

2015年6月13日,上海,參與者參加「驕傲跑」活動。攝:Aly Song/Reuters/達志影像

當性少數組織被戴上境外勢力的帽子

近年來,「境外勢力」成為性少數社群經常面對的標簽。

2020年8月,上海驕傲節宣布停止未來活動。這場始於2009年的年度活動一度是中國大陸最大規模的驕傲慶典。組織者曾向媒體表示,停止驕傲遊行的原因不乏「被貼上了『境外勢力』的標簽」。

2021年7月高校LGBTQ社團的「未命名公衆號」風波中,有社團學生反映曾被輔導員盤查「背後是誰」,被反覆詢問資金來源。即便全部自籌,也難逃「境外勢力」的帽子。

社交媒體上,LGBTQ議題頻被與「境外操控」掛鉤。2024年11月,觀察者網發布文章追蹤一匿名X賬號的消息,將美國政府資助的跨性別健康項目及反歧視倡議視為「干預中國意識形態」的證據。

這種話語策略並不侷限於中國內地。2023年11月3日,香港舉辦亞洲首屆「同樂運動會」(Gay Games),亦遭建制派議員何君堯及反同團體質疑資金來源,稱其可能危害國家安全。《港區國安法》實施後,香港的民間活動也常被置於「勾結境外勢力」的審視之下。

2023年11月5日,香港同志運動會,參賽者參加麻將比賽。攝:Tyrone Siu/Reuters/達志影像

平台的技術性管控,進一步加劇了「境外操控」標簽的濫用可能。自2022年起,微博公開顯示用戶IP屬地。即便運營主體完全在中國,使用VPN查閱資料的賬號易被指「境外操控」。事實上,在微博上使用VPN查找資料發帖並不罕見,包括「@觀察者網」「@帝吧官微」在內的數個民族主義賬號亦頻繁轉引牆外信息。

此次事件中,花子樂回應台灣IP爭議時稱,IP顯示因使用VPN查資料後未切換網絡,「百度確實找不到更多同志資訊,這是一個客觀事實。」

境外勢力的指控無需確鑿證據,卻能有力挑動大衆神經。汪海林曾表示,自己因在文藝界「接觸得比較早」,可以系統性揭露西方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如何在中國「布局、推廣和獎勵LGBT活動」。然而他所舉的例證頗顯牽強:90年代,一位朋友的影片在多個國際影展失利,被其歸因於作品未呈現中國同性戀遭受迫害的情節。

從4月22日至24日,「@奶霸知道」就更名事件連發24條微博,以解放軍退役軍人、中共黨員自稱,質疑同志之聲為境外勢力。其中,多條內容獲贊超萬。

不過在23日,這位「最具影響力電商大V」趁熱度發布了其帶貨乳製品和保健品的「限時特惠」,只是這條微博只有十餘人點贊。當日,該賬號的微博主頁顯示「數據飆升」,坐擁369.9萬粉絲。

4月24日,花子樂在個人微博回憶,十年前他赴境外交流期間,曾多次向海外解釋中國性少數社群的處境,勸外國媒體「不要再渲染我們彷彿置身水深火熱」。他接着說:「你們確實取得了一些不錯的成功,但我們有自己的路要走。」

在他點讚的一條評論中,有網友寫道:「很好,中國的性少數群體應該走出自己的道路。」

評論區 2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
  1. 本文的引号使用确实很随意,没有认真仔细地编辑,感觉有些赶稿,给人的印象是 梳理得也有些“粗制滥造”。可惜现在,在端传媒上面看见的内地性少数群体的报道,好像很多都是梳理性质的新闻,很少很少有深度的了,不知道是内地性少数群体的人们普遍害怕,从而不发声、不愿意讲述自己的故事了,或者也怕接受采访从而被扣“XX势力”的帽子;还是端传媒没有努力呀。因为也看见内地个别的微信公众号也偶尔会有深度一点的关于性少数群体的报道。虽然“开花”很难,但寒风中还是会有那么一两朵。唉,也很可惜。

  2. 本文的引号使用可谓令人发指